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第一次提出市场中存在一只“无形的手”(invisible hand)以来,这一含有神秘色彩的短语渐渐广为人知,被用以意指个人应用其资本来追逐其私利的行为,指代市场机制的魔力。因此,在研究市场的时候,经济学家往往假定无形的手是存在的,能够不断地改变市场的形态。然而,经济学家们在研究市场的过程中,从观察的现象中发现了很多规律,并没有给出本质的具体描述。也就是说,没有人弄清楚这只“无形的手”真正是什么。
单以中国市场的研究而言,国外学者也有涉及,比如,近年来影响较大的有美国学者柏金斯(Dwight Perkins)在《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中,对1368-1968年中国城乡市场的情况作了全面的分析;施坚雅(G. William Skinner)在《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及其主编的《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中,提出中国乡镇市集六边形结构及城乡市场网络体系理论。不过柏金斯、施坚雅研究的时段主要集中在明清。中国开始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国内学者对中国传统市场性质、特点和发展程度等出现了多种意见。其中,吴承明考察了中国封建社会各级市场的基础和内涵,方行以明清为例分析了中国传统市场的基本特征,还有的学者把以市镇贸易和墟集贸易为主体的农村市场划分为保障供给市场、商品集散市场和多功能全面发展市场等不同层次(类型)。总的来讲,国内外学者对市场史研究仍然是零星的、分散的。这就需要用长期发展眼光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中国城乡市场发展历史。
15年前,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吴承明领衔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城乡市场长期发展研究”(编号:05AJL004),汇集中国社科院、清华大学、云南大学、华东师大等专家学者力量集中攻关,目前其最终成果《中国市场通史》(三卷本)由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出版。
《中国市场通史》(三卷本)
东方出版中心 2021年4月出版
主编:吴承明 陈争平
责任编辑:张爱民 黄驰
这是一套完整、系统、立体地展现中国市场自先秦到民国时期的活动及其规律,对过去2500年来中国市场的发展、演变及其规律第一次作出全面的总结性的专题通史著作。全套书共150万字,分为第1卷(先秦至宋)、第2卷(元明至清中叶)、第3卷(晚清民国)。采用长视角、大视野和新方法,第一次对中国市场在过去2500年中的发展变化及其规律进行全面系统的阐述,采取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的方法,历述各代城乡市场的演变,对城乡各类市场的特点及其社会根源和历史演进趋势条分缕析,系统而清晰地勾画中国历史上城乡市场长期发展的真实面貌,揭示出中国2500多年城乡市场的历史演变和发展脉络。
市场的兴衰是社会经济整体兴衰的表征。作为世界上市场出现最早的国家之一,到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已经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市场,这个市场对于世界历史的进程(包括对于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书中探讨中国历史上市场长期变动与经济波动的联系,有助于推动中国经济眼前和中长期发展的研究。同时,以本国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条件作为出发点,参照其他国家的经验,便于成功地建立具有本国特色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
本书的出版将为进一步开展中国城镇发展史、中国区域经济史、中国金融史、中国财税史等经济史专题研究提供重要基础。从这些意义上说,《中国市场史(三卷本)》的出版无疑有着极大的学术和现实价值。
客观存在的事物,总有它历史的迹象,采用科学的方法明确描述其历史的图像,有利于掌握其运行的几近真正的经验或者规律。换句话说,只要我们抓住市场“有形的脚”(visible in the foot),循着市场曾经走过的踪迹,同样能够感知它的市场规律,即便这手“无形”“无影”。(作者系东方出版中心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