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论全文原文,孔孟三则原文及译文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25 18:07:41

孔孟论学(默写前四则)

孔孟论全文原文,孔孟三则原文及译文(1)

原文

孔子曰

子曰:“吾十有(yòu)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论语·为政》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公冶长》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kuì),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论语·子罕》

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pù)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hú)将至,思援弓缴(zhuó)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孟子·告子上》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chǔ)也。”

《孟子·尽心下》

(一)文学常识

作品出处:《论语》《孟子》

文学体裁:文言文

作 者: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孟子及其弟子

(二)字词解释

志:立志。

立:自立,指立于礼,即做事合于礼。

不惑:不受迷惑。惑:受迷惑

知:懂得。

天命:指自然的规律,法则。

耳顺:指听到别人说的话,用不着怎么想,就能领会

从:随从,顺从

所:所以。

欲:能够。

逾矩:超过规矩、法度;逾:超过。矩:规矩,法度。

罔:迷惑。

殆:危险,这里指劳神而无所得。

孔文子:卫国大夫孔圉(yǔ)

何以:即“以何”。以:因为。何:什么。

谓:谥号。

文:孔圉谥(shì)号“文”。

敏:勤勉。

好:喜好。

耻:以……为耻。

是以:因为这样。

譬如:比如。

为:堆积。

篑:土筐。

平地:填平洼地。平:填平。

虽:即使,就算。

覆:倾倒。

进:前进。这里指继续干。

往:去,这里指前进。

无或:不值得奇怪。或:通“惑”,奇怪。

易:容易

生:生长

暴:通“曝(pù)”,晒。

寒:使动用法,使……寒冷。

见亦罕:和王相见的次数太少。

至:极。

如……何:对……怎么办,能有什么帮助。

弈:(下)围棋。

为:作为。

数:技巧、技术。

专:专门,专一

致:用尽,极尽

通国:全国。

善:擅长。

使:假使。

诲:教。

以为:认为。

鸿鹄(hóng hú):天鹅。

援:拿(起)。

缴(zhuó):系在箭上的绳,代箭。

俱:一起。

弗:不。

若:及。

与:通“欤”,可译为“呢”“吗”。

非然也:当然不是这样的。

信:相信。

策:量词,相当于“片”。

以:凭借、依靠。

至:极。

至仁:极仁道的人,指周武王。

伐:讨伐。

至不仁:极不仁道的人。此处指殷纣王。

杵∶舂米用的长木槌。

《书》:指《尚书》。

《武成》:《尚书》的篇名。

(三)内容理解

《论语·为政》节选一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三十岁做事能合于礼,四十岁能辨惑解疑,五十岁能知晓自然规律,六十岁能闻言知意,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又不越出规矩。”

内容理解:

这则语录,孔子自述其进德修业的过程,总结了他人生各个阶段所达到的境界。从少年时“有志于学”开始,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学习的不断深入,知识的积累、认识能力的提高、人生经验也不断攀升至新的高度。孔子以自己的人生体验告诉我们,少年时的“有志于学”将为一生成长和发展打下扎实基础;而终身学习,会使人不断提高,终身受益。

《论语·为政》节选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

孔子说:“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思考却不学习就会危险。”

内容理解:

这则语录讲述的是“学”与“思”的关系。学而不思的后果是“罔”,思而不学的后果是“殆”,两种情况对举,从反面证明了“学”与“思”的重要性,指出了它们不可分割的关系。由此可见,学习与思考必须紧密结合,才能有所得。

《论语·公冶长》节选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

译文:

子贡问孔子:“为什么凭什么称他谥号为文?”孔子说:“聪明好学,不以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因此称孔文子谥号为文。‘’

内容理解:

孔子借为学生解释孔文子谥号的机会,阐释了自己对“文”的理解,阐述了学习应有的态度和方法——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从中也可看出孔子本人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另外,我们也看到了作为教育家的孔子是非常善于把握教育机会的。

《论语·子罕》节选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矣。”

译文:

孔子说:“比如堆积土山,只差一筐土而没有堆成,停止了,就停止了。比如填平洼地,虽然只倒下了一筐土,但是如果我继续干下去,那就是我主动前进的。

内容理解:

孔子以“为山”和“平地”为喻,论说坚持不懈的重要性。眼看就要成功的事,终究不成,是因为没有坚持到底,以致前功尽弃(《尚书》中有“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句);艰巨的任务虽只刚开了个头,但只要不断前进,终能成功。从中我们可以懂得:学习贵在坚持,不能止步不前;而后退和前进,全在自己,不在他人。

《孟子·告子上》节选

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也,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译文:

孟子说:“大王(这里是指齐王)不明智(昏庸)不值得奇怪。即使有一种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如果暴晒它一天,再冻它十天,也没有能再生长的。我能见大王的次数太少了,我退居在家把王冷淡到了极点,(那些谄谀小人就趁机来到大王身边),我怎么能(帮助王)使他的善良之心萌发呢?下围棋作为一种技术,只是一种小技术;但不用尽所有心思去学,就不能学好。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假使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用心专一集中思想,只听弈秋的话;另一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话,却一心认为有天鹅将要飞来,想着拿弓箭去射它,即使他与那个人一起学习,也一定比不上那个人。这是因为他的才智比不上那个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内容理解:

孟子以“一暴十寒”作比喻,解释了大王“不智”的原因,告诉人们,学习不能一暴十寒,必须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能有所收获。又以“学弈”为喻,通过两人学习态度的鲜明对比,告诉我们,即使是同一位老师来教,即使是最好的老师来教,学习态度不同,结果也会不同。

《孟子·尽心下》节选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其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译文:

孟子说:“完全相信《尚书》,还不如没有《尚书》。我对于其中的《武成》,只不过采用它的两三片罢了。极仁道的人天下无敌,凭极仁道的周武王讨伐极不仁道的殷纣王,怎么会血流漂杵呢。”

内容理解:

《尚书》中有武王伐纣“流血漂杵,赤地千里”的记载,孟子是不相信的。他认为仁人无敌天下,武王是至仁之人,而纣王是至不仁之人,以至仁伐至不仁,不可能出现*戮无数的血腥场面。虽然这个推断未必符合史实,但孟子的这种质疑精神是值得提倡的。这段话告诉我们,读书不能迷信书本,要有敢于质疑批判的精神。

(四)主旨理解

本课选孔子论学语录四则,孟子论学语录二则,分别选自《论语》和《孟子》。言简意赅,对我们的学习有着积极地指导意义。

(五)成语解释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2.功亏一篑——亏:欠缺;篑:土筐。堆九仞高的山,只缺一筐土而不能完成。比喻做事情只差最后一点没能完成。

3.一曝十寒——曝:晒。原意是说,即使是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一天,冻十天,也不可能生长。比喻学习或工作一时勤奋,一时又懒散,没有恒心。

4.专心致志——致:尽,极;志:意志。把心思全放在上面。形容一心一意,聚精会神。

5.血流漂杵——杵:锤衣舂米用的木棒;血流成河,流出的血都把木棒给漂起来了。形容战死的人很多。也泛指流血很多。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