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花台之役,几乎调集了当时李秀成所能动用的全部机动兵力,同时忠王的部队还装备了数尊开花大炮和两万多杆洋枪。
面对孤军深入的吉字营,心系苏南战局的李秀成,一到达天京战场便投入了全部主力猛扑湘军阵地,希望以最快的速度结束战争。
而吉字营虽势单力孤,却有优势水师的配合和坚固的防御工事。这场太平天国历史上最后的大规模攻坚战,没有按照忠王的意愿“侥幸速胜”,太平军以绝对优势的兵力鏖战四十六日,最终却铩羽而归。
雨花台解围失败,吉字营站稳了脚跟,并以此为契机,开始逐步蚕食天京外围各防御据点。
李秀成兵团劳师远征而未建寸功,更糟糕的是,淮军却趁忠王西援,苏福省兵力空虚之际,对上海附近的太平军发起了突袭。
分歧:天京城与苏福省苏福省包括常州以东的苏南地区,下辖常州、松江、太仓和苏州四郡,是1860年太平军东征时,开辟的以苏州为中心的新的行政区域。
该省建立以后,便成为了拱卫京师的东面屏障。同时,富庶的江南地区又为困境中的太平天国提供着源源不断的财税支持。
安庆失陷后,苏福省更是取代安徽,成为了具有战略意义的后方基地和饷源之区。
苏福省对于太平天国的重要性,湘军自然再清楚不过,因此在发动天京攻势的同时,曾国藩便部署淮军从上海进犯苏福省,以策应天京正面战场并牵制李秀成兵团西援。
1862年10月,李鸿章发动上海战役,松江、青浦、嘉定相继易手,进攻苏南的前沿阵地已然形成,规模宏大的苏福省保卫战随即拉开帷幕。
苏福省是李秀成的封地,也是忠王的核心势力范围,一直由其嫡系部队留守。除苏州的四万忠殿精锐之外,外围各战略据点,也合计驻防了六万余人的太平军,因此,李秀成在整个苏福省的兵力总投入达到了十万人以上。
虽然兵力充沛、装备精良,但李秀成兵团在抗击东面淮军进攻的同时,还要肩负西援天京的重任。
因此,当苏南战争全面爆发后,一面是京师危机,一面是后院起火,李秀成不得不在天京和苏州之间不断仓促应战、往返奔波。
但辗转两地,既在不断消耗忠王的精力,又极大地稀释了李秀成的兵力,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天京周边的战事持续恶化,而苏州外围的常熟、太仓、昆山又相继为淮军所破。
尤其是在1863年10月以后,天京仅剩东北面的太平、神策二门尚与外界相通,整个战役的失败已无法避免,有鉴于此,忠王多次提出“让城别走”的建议,却被洪秀全无情否决。
天京是太平天国的首都,更是洪秀全理想中的“小天堂”,因此无论如何,都不愿意放弃,还不断扯动各路兵马赴京勤王。
作为国家领袖,洪秀全缺乏必要的战略眼光,既无法客观衡量战场态势,又不能积极采纳合理建议,只知凭借孤城一味死守。
而李秀成眼见天京大厦将倾已事不可为,苏州的危机也是迫在眉睫,自己势难左右兼顾,更因为“让城别走”的提议被洪秀全斥责为“忠而变奸”,不免心烦意乱,对前途灰心失望,对战争则更加消极。
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最高*洪秀全与军方总指挥李秀成之间,却在战略层面存在根本分歧,无疑为太平天国的前景蒙上了巨大的阴影。
苏州城破,常州告急1863年9月,淮军扫清外围屏障后,以七万人马兵临苏福省首府苏州,此时李秀成深陷天京难以抽身,苏州暂时交由其麾下悍将慕王谭绍光代为指挥。
而李鸿章在苏南战场,除了军事进攻之外,还展开了对太平天国将领的政治策反。此前淮军在外围的常熟、吴江,都是守城将领主动放弃抵抗而取得胜利。
眼见太平天国风雨飘摇、时日无多,苏州战事更是持续低迷,城内以纳王郜永宽、康王汪安均为首的一批意志不坚定的将领,开始与城下淮军暗通款曲,秘密计划献城投敌。
1863年12月4日,郜永宽等人在军事会议上突然发难,将毫无防备的主帅慕王谭绍光刺*,并迫不及待地于次日凌晨开门请降。
但卑鄙的谋反者们也没能等到梦寐以求的荣华富贵。投降次日,李鸿章为除后患,便以设宴为由,当场将八名苏州叛将集体诛*。
只是可怜了城内两万多赤手空拳的太平军降卒,事后也被淮军主帅以“发还路费,遣散回乡”为由,骗至一处全部屠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