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对文化的理解和认识英文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26 19:31:28

日月经过了大约30的时候,又回到了“日月同朔”的时间点。

周天分出10个节点后,以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为月份,那么一月就是36日,“月”的制定,在日月同朔后,以角度来判断,比如:

乙月,是太阳和月亮叉开72度;

丙月叉开72*2度,也就是144度;

丁月叉开72*3,也就是216度;

戊月叉开72*4,也就是正向的288度;

己月叉开72*5,也就是日月同朔时间点;

庚月叉开72*6,也就是72度;

辛月叉开72*7,也就是144度;

壬月叉开72*8,也就是216度;

癸月叉开72*9,也就是288度;

回到甲月,叉开72*10,也就是日月再次同宫。

同样上面可以发现“五行”规律,也就是说在360日的一周中,可以通过太阳和月亮叉开的大体角度,判断每年的月份,当前前提是一日内的同一时间观察日月的位置。

并且,乙日和庚日日月同样叉开72度,乙庚合,天干又五合,通过上面也能推导出规律。并且把五行分作阴阳,十月历是分作“公母”,五行是取名“木水火土铜”。

纪月完成后,再纪日,一月有36日,3日的时间,日月叉开72度,3*12,12同样可以替换成地支表达。

这种纪法依然是以太阳为主,只不过需要一个参考天体,来记录太阳的相对位置。

原理相当于钟表,小表盘的“月份”,可以通过太阳和月亮的角度来算术,形成“五行”规律。而大表盘,用作计时……位置的记录可以通过日晷。年的话,依然可以用天干计,等到360天过完,日月同朔后,再过5-6天的年,就是一个太阳的回归年了,下个年份的第一月,把6日的日月叉开的角度加进去,就是72度,那么第二年的甲月,太阳和月亮叉开144度起计算,每年积累72度,第五年的第一个月又归零。这也对应天干五合的规律。由日月的位置,确定十月历的月份。

以上,是通过太阳、月亮,以及地球,三者的相对位置,来制定历法体系。以日地为主,“月”这里只是作为参考点,而且一月也不作30日,十月份尽管是太阳历,谁说太阳历就一定不参考其他天体来制定?

太阳和月亮,在太阳系内,永远是最易观测的

不管古人要记录那些行星的位置变化,太阳和月亮首先是最先参考的。本身太阳历和太阴历也是差12日,六爻的一爻为12日的话,6爻为72日。

另外,网上有另一种判断方法,也是天*规律之一,就是利用太阳、木星、地球,三者之间的位置变动,去验证天*规律,这种方式同样也算“天干”的天象之一。我们这里就不用软件演示了。

我们说过:既然是易学内的易数节点,本身会对应无穷无尽的“象”,但天体的运动上,不会太多,也不可能只有一种。天象和易数去探索文化概念的根源,是正确的方向。而如果企图通过“易象”去探源,那即使花百年时间,最终也会一无所获。

此外,以上天干规律的推导,会对应传统文化里的很多文化概念。

9、地支

地支的来源很清晰,就是每年太阳和月亮会合十二次,月上会合12次为地支节点数。年上5年减掉一个30-36的数,即是五数节点来源,也是奇门遁甲、五运六气的模型原理。

日月会合的现象叫做“日月合朔”,2023年4月 – 2024年4月分别发生合会的时间点如下(限定了角距):

2023-04-20 12:55:53

2023-05-20 00:15:07

2023-06-18 08:30:07

2023-07-18 01:09:57

2023-08-16 19:49:20

2023-09-15 11:45:35

2023-10-15 01:15:35

2023-11-13 19:25:25

2023-12-13 04:32:27

2024-01-11 21:40:25

2024-02-10 04:52:08

2024-03-10 19:05:44

至于天干和地支如何运用于历法体系中,那又是另外的话题。调到以上的时间,即可发现天空被几乎等分12份,每年如此,上述天象的软件验证过程我们就省略了。

10、河图

河图大部分人都听说过,被誉为“上古神秘图案”。出现时间很早,在古书中也反复被提到,历代都被文人所重视。

河图,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神秘图案,这个神秘图案源于天上星宿,蕴含了深奥的宇宙星象密码,被誉为宇宙魔方。“河图”的这个“河”,指的是“星河”。星河,银河、宇宙也,寓意极多极广,玄妙无穷,深奥无尽。河图之象、之数、之理、至简至易,又深邃无穷。

河图洛书是上古文明的产物,从实证的角度确定河图洛书出在某个具体地点,很难找出严格的科学依据。河图洛书的来由,是中华文明史上的千古之谜。“河图洛书”在现存文献中最早收录于《尚书》,其次在《易传》以及诸子百家亦有收录。

这是网络的定义,我们来看看这句话:

“图案来源于天上星宿”,这句话是对的。“蕴含宇宙密码”,这个“宇宙”用词的范围有点太大了,用词不妥。

“上古文明的产物”,有可能,我们不考究最早的时间点。“找科学依据”,易学里就不会这样去讲,应该讲找“河洛”对应的“象数”规律,这才讲才对。

《河图》、《洛书》,过去认为很神秘,在今天看来,它们实际上也是数学中一个分支,通常叫它为幻方或魔方。南宋数学家杨辉称之为“纵横图”,国外则称之为幻方(magic Square)。二者虽为幻方无疑,但它的意义却不能忽视!《河图》、《洛书》,究其本源,实为数学中的一支。先在它们的问世,被古人加以神化;后又在历史过程中,被《易》学们加入了五行、阴阳、四时和方位之说。一方面是科学内容丰富了,更能进一步说明节气、阴阳与万物生、壮、荣、衰的相互关系;另一方面,则使人恍惚迷,陷入迷信的成分也加多了、加深了。有所得,也有所失,看来也是一条规律!

河洛不属于数学的分支,应该讲易学衍生出了数学,而“河洛”可以表达易学内的部分“象数”规律。

“先在它们的问世,被古人加以神化;后又在历史过程中,被《易》学们加入了五行、阴阳、四时和方位之说”,百科中这段“河洛”的概念,明显是那些学了数理化,然后想把“河洛”往数理化上去靠的群体作者。一则古人没有神化,它确实可以表达地球上万物的规律。二则易学研究者只是不断阐述其所能代表的规律,解释出它们的“象”,并不是把“河洛”弄的“神棍化”。

正因为河图是易学内象数的规律集合,能表达万事万物的规律,所以关于河图的解释,太多了。我们列举一些天象上的解释。

先说一个制定这些规律表达符号或者图示的前提,也就是古人为什么要费劲去创造这些东西?

在古代,很早的时间,物质科技肯定是远不如现代这么发达,这一点相信没有争议。在原始社会,或者是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对于人类来说,怎么更好的生存,怎么获取更多的食物,是一件关乎生死的头等大事。那么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需要对整个世界有所了解,说的简单点:不了解动物的迁徙规律,怎么狩猎?不了解植物的生长规律,怎么播种?

也就是说,这一切的目的,多半是为了人类的生存能够更好,更安全,更富裕,换成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如何不断地提高科学生产力”。要做到这一点,古人就必须得认识大自然,不管我们现代强加给古人,“创造易学内概念的初衷有多么高大上”,其最初,就是为了“生存”。吃不饱饭,一切都是扯淡。

因此,“仰观天象,俯察地理”的目的,源于古人对更好的生存环境的渴望。而时间体系的制定和有序运行,太重要了,历法的产生是大势所趋,所以古往今来的易学研究者,不管开始是往“象数理占”哪个领域深入,最终都会转向“历法”的制定环节。

本质务实朴素的精神,古人要创造“河图”、“洛书”等这些规律图,必定首先,是它们能代表所能观测到的天体运行规律。不论“河洛”能表达多么稀奇古怪的地理、社会、人伦易象,其最初的制定,必定先是产生于所能观测的“天体运动规律”

而天体的运动规律,最显而易见的,就是:太阳和月亮。这是为什么《易经》所说“悬象莫大过日月”,在古代贫瘠的物质生产力的前提下,不要指望古人能精确的测定除日月以往的其他天体的运动周期。尽管汉代开始,五星的周期已经能测定精确,但是象“河图”、“洛书”这么古老的图示,可能要远早于汉代。

上面我说这么一大段的目的,是为了说明:我们去探索易学内概念和图示的规律,第一时间想到的,就要去挖掘太阳和月亮的运动“易象”。尽管易学内符号,能包含万事万物的规律,但事物有个先后,古人绝不会是为了探索数千年后,地球同步卫星能发射到多高的高度,而制定这些符号概念。

在上文天*段落中,我们介绍过太阳和月亮的位置会发生周期性的变化,而河图,这种图示就能表达这种规律变化。

河图,日月合图

太阳和月亮会有规律的会合,假定通过“日月合朔”,来制定一个周天的节点数,那么就能产生十天*规律。我们站在古人的角度去思考:既然太阳和月亮每隔一段时间,都会会合在一起,这个天象太明显了,那我们得记录下来,拿来使用,制定历法,创建易数。十月历就可以这么制定,周天分作十节点,一年为10个月,每月包含36天,以回归年为一年,太阳的回归年并非整数,为了方便有效合理,制定一圆周为360度整,十月历记到360日,其它时间过年,在处理置闰时,采用四年一闰,过6天年,即可消除岁差,在计算上太方便了。

日月经过了大约30日的时候,又回到了“日月同朔”的时间点。周天分出10个节点后,以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为月份,那么一月就是36日,“月”的制定,在日月同朔后,以角度来判断,确定十个月一周。

假如古人发现这个规律后,要画一张图,去表达这个规律,那么“河图”就产生了。

对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对文化的理解和认识英文(25)

为什么需要创造“河图”?因为在远古,汉字还没有大量流行,或者说还没创造时,或者说纸张还没发明时,画图当然是不二选择。

从冬至点开始计时,因为冬至点日影最长,日晷老早就发明了,日影的长度,是非常容易发现和统计的一个物候规律,夏至也一样。那么就以冬至和夏至作为最初的两个计数点,先从冬至标志一下,画圈也好,打点也好。再在夏至画一下,画圈也好,打点也好。不管在很早时期,有没有用节气的概念,无所谓,画图时,参考日影的长短来画就行。最长的先开始标记,然后标记最短,然后标记东西两个方位,分别画三圈和四圈。

然后依据我们再天干文章中所写:

乙月,是太阳和月亮叉开72度;

丙月叉开72*2度,也就是144度;

丁月叉开72*3,也就是216度;

戊月叉开72*4,也就是正向的288度;

己月叉开72*5,也就是日月同朔时间点;

庚月叉开72*6,也就是72度;

辛月叉开72*7,也就是144度;

壬月叉开72*8,也就是216度;

癸月叉开72*9,也就是288度;

回到甲月,叉开72*10,也就是日月再次同宫。

这里有个天干五合的规律,那就可以作为计数规律。那么便有河图中数字规律:一六共宗;二七同道;三八为朋;四九为友;五十同途。

五十为什么放中间?

太阳和月亮会合了,没有度数差了。

河图是这种规律的记录,那么洛书是什么作用?

洛书我们在“洛书”专题中详细讲,洛书是对河图内数字的说明,也就是说:工程师发现了系统内的一种规律,为了方便好记等目的,画了一张图,叫河图。然后又对河图内数字的规律作了说明,以便其他人能看懂和运用,就是洛书。所以:河图为体,洛书为用。

河图内数字为什么不按照顺序,2排在左边东方?

因为最开始,是以日影最长和最短的2个方位记录,排序方式不同。最初河图内的数字,仅仅可能是对古人所发行规律的记录,但它们毕竟是易学内的规律易数集合,时间长了之后,后人便能挖掘出越来越多的“易象”。

河图难道只有这一种解释?

不止啊,河图对应的规律千千万万,它的解释可以是无穷无尽的,我只是列出最易观测,最合乎象数逻辑,可能最大最早的方式。

这种解释一定是对的吗?

天体的运动规律,不以人的意志而改变,不管怎么质疑,太阳和月亮它们就具备这种规律性。而研究太阳和月亮的目的,是因为它们对地球的影响最大,观测最方便,难道放着最易观测的不用,还跑去研究天王星海王星?尽管太阳系内的行星,某一方面的运动规律,都可能对应易学内象数。

河图的其它解释

这种方式当然可以,毕竟河图就是象数规律集合图,它当然可以用来观星。不仅可以用来观星,还可以用来作其它用途,只要你愿意琢磨和探索。

当然可以,河图本身就是象数规律图

当然可以,其最初,本来就是为了创建更详细的历法而创建。

只要你不把河图解释成:对应银河系的运动或者银河系的xx,就行。解释得限定在地球上,不要脱离易学的适用范围,胡乱去吹。

11、二十四节气

易数二十四,最出名的就是二十四节气了,二十四节气的制定方式。而二十四节气的制定方式,当然要从历法书籍中入手,不会像网上传统文化爱好者写的那种玄乎其玄。

按照《周髀算经》原文的内容,利用方圆法,立杆侧影,先实测二分二至的日影长度,再确定八节,再依次记录二十四节气的日晷长,原文如下:

凡八节二十四气,气损益九寸九分六分分之一。
冬至晷长一丈三尺五寸,夏至晷长一尺六寸。问次节损益寸数,长短各几何?
冬至晷长一丈三尺五寸,
小寒丈二尺五寸,小分,五。
大寒丈一尺五寸一分,小分,四。
立春丈五寸二分,小分三。雨水九尺五寸二分,小分。二。
启蛰八尺五寸四分,小分,一。
春分七尺五寸五分,
清明六尺五寸五分,小分,五。
榖雨五尺五寸六分,小分,四。
立夏四尺五寸七分,小分三。
小满三尺五寸八分,小分,一。
芒种二尺五寸九分,小分,一。
夏至一尺六寸,小暑二尺五寸九分,小分,一。
大暑二尺五寸八分,小分。二。
立秋四尺五寸七分,小分三。
处暑五尺五寸六分,小分,四。
自露六尺五寸五分,小分,五。
秋分七尺五寸五分,
寒露八尺五寸四分,小分,一。
霜降九尺五寸三分,小分。二。
立冬丈五寸二分,小分三。小雪丈一尺五寸一分,小分,四。
大雪,丈二尺五寸。小分,五。
凡为八节。二十四气。
二至者,寒暑之极;二分者,阴阳之和;四立者,生长收藏之始,是为八节。节三气,三而八之,故为二十四
气。损益九寸九分六分分之一,损者,减也。破一分为六分,然后减之。益者,加也。以小分满六得一从分,冬至、夏至为损益之始。
冬至晷长,极当反短,故为损之始。夏至晷短,极当反长,故为益之始。此爽之新术。
术曰:置冬至晷,以夏至晷减之,余为实,以十二为法。
十二者,半岁十二气也。为法者,一节益之法。实如法得一寸,不满法者十之。以法除之得一分,求分,故十之也。不满法者,以法命之,
法与余分皆半之也。旧晷之术,于理未当。谓春秋分者,阴阳晷等各七尺五寸五分,故中衡去周七万五千五百里。按春分之影,七尺五寸七百二十三分,秋分之影,七尺四寸二百六十二分,差一寸四百六十一分。以此推之,是为不等。冬至至小寒,多半日之影。夏至至小暑。少半日之影。芒种至夏至。多二日之影。大雪至冬至多三日之影。又半岁一百八十二日八分日之五。而此用四分日之二率。故一日得七百三十分寸之四百七十六。非也。节候不正,十五日有二十二分日之七,以一日之率,十五日为一节,至令差错,不通尤甚。易曰:旧井无禽,时舍也。言法三十日,实当改而舍之。于是爽更为新术,以一气率之,使言约法易,上下相通,周而复始,除纰缪。臣鸾曰:求二十四气损益之法,先置冬至影长丈三尺五寸,以夏至影一尺六寸减之,余一丈一尺九寸上十之为实,以半岁十二为法。除之得九寸,不尽十一,复上十之,如法而一,得九分,不尽二与法十二皆半之,得六分之一,即是气损益法。先置冬至影长丈三尺五寸,以气损益九寸九分六分分之一,其破一分以为六分,减其余,即是小寒影长丈二尺五寸小分五,余悉依此法。求益法:置夏至影一尺六寸,以九寸九分六分分之一增之,小分满六从大分一,即是小暑二尺五寸九分小分一。次气仿此。
臣淳风等谨按。此术本及赵君卿注求二十四气影例,损益九寸九分六分分之一,以为定率。检勘术注,有所未通。又按宋书历志所载何承天元嘉历影冬至一丈三尺,小寒一丈二尺四寸八分,大寒一丈一尺三寸四分,立春九尺九寸一分,雨水八尺二寸八分,启蛰六尺七寸二分。春分五尺三寸九分。清明四尺二寸五分。谷雨三尺二寸五分。立夏二尺五寸。小满一尺九寸七分。芒种一尺九寸九分。夏至一尺五寸。小暑一尺六寸九分。大暑一尺九寸七分。立秋二尺五寸。处暑三尺三寸五分。白露四尺二寸五分。秋分,五尺三寸九分。寒露,六尺七寸二分。霜降,八尺二寸八分。立冬,九尺九寸一分。小雪,一丈一尺三寸四分。大雪,一丈二尺四寸八分。司马续汉志所载四分历影,亦与此相近。至如祖冲之历、宋大明历影与何承天虽有小差,皆是量天实数。雠校三历,足验君卿所立率虚诞。且周髀本文外衡,下于天中六万里,而二十四气率乃足平迁。所以知者,按望影之法,日近影短,日远影长。又以高下言之,日高影短,日卑影长。夏至之日,最近北,又最高,其影尺有五寸。自此以后,曰行渐远,向南,天体又渐向下,以及冬至。冬至之日最近南,居于外衡,日最近下,故日影一丈三尺。此当每岁差降有别,不可均为一槩设其升降之理。今此又自冬至毕于芒种,自夏至毕于大雪,均差每气损九寸有奇,是为天体正平,无高卑之异,而日但南北均行,又无升降之殊,即无内衡高于外衡六万里,自相矛楯。又按尚书考灵曜所陈格上格下里数及郑注升降远近,虽有成规,亦未臻理实。欲求至当,皆依天体高下远近修规以定差数。自霜降毕于立春,升降差多,南北差少。自雨水毕于寒露,南北差多,升降差少。依此推步,乃得其实。然事涉浑仪,与盖天相返。

“冬至晷长一丈三尺五寸,夏至晷长一尺六寸”,这个是实测数据,根据前文《周髀算经》的位置,立杆实测,记录下日晷的长度数据。

再记录春分 秋分,春秋分日影等长,为七尺五寸五分。

这样二分二至就记录完毕。

四节点记录完,其他的再根据实测,以及“损益”规律验证,即后文中所说,也就是把冬至日晷长减夏至日晷长,再除以12,得出“损益九寸九分六分分之一”。这样就得出二十四节气,每一个节气的日晷长度。制定出二十四节气,再与实际所测日晷长作对比,二十四节气的结果便能在每一年推导出来。

除了二十四节气,还有风水中的二十四山:

对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对文化的理解和认识英文(26)

具体来说,二十四山是风水中的一个模型,是罗盘的盘面,当然对应的是一周内的规律节点。

二十四节点,采用了天干、地支、八卦符号混用,对应一周的刻度,在最初作为建房时矫正方位等风水使用。它可以发展成一个预测模型,代入符号的易象,预测吉凶。

其他的对应关系有:一日二十四小时,几何体二十四胞体……

六、各种预测模型怎么产生的

传统文化离不开预测,因为本身象数文化就自带预测属性,就像:早上太阳从东边升起,那么我们知道接下来太阳会在西边落下一样,因为事物的客观发展,它就呈现着一种规律性。

预测大体分作三类:命理、占卜、大趋势预测。除了这三者,还有很多细的分类,另外中医里也到处是预测,风水更是。可以说传统文化学术就离不开预测这块。

那么这些预测术都是如何产生的?

首先,古人根据易学的天象规律,制定了各类节点易数,节点易数的表达不断深化、细化、完善,可以看到,我们上面从2,讲到了24,这就是一个细化过程,跟现代数理化中的建模一样。

基础符号制定好后,再根据“与天地准”,创建各种不同的模型框架,例如:八字、六爻、奇门遁甲、经络、三元九运、五运六气……

这些模型制定好后,要用于人类生活、人伦、社会、万事万物,接下来,为模型内符号分配各种社会中常用的“易象”,因为“象”无穷无尽,可以一直代入,因此,“物象”是总结不完的,取现实中需要的即可。这一步过程,例如八字中的六亲、十神,大六壬中的64课体,奇门中的八门九星易象等等。

上面过程完成后,那就开始玩,越多人玩越好,最好持续数百年时间,玩到个人觉得碰到瓶颈,就不断产生新的判断思路和方法。这些学术的各类门派争论,几乎从来不从模型上去争,因为大概率都不懂啥是模型,只会在使用方法上争来争去,有些能争论数百年之久,实际上无非是争个利益。

各类预测术,包括中医风水,其建模过程都是如此:由天象规律与易数节点,共同创造一个起始模型,其后不断完善修补,再由“易理”和“物象”去开发玩法,其中“天象”、“易数”具备标准性,而“易理”和“物象”无穷无尽,不具备标准。

假如在“易理”和“物象”上去争论对错,几乎不可能有统一结论,因为它们没有标准性可言

同理:《易经》和《道德经》这类书籍,也不是靠说文解字能明白 。而且百人有百解,因为认知不同,搞管理的会觉得这些内容是在教他做管理,学哲学的会认为这些内容构建了一个哲学体系,跑销售的会认为这是在教他怎么做人,而更多的人是觉得神秘,少部分觉得有利可图,会拿来作工具去达到自己目的……因为“易理”无穷无尽,没有标准,只有认知差不多的群体,才会接受一些差不多的解读。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做这些书籍翻译的“大师”。

另外,各预测学术中,还有一个最重要也是最难的认知,就是预测里哪个环节可以作为学术性质,可以做到。而哪些环节不在学术范畴内?这一点很难认清楚,认清楚了这一点,那么预测中将不会再有任何谎言能够欺骗到你,也能一眼辨别出对与错,能真正分清预测这坛浑水中的真正精髓与糟粕所在。

上一页34567末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