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说:“判断一个人,重视内在德行轻忽外在表相。侍奉父母,能竭尽全力;出仕为官,能奉身尽职;与朋友交往,能言而有信。这样的人纵使他说没有学过,我也认为他已经学过了。”
-- 原典出处《论语 · 学而篇第一》
▼
这一章,子夏提出“贤贤易色”的观点,作为对一个人学没学过的判断标准。
贤贤易色,说的是什么呢?
两个“贤”字,第一个“贤”是动词,以…为贤;第二个“贤”是名词,贤德。
“色”是什么? 不仅指容貌,一切可以看见的、衡量的事物,都可以称之为“色”。比如,学历、身份、地位、名誉等等。
“贤贤易色”是说:
判断一个人,重视贤德,轻忽表相。不看他的资历、地位、获得什么样的名誉,而是看实际的德行。
从哪些事物上进行辨别呢?
从三个方面:事父母、事君、交友。
事父母,说的是家庭关系的处理。
事君,说的是上下级关系的处理。
交友,说的是除家庭、职场之外的人际关系的处理。
细想,几乎涵盖了一个人行为处事的方方面面。
其中,“事君致身”,比较容易在今天引起异议。我们不妨把“事君”看成事业,对待事业谁不是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呢?敬业精神,任何时代都需要。
▼
图片选自【蓁熙诗画】
这一章,最后落在“虽曰末学,吾必为之学矣”。
两个“学”字需要细辨,“未学”的是什么?学文。“学矣”的是什么?学道。
子夏认为,判断一个人学没学过君子之道,不在于读过多少书,掌握多少学问,而是从人的言行举止,待人处事中进行判断。
如果一个人,能妥善恰当地处理好与家庭的关系,与工作的关系,与朋友的关系,就是掌握了“道”的人。
至于,有没有学过文,有没有读过书,是可以忽略的“色”,不是不计,而是不以之为判断的标准。
今天,我们怎样来判断一个人?是“贤色”还是“贤贤”?我们把哪一个放在前面呢?
贤贤易色,出自古老的经典,即使在今天,依然是一个新颖的观点。
文章来源:
【蓁熙文化】微信公众号,敬请关注
更多内容也可搜索并关注:喜马拉雅、bilibili平台【蓁熙文化】
更多学习平台可搜索:小鹅通【蓁熙文化】
版权申明:
文中音视频作品及图片版权归【蓁熙文化】所有,未经正式许可或授权,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