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胡巨成 本报通讯员 杨晶晶
“等县水利局把水塘修好,蓄上水,到清明节时就能插秧了。”3月6日,刚从水塘整修工地监工回来的余志娥两脚泥、满脸笑:“疫情对俺还是有影响的,最近选种育苗,都只能在网上看资料判断。”
余志娥是光山县泼陂河镇邬围孜村易染坊村民组村民,因为父亲治病,全家致贫。面对困境,她不屈不挠,在政府支持下,申请了小额扶贫贷款,注册成立了光山县同华家庭农场,流转了200多亩农田,种植优质水稻、养殖小龙虾,不但自己脱了贫,还带动周边10余户贫困户脱了贫。
“我坚持种植绿色无污染的生态稻米,深受市场欢迎,远销到上海、深圳等地。”余志娥自豪地说。
知易行难。她在水稻种植中坚持“无农药、无化肥、无除草剂”,用绿草做肥,人工除草,高温*虫。
每到夏天,余志娥全家上阵,孩子两个月的暑假,几乎都陪着她在田里除草。
天道酬勤。到了秋收时,十几万公斤金灿灿的稻谷堆成小山,加工后的大米送检,农药残余和重金属含量近于零,达到优级食用标准。余志娥的米在市场上大受欢迎,通过电商、展销会等途径一上市,便以10元/公斤的价格全部售罄。
自己富了不算富。村里留守妇女多,她把乡亲们找来插秧、除草、翻晒稻谷,农忙时每人每月能挣三四千元。大家都夸她为人实诚、仁义。
回想起这几年走过的路,余志娥感慨万千:“如今赶上了好政策,只要勤劳肯干就一定能致富。谁说女子不如男?妇女更顶半边天。俺村的留守妇女都是又照顾老人孩子,又下地干活挣钱,一家人一起努力,幸福日子比蜜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