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中国文化,我们首先想到就是出现在教科书里的两个词“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两个词似乎最能描述中国文化的特点,但是世界上明明还有比中国文化更为悠久的文化,他们出现的时候可能比中国文化更为辉煌灿烂,为什么只有中国文化存留至今,引人深思。什么是中国文化?我们好像知道,又好像不知道,就像用手去抓空气,除了没有抓住,它无处不在。
生活在一个急功近利的时代,有时难免会与别人产生矛盾,吵来吵去吵到最后往往都会指责对方没有文化,这里所说的文化似乎与道德有关。但是往往令人不可思议的是,那些在文化内涵深厚单位工作的人,他们之间的人事矛盾似乎更为严重,传媒间那种重大的谣言和诽谤,往往都是文化人的杰作。
由于种种的社会原因,人们似乎又想起了温文尔雅的中国文化。现在社会上普遍热衷的文化,大都与记忆有关,如果一个人能记住几个陌生的年号,记得住几句唐诗宋词,在别人眼里就算有文化。可是这是一个大数据的时代,随便敲一敲键盘,所有的东西都会历历在目,为什么还需要通过死记硬背来证明中国文化的存在?
人们都在追寻文化,但是文化到底是什么?这里就需要提及文化的定义。在中外记录在册的200多个文化的定义中,中国似乎解释的最全面的就是《辞海》,但其中217个文字组合着实枯燥无味,似乎什么都有,也什么都没有。(ps:自己感兴趣可以去查一下)那么文化到底是什么?余秋雨先生用短短的30个字便道出文化的定义:文化是一种成为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它的最终成果是集体人格。
从人类历史的根源说起,我们的祖先,不管是择水而居还是狩猎为生,最初都为了生活,当这样的生活稳定下来成为一种习惯的时候,也就演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而方式就是文化。在某种特定的生活方式中,人们逐渐开始注意人与外界的关系,当这种关系成为一种默契,那就出现了精神价值。精神价值的出现,从此文化便有了主心骨。值得注意的是,在早期的时间顺序上是生活方式在先,精神价值在后。
历史发展到今天,如果要问什么是中国文化?余秋雨的回答是:中国人形成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如儒家伦理,诗词歌赋属于精神价值;八大菜系,中医中药,属于生活方式,加在一起就成了中国文化的最佳组合。
关于集体人格的说法,鲁迅曾把它翻译成“国民性”。他找到了一个国民性的象征体,那就是阿Q,除阿Q之外,鲁迅还写了《孔乙己》,《药》等作品,也都是在寻找国民性,也就是中国人的集体人格。鲁迅所寻找到的阿Q,孔乙己这样的国民性,这样的集体人格,都包含着很大的负面性质,这也确实是鲁迅对中国文化的严厉解剖。鲁迅明白,改造国民性,提升阿Q,孔乙己等人的集体人格,才是中国文化的出路。
中国文化的最大成果是中国人,中国文化的首要任务是提升中国人。中国文化传承者中国精神,孕育着中华美德,滋养着千千万万的中国人,当中国文化深入人心之时,必是中华民族富强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