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时的故事的主题是什么,一个小时的故事阅读理解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25 07:07:18

“他人即地狱”

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在其戏剧《禁闭》中有一句经典台词:“他人即地狱”,道出了人与人之间的疏离与不可理解。

生活中,人们总是试图出于好意去关心别人,但往往这些努力到头来只是徒劳一场,因为毕竟人心隔肚皮,我们所能提供的也不一定会是对方所需要的;人们往往又以自己以为是好的方式去关心别人,结果却适得其反,给他人造成困扰,成为“他人的地狱”。今天要和大家一起解读的《一小时的故事》中就揭示了这种情况。

一小时的故事的主题是什么,一个小时的故事阅读理解(1)

近在咫尺却远在天涯


故事概述

《一小时的故事》是美国十九世纪的女作家凯特·肖邦的力作之一。其中讲述了曼德拉夫人一直有心脏病,当她妹妹小心翼翼地把她老公因车祸去世的消息吞吞吐吐地告诉她,生怕她因为太过悲痛而出现意外时,她只是大哭一场后,然后就独自走进房间,正当大家为她提心吊胆之时,她自己内心却并没有出现太悲痛的感觉。当她意识到接下来将完完全全为自己活,身体和灵活都将完全自由时,她感到了身心愉悦。但当老公急匆匆的赶回家,试图减除因自己“死亡”的噩耗给她带来的痛苦时,他的突然出现却让曼德拉夫人瞬间毙命。

《一小时的故事》作为一篇有强烈的女权意识的作品,从一开始便遭受拒绝刊登的命运。直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女权运动兴起之后,此文才重新被评论界赋予其应有的价值。自从被评论界关注以来,这篇文章便有了多重主题:①对婚姻的逃避及对单身自由的追求。②对夫权的抨击及对妇女解放的呼唤等等。


本文从文本本身出发,运用新批评理论中的反讽与背离,解读其中的错位与背离,从而挖掘文本背后所表达出的人与人之间的疏离。

首先,人们的小心翼翼与曼德拉夫人的现实状况之间的背离构成了强烈的反讽

因为人们都知道曼德拉夫人有心脏病,所以当得知他的丈夫曼德拉去世的消息时,她丈夫的朋友理查德首先是赶紧发电报核实情况,然后又迅速通知亲属,最后由曼德拉夫人的妹妹用吞吞吐吐的,暗示性的语言向他揭示了事情的部分真相,生怕会引起什么意外,可谓用心良苦,但意外还是出现了,却是他们所预料的那样:曼德拉夫人并没有像别的女人一样,一下子无法反应过来或无法接受,而是:“突然间在她妹妹的臂弯里毫无顾忌的哭了起来,当痛苦的暴风雨过后,她独自去了自己的房间……”

到底是因为受压抑过长而一旦放松所以才肆无忌惮?还是真的因为悲痛欲绝呢?从他的妹妹及丈夫的朋友理查德的眼里,应该是后者,有下列情景为证:如第十七段中:“约瑟芬紧紧地跪在门后,嘴唇紧贴了钥匙孔,以寻求进门许可……”在她妹妹约瑟芬的眼里,如果不是万分悲痛,她会那样做吗?还有第二十段:“在妹妹的强烈要求下,她开门了。”从以上这几句话可见,在他们的眼里,曼德拉夫人痛不欲生。

然而我们从语言学的角度来分析,答案却和他们所理解的相悖,以下列几句为证:

1.“当痛苦的暴风雨过去了”,从这句对曼德拉夫人得知老公死讯后第一反应中的用词来看,如果是为了突出痛苦来的猛烈,则用 “暴风雨” 一词很恰当,因为 “暴风雨” 来的够迅猛,*伤力够大。但“暴风雨”的另一个特点却是来得快,去得也快,延续性却极小。而其中又用 “过去了”,试想想,如果一个女人正遭受着亡夫之痛,能一会儿就过去吗?如果真是这样,是否应该考虑其痛苦的真实性?

2.再看用 “一个舒适的扶手椅” ,如果真正的痛苦,是否有时间去体会椅子的舒适与否?至于第五段美好的景物描写,如果不是和平欢快的心境又怎么能感受到?虽然作者极力地将“自由”描写成幽灵般使人毛骨悚然的入侵者,以解释人们的对曼德拉夫人反常举动的激烈的反应,但我们不难从其中发掘,曼德拉夫人的痛哭并不是真正由于悲痛。所以,约瑟芬和她老公的朋友理查德的小心翼翼、设身处地只不过是一场徒劳而已,从而构成了强烈的反讽。


其次,曼德拉夫人的梦想与现实的背离

虽然作者极力地把曼德拉夫人潜意识中的愿望描写成了一种外在入侵的力量,给人制造出一种“自由”是入侵者的印象,并刻意将“自由”描写为一种令人毛骨悚然的怪物或幽灵,把曼德拉夫人对自由的追求描述为一种缺失理性时的行为,但这一切却掩饰不了她本身的喜悦之情:当意识到不知名的神秘力量占据她时,便出现的身体的反应:“她心跳加快,热血让身体的每一寸放松。”当意识到接下来的几年里不用再为别人而活时,她自言自语: “自由了!身体和灵魂自由了!” 当意识到以后的春夏秋冬都为自己活时: “她眼睛里流露出成功的兴奋,她将这一切当成是胜利的好消息。” 可见不管自由是否邪恶,但它能使曼德拉夫人身心放松,心情愉悦,这正是她潜藏了很久的梦想的复苏。然而,伴随丈夫的出现,一切梦想都土崩瓦解。是那个男人的死诱导出了她自由意识的复苏,灵魂的归位,然而又是那个男人的“死”而复生,浇灭曼德拉夫人刚刚复苏的灵魂,也剿灭了她的肉体。

然而我们从文章中对她老公短短的肖像描写中,并不能发掘出什么凶神恶煞之气来,相反,还给人一种和蔼的充满爱意的印象。他急匆匆地赶回家来,说不定还正想着与亲人团聚或者给他们带来福音。因为越是亲的人就越是担心自己的亲人会遭遇什么不测,更何况又是只身在外,适逢车祸在傍。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丈夫,却非但没有给妻子带来幸福,还导致了妻子的死亡。在一定意义上,他成了浇灭妻子生命之火的刽子手。


第三,对于曼德拉夫人死亡原因的解读与事实的本身的背离

从表面上看:曼德拉夫人死亡的原因是:大悲(失夫之痛)——大喜(丈夫生还)=死亡

但从实质上我们知道她的死的模式却:悲(实为喜,失去了枷锁)——喜(得到了自由)——悲(理想的破灭),或者最后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因喜而死,因为正是对即得的自由之喜悦才导致了后来的因巨大的心理落差而死。

还有众人把曼德拉的死作为一种既定的事实而接受,但他却有生还,包括以上这些现实的背离都可视为一种符号或象征,从而演示世界的荒诞与人性的疏离与不可理解。


世界荒诞不羁,人与人之间无法沟通,一切试图认识世界的想法都是徒劳的

加缪在《西息佛神话》一书中阐述了世界是荒诞的观点:“人类总是在追求绝对可靠的知识,其实这种愿望是无法达到的”,“由于人类企图得到完全的知识这种愿望,同世界的难以理解之间的矛盾才产生了荒诞。”其实透过这种现象,追根溯源,《一小时的故事》也正是在演绎着这一哲学命题:

朋友间善意的帮助并不一定就会有理想的结果

人们以他们的理解,从他们的美好心愿出发,小心翼翼地生怕言语不当引起曼德拉夫人心脏病发作。之后,曼德拉夫人的举动吸引了他们的神经,此情可谓真也,却没有想到,他们的吞吞吐吐对曼德拉夫人来说未必就是好事,或者说他们认为不幸的消息对曼德拉夫人来说却是获得新生的源泉。他们所期待的充当保护者的角色的心愿,随着曼德拉夫人身体的异常反应而毫无用武之地,甚至他们的吞吞吐吐的方式也成为徒劳。讽刺的是,他们一个是曼德拉夫人的亲妹妹,一个是曼德拉的朋友,可见连亲朋与好友都不能沟通,而何况别人?事实上,正是由于他们的担心,急急忙忙告诉了这个错误的消息,才导致了曼德拉夫人情感上的大起大落,在一定意义上,曼德拉夫人是死于他们善良的举动。

夫妻之间也有可能咫尺天涯

我们可以从对他的两次简短的描述中得知他并不是一个罪大恶极之人,如果他当时能够意识到他的归来将会成为她老婆死亡原因的话,他一定不会那么着急回家。如果他在平时的生活中能够稍稍意识到他的存在和他与老婆的相处的方式给老婆带来了潜在的伤害,他也许未必执迷不悟。可见,在夫妻生活中,虽然可能肉体结合,但却同床异梦,近在咫尺,远在天涯。正是因为这个相依为命的伴侣成为*死她的刽子手,自然也不难理解亲朋好友的不解了。

自己也不能总是完全了解自己

曼德拉夫人自己也并不了解自身的需要,以至于当自由真正来临时,他都有点恐慌与战栗:.而且第12 段中把自由带来的身心放松描写为被一种“怪异的喜悦占据着”。

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

外加未来的不可测,使得了解自己也成为不可能:正当曼德拉沉浸在胜利的、自由的欢愉之中时,她肯定希望生命能更长久些。然而,突然间晴天霹雳,丈夫死而复生,使得她苦心经营的乐趣一下子成为泡影,以至毙命。恐怕这是她几分钟前无论如何都无法设想到的。


《一小时的故事》,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疏离与不可理解:不止亲朋好友难以沟通,夫妻之间难以相互理解,即便是自己也并不总是能认清自己的内心真实想法。因此好的出发点并不一定就会有好的结果,还有可能给别人造成麻烦,成为他人的地狱。但好的作品从来都是丰富的,可以从多个角度挖掘,因此才会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说法。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