一小时的故事主要内容,一小时的梦想故事情节分析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25 07:16:01

文|程小亦(原创不易,抄袭必究)

日常生活中,一小时能干什么?或许吃一顿饭看一场电影都不够,如果说有一个女人在一小时之内发生了喜怒哀乐的人生大事,那会是怎么样的震撼人心呢?

《一小时的故事》讲述了女主人公露易丝·玛拉尔德听说丈夫已死到发现丈夫还活着中间一个小时的心理历程。

一小时的故事主要内容,一小时的梦想故事情节分析(1)

作者凯特·萧邦,又名凯特·肖邦,美国女作家,曾被誉为"美国女权主义文学创作的先驱之一"。

凯特童年时期就勤于阅读,20岁成婚后在纳奇忒希以南的查尔维尔,经营种植业和杂货店。凯特在此期间吸收了许多日后写作的素材,特别是和当地克里奥尔文化相关者。

凯特罹患精神崩溃期间,医生建议她以写作平缓心情。她接受建议,不久重新寻回她述说故事的才华。

凯特·肖邦以特有的细腻笔触于1882-1885年间出版了小说《困惑》及百余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

《一小时的故事》作为一篇具有强烈的女权意识的作品,从一开始便遭受拒绝刊登的命运。直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女权运动兴起之后,此文才重新被评论界赋予其应有的价值。

有很多人说,这篇小说主要讲述了两个点:一是婚姻的逃避及对单身自由的追求,二是对夫权的抨击及对妇女解放的呼唤,本文将从人物、场景、情感3个方面对《一小时的故事》进行解读,并对其折射的现实意义进行思考 。

人物“鲜明化”:4种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

文中出现了四个人物,理查德、马拉德夫妇、朱赛芬,通过角色的出场及鲜明化个性语言或行为表现,体现了不同的人物性格特征。

一、理查德

理查德是马拉德的朋友,他知道马拉德夫人有心脏病,当他得知马拉德去世的消息时,他一再确认信息的可靠性,然后和马拉德夫人的姐姐朱赛芬一同前往马拉德家,他并没有当场说出马德拉先生去世的消息,当马拉德回来之时,理查德急忙在他妻子马夫人面前遮挡着他的快速动作。

从世俗的角度来说,一般坏的消息都是由最亲近的家属告之,作为朋友只能充当陪同者,给出安慰或鼓舞,甚至是帮忙处理一些突出事件的守护工作,这也符合了正常人的逻辑思维和行事风格。

二、朱赛芬

马夫人的姐姐,是她吞吞吐吐、遮遮掩掩地暗示着马拉德去世的消息,朱赛芬充当情感的传递者

当马拉德夫人独自关在房门时,朱赛芬并没有跟进去房间安慰自己的妹妹,而是选择跪在房门外,请求妹妹让她进去。

“露易丝,你干什么哪?看在上帝的份儿上,开开门吧!”

为什么朱赛芬没有跟进去呢?我觉得有两个原因:一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往往都愿意在最亲近之人身上更容易发泄情绪,姐姐怕自己跟进去了,妹妹会肆无忌惮地哭泣,这样对患有心脏病的妹妹会造成很大的身体危害;二是,妹妹有心脏病,如果自己不跟进去,又怕妹妹发生意外,所以退而求其次只能跪在门外,而“跪”字更体现了姐姐对妹妹的情感转嫁,从安抚妹妹的情绪到担心她的身体。

她终于站了起来,在她姐姐的强求下,打开了门。她眼睛里充满了胜利的激情,搂着姐姐的腰,一齐下楼去了。

从作者对马赛芬人物的安排可以看出,姐姐马赛芬是个善解人意进退有度的暖心姐姐。

一小时的故事主要内容,一小时的梦想故事情节分析(2)

三、马拉德夫人

要是别的妇女遇到这种情况,一定是手足无措,无法接受现实,她可不是这样。她立刻一下子倒在姐姐的怀里,放声大哭起来。

作者通过一般妇女与马夫人听到丈夫去世之后的反应形成对比,揭露了马夫人是一位理智型的女性。

马夫人从听到丈夫去世之后近一个小时之内发生了很多的心理联想,渐渐唤醒女性的自我意识,可见她是一个渴望自由而又寻求独立的女性。

四、马拉德先生

作者在整篇小说中对男主人公马拉德先生的描述极少,寥寥几个字就把马拉德先生的人物性格刻画的入木三分。

进来的是布兰特雷•马拉德,略显旅途劳顿,但泰然自若地提着他的大旅行包和伞。

从夫人眼中的“含情脉脉地望着她”,再到马拉德先生虽然看过去很疲惫但却是顺其自然的表情,可见他常常一个人外出旅游,那他为什么不带上老婆呢?我觉得有两个理由可以解释:一是因为老婆患有心脏病不适合旅行;二是不愿意带上老婆,喜欢独自游玩,可见马拉德先生是一个非常有主见的男人。

作者故意安排了3位配角人物,通过各自不同的人物描写以及出场顺序来映射马夫人在各自心中的地位,直接推动了故事的发展情节和马夫人的命运走向。

场景设定“暗示性”:“门”和“窗”的意象,寓意型细节设定升华潜藏内核

在小说中,作者安排了诸多笔墨来描写女主人公马拉德夫人的心理活动,通过不同的场景设定(关上门,望向窗,打开门的动作),潜藏了女主人公的的命运走向。

门是一个很常见的意象,门可以代表一种间隔:安全与危险,温暖与寒冷,熟悉与陌生,压抑与释放

我们所面对的世界与我们习惯面对的世界,门就是一道最有效率的保护层,门把无限的未知关在了外面,创造出了可以放松的内部环境。

门代表了人类的创造,因为它是纯粹的人类造物,是完全可控,开关由,极大的满足和代表了人类对外在的控制欲和选择权,我们可以通过它来选择我们所想要面对的。

在传统文化之中,门”的本源是意义上人类生存的意识内涵

门代表着人类自我保护的主观意愿,门内门外是两个世界,当你有权利决定门的开关,也就是决定了谁在内谁在外,当我们穿过门的那么一瞬间,人就从一种环境进入了另一种环境,门是切换环境的途径和捷径,门潜藏在人们的潜意识中是表达脱离当下现状,达成预期目标的*。

她就独自走向自己的房里,不要人跟着她。

马夫人大哭之后,便独自走向自己的房里,关上了房门,代表着马夫人此时的心境已经转嫁到房间里的美好事物,表示即将脱离“悲伤”的情绪。

一小时的故事主要内容,一小时的梦想故事情节分析(3)

正对着打开的窗户,放着一把舒适、宽大的安乐椅。

窗外摆舒适、宽大的安乐椅,隐喻马夫人即将开启了美好的心境和希望

“窗”是我国古代文化中一个重要的意象,常常出现于古诗词中,有着非同寻常的象征意义,它不仅表现建筑功能有隔绝的作用,更表现其联想功能,“窗子并不单为了透空气,也是为了能够望出去,望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使我们获得美的感受” ,调动人的联想与想象,房间和外部是隔离的,但通过窗子和外边联系起来了,而窗内的景致又引来了遐想空间。

“窗”,还是心理世界封闭与开放的象征,“开窗”与“关窗”都大有深意。关上这扇窗,便是一个自我的封闭空间,而“开窗”这一动作,意蕴十分丰富,在山水诗中,它表现着积极向上的精神。虽然本门马夫人并没有“开窗”的动作,但作者刻意安排了“打开的窗”代表了马夫人的潜在意识走向。

“去吧,我没事。”她正透过那扇开着的窗子畅饮那真正的长生不老药呢,在纵情地幻想未来的自由美好岁月,春天,还有夏天以及所有各种时光都将为她自己所有。

姐姐还担心妹妹的身体状况, 而妹妹却对着打开的窗想到了人生之自由,随着丈夫的去世,曾经的占有将一去不复返,她想到了在接下来的年年岁月中,自己将开启辉煌人生蓝图的美好心境。

她终于站了起来,在她姐姐的强求下,打开了门。她眼睛里充满了胜利的激情,搂着姐姐的腰,一齐下楼去了。

马夫人再次打开门,门代表着马夫人的主观意愿,门内门外是两个世界,门内马夫人在克制与理智上选择自由与占有,当她决定开门时也就构成了与外界联系的渠道,她开启了自由的大门,迎着向上的目标努力眺望属于一个人自由自在的辉煌人生。

通过门和窗的意象来描述女主人公的心理变化,门折射出女主人翁所经受的婚姻枷锁和残酷的社会现实,门内门外两重天;而窗反映了女主人公渴望美好与自由的一种美好心境。门和窗,在结构上推动着故事的发展情况,潜藏了马夫人对抗占有,释放自由的升华内核。

情感“多维度”:通过多重反讽手法,诠释人物的情感走向

小说最初出版时定名为“一小时的梦想”,1969年由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肖邦全集》题名变成了“一小时的故事”。

一个女人一小时之内发生了家庭变故,这到底是幸运还是不幸呢,我想,在绝大多数家庭里家庭成员发生了变故,可称为家庭中的大不幸,然而作者却把“家庭变故”称之为“梦想”这种反人性的思维,寓意着文中存在着多重反讽。

反讽,又称反语,是说话或写作时一种带有讽刺意味的语气或写作技巧,单纯从字面上不能了解其真正要表达的事物,而事实上其原本的意义正好是字面上所能理解的意涵的相反,通常需要从上下文及语境来了解其用意。

纵观全文,我觉得作者运用到的多重反讽手法主要表现在:

(一)大家的期待与马拉德夫人实际情况的反差

大家担心马夫人得知噩耗时会发生意外,而实际上这种担心是多余的。从表面上马夫人闻讯放声大哭,显得十分伤心,当我们仔细阅读下来时,会发现作者笔下的马夫人并非真伤心

就像乔治·彭斯在《怎样才能活到一百岁》中说到,如果怀着愉快的心情谈起悲伤的事情,悲伤就会烟消云散。

当暴风雨般的悲伤逐渐减弱时,她就独自走向自己的房里,不要人跟着她。

暴风雨表面上是形容她的哭势,非常强烈、迅猛,深层次是暗示她的悲伤会如暴风雨一样来得猛去得快,这不仅是对下文人物心理转变的暗示,也是在反讽女主人公情绪变化之快,超出正常人的反应。

(二)女主人公的情感和视觉的反差

全身的精疲力竭,似乎已浸透到她的心灵深处,她一屁股坐了下来。

丈夫去世,妻子感到悲伤、沮丧甚至是精疲力尽,这是一个正常的生理现象,而肖邦却通过文字在马夫人潜在的情感上,通过马夫人视觉中的窗外景色建立起了一种反人性的常理关系,意在突出反讽。

她能看到房前场地上洋溢着初春活力的轻轻摇曳着的树梢,气里充满了阵雨的芳香。下面街上有个小贩在吆喝着他的货色。远处传来了什么人的微弱歌声;屋檐下,数不清的麻雀在嘁嘁喳喳地叫。

一个人在平和欢快的心境中才“能看到”美丽的事物,这与马德拉夫人放声大哭的悲伤情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处的反讽主要源于转折之突然

一小时的故事主要内容,一小时的梦想故事情节分析(4)

现实生活中,人在哀伤时情感会反应迟钝,更无暇顾及身边的人和景,而马拉德夫人却在大哭之后,注意力转向了代表着美好和希望“芳香”和“歌声”,通过这种反常的对比,来反讽马夫人缺乏夫妻丧夫时应有的悲伤

(三)从克制中的“自我”到追求自由的“超我”反差

罗伊斯曾说过:"从某种意义上说,意志力通常是指我们全部的精神生活,而正是这种精神生活在引导着我们行为的方方面面。"

马夫人靠在软垫上一动不动,嗓子眼里偶尔啜泣一两声,但与她沉着的面孔相比较,说明了其内心世界存在着超凡的理性

意志力是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是指一个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品质。

可是,当马夫人发现了“害怕”的东西——“自由”之时,她却抑制不住内心的*,她的意志力却开始变得越来越脆弱。思想上的自由占有了马夫人,明确将自由描述成违背马夫人意志的行为,但马夫人的意志力太薄弱了,她对自由抵抗遭到失败。

一小时的故事主要内容,一小时的梦想故事情节分析(5)

可是她的意志就像她那白皙纤弱的双手一样软弱无力。

当思想上的自由占据了马夫人的整个意志之时,她的目光是坚定的,她的开始全身变得放松起来,她不再害怕而是感动放松。

弗洛伊德最早在1923年的《自我与本我》中提出了,“本我、自我、超我”的理论。

本我是由一切与生俱来的本能冲动组成,是人格的一个最难接近而又极其原始的部分。它包括人类本能的性的内驱力和被压抑的倾向,其中各种本能冲动都不懂什么逻辑、道德,只受“快乐原则”的支配,盲目追求满足。
自我是人格中意识部分,是来自本我经外部世界影响而形成的知觉系统,是在现实的反复教训下,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一部分。这部分在事实原则指导下,既要获得满足,又要避免痛苦。自我负责与现实接触,是本我与超我的仲裁者,既能监督本我,又能满足超我。
超我是道德化的自我,是人格中最后形成的而且是最文明的部分,它反映着儿童从中生长起来那个社会的道德要求和行为标准,它是从自我中分化出来的那个能够进行自我批判的道德控制的部分,与本我处在直接而尖锐的冲突中。

此时,可以看出马夫人已经渐渐从本我(丈夫死亡应该悲伤)和自我(在占有中向往美好希望)的状态中释放出来,走向超我(自由比爱情更重要)的思想。

当然,她是爱过他的——有时候是爱他的,但经常是不爱他的。那又有什么关系!有了独立的意志,爱情这未有答案的神秘事物,又算得了什么呢!“自由了!身心自由了!”她悄悄低语。

纵观全文,肖邦通过对马夫人情感和心理上的双重反讽写作手法,抑制“自由”时的恐惧到“自由比爱情”更重要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马夫人从听到丈夫去世时的哀恸大哭之后反转到看到窗外美景时抑制的情感,再到抑制“自由”时的恐惧,最后到对自由的呼唤在反常理中,马夫人的情感随着内心的“*”开始走向波动,甚至唤醒了心中久违的“呐喊”

马夫人的心境也从一开始的“伤心”,到婚姻中对占有的“反抗”,再到心中对自由的解读“长生不老药”,肖邦通过人物简短的心理描写,让人物在一小时之内反转了多种情感诉求甚至是情感转折,也间接告诉我们,马夫人对丈夫的爱显露出其不满的成分,但现在对于马夫人来说,爱与不爱已不重要的,因为在她的独立的意志中,爱情算不了什么伟大的事物,而自我的身心自由才是她人生之中最崇高的目标和意志。

结合肖邦的经历,给我们的现实启示

医生来后,他们说她是死于心脏病——说她是因为极度高兴致死的

纵观全文,马夫人从占有的情感中找到了自由,开心地下楼,再到丈夫的突然出现,这中间的情感发生了转折性地突出,马夫人的死其实是猝死,由于极度失望和对未来生活的恐惧引发了心脏病的复发,凯特·肖邦在文本中并没有让马夫人对自由生活场景的想象,可见凯特·肖邦本人对马夫人婚姻爱情观存在着褒贬而马夫人之死也代表了她真正得到了精神上的解脱,经典小说总是有自己的经典之处,每个人的解读都有各自的立意。

一小时的故事主要内容,一小时的梦想故事情节分析(6)

我读完这篇小说之后,我觉得凯特·肖邦除了对女性自由的呼唤,还隐藏了自己不为人知的爱情观。

肖邦未满五岁时,父亲在铁路事故中突然去世,27岁的母亲悲痛欲绝,深深怀念丈夫,带着四个孩子,终生守寡。《一小时的故事》中马夫人的情形正好和肖邦母亲形成对照。

肖邦早婚,婚后十分幸福,跟丈夫感情甚笃。但她31岁时,丈夫抛下她和六个孩子突然去世,她也像母亲那样思念丈夫,终生守寡。

肖邦的朋友曾说,“肖邦没有再婚的原因之一是,她觉得她不可能跟其他男人像跟她的亡夫那样贴心”。

那么,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在《一小时的故事》中,她会对失去“亲切体贴”的丈夫缺乏悲伤、举止反常的女主人公的反讽。丈夫死后马夫人以为她现在可以为自己而不是为丈夫而活着,但肖邦并未在文中指明马夫人如何安排未来的生活。

肖邦在写完《一小时的故事》几周之后,在日记中写下了对丈夫和母亲深深的眷念:“假如我的丈夫和母亲能够复活,我觉得自己会毫不犹豫地放弃他们去世后进入我生活中的一切,与他们的生存重新结合在一起。”

通过马夫人对丈夫死后的态度对比,以及肖邦对爱人和亲人的追忆,可以看出肖邦在《一小时的故事》所表达的是婚姻中的女性应该保持精神独立,如果自己的精神世界受到他人阻碍,不妨大胆地表达出来,而不是默默藏在心上,夫妻双方都应该维系好各自的情感诉求,所有的感情都存在占有,唯一不同的是,你应该学会从占有的成分中找到自我独立的精神支柱,从不满的婚姻中积极寻求解决办法。

而我却觉得,不管婚姻生活怎么样,女人总该为自己的人生寻求不一样的人生价值,婚姻不是生活的全部,只有不断提升自我你才会对生活另眼相看,这才是一个女人最应该做的;作为妻子,就算丈夫去世了也应该努力的活着就像肖邦一样坚强,因为未来的日子你只有依靠自己了,你才是自己的天,无论前途多难,都应该直面人生中的困境,勇敢活出不一样的自己,这才是真正人生意义上的自由。

参考资料:

凯特·肖邦:《一小时的故事》

申丹:《叙事、文体与潜文本:重读英美经典短篇小说》 北京大学出版社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程小亦 85后榕城女子,心理咨询师,书里看人生,影中品百态,笔端抒情感。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