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时的故事的分析,一个小时的故事内容概括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25 07:15:00

凯特•肖邦,是19世纪女性解放运动的先驱作家之一,她的小说多数是从女性处境、女性选择、女性力量等角度,阐述女性自我意识觉醒之路。

《一小时的故事》这一篇,因为巧妙的构思,多样的叙述手法,被认为是凯特•肖邦最好的短篇小说。

一个小时的故事的分析,一个小时的故事内容概括(1)

小说内容主要讲述的是,患有心脏病的女主人公马拉德夫人听说丈夫在一起火车事故中丧生,起初是悲痛大哭,之后感到放松和自由,对未来充满希望,最后发现丈夫意外归来,却又因为“过于高兴”诱使心脏病突发,倒地猝死。

肖邦用短短1000余字,浓缩了女主人公跌宕起伏的命运,剖析了当时美国社会对女性自由的束缚,揭示了女主人公马来德夫人自我意识的觉醒。

一、《一小时的故事》是作家凯特•肖邦个人真实经历的影射

肖邦出生在美国的圣路易斯这座城市,4岁时父亲去世,她由母亲的家庭抚养成人,曾祖母受过良好教育,经常讲故事给幼时的肖邦听,主题以“崇尚自由”居多,不是女性对传统道德枷锁的反抗,就是女性争取自由的奋斗。肖邦打小受故事艺术熏陶,这是她最后走上作家之路的启蒙。

一个小时的故事的分析,一个小时的故事内容概括(2)

肖邦于1870年嫁给了棉花商奥斯卡·肖邦,先后生养了6个孩子,十几年后丈夫去世,肖邦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一方面,她受到朋友的鼓励,开始写作,在39岁时出版了第一本小说《故障》。

另一方面,她接手家里的生意,因为工作原因,接触了社会上不同阶层的人,也听说了千奇百怪的故事,这段经历为她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也影响了她的写作风格。

短篇小说《一小时的故事》中处处可见肖邦的影子。

比如,肖邦写马来德夫人在丈夫“死后”一小时的心路历程,正是源于她自己中年丧夫的经历,她在丈夫死后有了全新的生活,说明她认为在当时男权制度盛行的情况下,丈夫的死可以给无数妻子新生的机会。

比如,肖邦所处的时代,男尊女卑,女性的忠贞甚至包括“在思想意识上绝对服从丈夫”这一点。肖邦在丈夫死后重新回到新奥尔良娘家居住,和邻居暗生情愫,但是,当时的社会不允许她这般张扬 。肖邦就在自己的作品中,通过对细腻刻画女主人公的心理变化,揭示她自己对爱情自由、婚姻自由的渴望。

一个小时的故事的分析,一个小时的故事内容概括(3)

不过,受当时时代影响,肖邦发出的呼吁不但没有得到回应,反而因为对男权思想的批判惹祸上身。

她的长篇小说《觉醒》发表后,在当地文坛引起轰动,随后被政府谴责有伤风化,从书架强行下架。

短篇小说《一个小时的故事》完成后,被杂志编辑多次拒绝,指责她的书“应列为毒品”。

之后,肖邦因为作品内容被圣路易斯文艺社取消会员资格,1899年底,她的出版商拒绝出版她的第三本短篇小说集。

《一小时的故事》中马来德夫人的命运,也是肖邦自己“写作命运”的写照。

只要马来德夫人的丈夫还在,她就逃不出命运的桎梏——要么身体死亡,要么精神死亡。只要当时的社会制度不变,肖邦在文学领域难免受排斥,所以,她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里,几乎没有动笔。

好在,社会发展的今天,承认了肖邦文学作品的价值,我们也有幸从中汲取精神养分。

二、叙述视角从“限知”到“全知”的多次切换,展现了女性意识觉醒之路的不易

批评家帕西·路伯克在《小说技巧》一书中说:“小说创作技巧中全部复杂的方法问题, 都受到视角问题—即叙述者与故事之间的关系问题—的支配。

叙述视角,指创作者叙述故事时的观察和讲述角度,每部小说,都有特定的叙事视角。

肖邦在小说《一小时的故事》中采用了从“限知视角”到“全知视角”多次转换的叙述手法。

小说开篇用的是限知视角,“大家”二字,表面看代表的是当时在场的人:马来德夫人的姐姐朱赛芬和她丈夫的好友理查德,实际上代表的是社会视角,同时也帮助读者理清了人物关系。

接着转换到全知视角:

“许多妻子在听到丈夫死亡的消息时, 都会目瞪口呆, 无法接受这种严酷的事实。而马拉德夫人不是这样。她听到消息后, 一下子倒在姐姐怀里, 放声大哭起来。一阵狂风暴雨般哀痛之后, 她独自走回房间,不让任何人陪伴。”

一个小时的故事的分析,一个小时的故事内容概括(4)

首页 12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