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再加以说明这三大规律,便于更深入的理解,把唯物辩证法学通了,基本看马哲、毛选和政论经济学方面的文章就轻松了。
三大规律中,对立统一是本质,起决定作用。
量变质变说的是发展过程,否定之否定说的是矛盾转化的形式
可以把对立和统一看成是一回事,并不是对立外另有一统一,而是对立本身就是统一,统一就是对立,如果没有对立的存在,就不可能有统一,反之,没有统一的对立就不能形成。
凡事都有它的对立面。
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真理性的结论,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一个事、物、概念等,都不可能没有它的对立面,如果没有对立面,就没了支撑,就没了依据,那就不能存在。矛盾说的就是凡事都有两面性。
“相反相成”,相反说的是对立,相成说的是统一。
凡事都是以它的对立面为存在的根据。
人们说美,一定是相对丑而言,如果没有丑的概念,美就没了依据,它如何存在呢?说到高,一定是相对低而言,如果没有了低为基础,高没有了依据,我们说正面必然有它的反面为支撑,矛盾的一方都是都是以它的反面为根据,为存在的条件,反面必以正面为它的根据,反之亦然。
如,我们手里的一枚硬币,它有正、反两面,正面以反面为存在的依据,反面以正面为存在的根据。这一正一反就是矛盾的两个对立面,硬币有两个基本面构成,是一个整体,即统一。所以对立的本身就统一了,对立本身就是统一。
这说的是实物,我们拿概念来说,爱一个人,它的反面一定是恨这个人,有爱就一定有恨,爱有多深,恨就有多深,他们是相反相成,是成正比例的。
为什么有的人爱一个人从来没恨过呢?
并不是没有恨的存在,而是爱没有转化到它的对立面,只是暂时没有转化到爱的对立面,也就是没有经过第一次否定。
什么情况下才会转化呢?
条件具备,矛盾就会向它的对立面转化去。
爱过一个人,从来没有恨他(她),就是他(她)还没有促成由爱转恨的条件,这个条件一形成,就会由爱生恨。
什么条件呢?
比如你伤了她的心,比如你移情别恋了.....这些都是矛盾转化的条件。
一旦条件促成,她就会由爱转恨,完成了第一次的否定,从矛盾的一面转化到它的反面,即爱的一面转化为恨的一面。
我们喜欢一个人,总是渐渐的由喜欢到深爱,这个过程就是量的积累,最后由喜欢到爱就是完成了一次:量变质 。喜欢一个人由喜欢1分增加到100分就是量变过渡了质变,随着喜欢这个量的积累就变成爱了,这个质变过程又会引发新的量变,比如以前是喜欢,现在是爱了,就进入了第二个阶段由爱情变成亲密类似亲情关系,继续完成量变质变的循环。这就叫量变质变规律。
所以,质量互变规律,它说的是事物发展的过程。
我们常说爱一个人很深入的时候,是受不得一点伤的,其实说的是爱到了极点,物极必反,到了矛盾转化的零界点了,一触碰就爆发,一不经意就会伤到对方,两个爱人,爱的越深入,他们的矛盾就越多,是因为矛盾处在99度水的状态。
这个时候,一旦有产生恨的条件形成,立马就会由爱转化到恨,爱有多深,恨就有多深,可是恨也是以爱为依据的。通过一些误会的化解或者道歉,只需要把对方恨的产生条件化解掉,促成爱的条件,又会由恨转化到爱的一面,这就完成了第二次的否定,到这里,就是否定之否定,由爱生恨又生爱,但是现实可以发现,两个人第一次的感情破裂,再也回不到从前了。
为什么?
因为矛盾的否定之否定循环是发展前进的,由爱生恨再回到爱,要么爱的更深了,要么就不如从前了,多数情况就是很难破镜重圆,因为人是感性存在,不可能像事物那样绝对的理性使然。
白天走向黑夜,再回到白天,第二个白天和第一个白天,虽然都是白天,但是现在的白天已经不是原来的白天了。
矛盾转化的过程中,完成一次否定之否定规律后,不是简单的回到以前,而是在以前的基础之上的上升前进。
还有一个问题?
我爱一个人,从爱到恨,经过了第一次否定,从爱的一面转化到恨的一面,后来再也没有爱过他了,从此只有恨的一生,这怎么能说是否定之否定呢,这明明不是只有一次否定的转化?
这是还没有转化,而不是不存在转化,只是从恨转化到爱,需要的条件没有形成,转化的条件形成了就一定会转化过去。
李莫愁恨了陆展元一辈子,见到姓陆的人就赶尽*绝,可是她一边又爱的痴迷,时常沉迷在爱恋的记忆中无法自拔,到死的时候要喊着陆展元的名字扑入了火中,为爱献身了。李莫愁就是一个矛盾体,她的身上把爱恨这对矛盾演绎的淋漓尽致,她就是活在爱恨的矛盾中,无法自拔。
为什么她无法自拔?
因为陆展元死了。
她从恨到爱的这个过程无法转化了,这个由爱生恨的条件永远化解不了。所以她的爱是带着恨的爱,她的恨是带着爱的恨,她处在爱恨的交织中,活活的把自己憋死了。
如果陆展元活着,她就有了转恨为爱的条件形成,也不会活的那么痛苦。
事物之所以能永远否定之否定的转化,前提是在条件的作用下完成的,如果没有了条件,就无法转化,就停留在矛盾的交织中,迷失自我了。
就像刚才说的两个相爱的人,从恨再也无法回到爱了,只是因为没有转恨为爱的条件产生,从此没有联系了,再也没有机会促成转化的条件了。还有一种可能,就是随着时间的流失,通过外在的事件的触动,自我释然了,发生了转化,本来恨一个人,结果突破改变了,想通了,从此又生爱了,就是因为有了这个外在条件触发机制,形成导致矛盾的否定转化,
爱恨的矛盾是永远反反复复的进行的,人之所以感受不到,因为我们人是有年龄局限的,如果两个人活1000年,可以说两个人的爱恨交织完全可以描绘出一条螺旋的曲线,找到规律性。
这个过程就叫:矛盾对立统一引导下的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规律。
如:股票,涨到峰值,再一次跌下来,再一次又涨上去,很难找到两个相同的峰值,总有些差异,要么多一点,要么少一点,不管如何,昨天的股价和今天的股价不可同日而语,昨天的股价涨上去是因为由昨天的条件促成的,今天的股价是由今天的条件来促成它的涨跌。如果找到了昨天股票涨价的原因,来分析今天的股价,认为今天的股价也会和昨天一样,这就是犯了经验主义的教条。把昨天的经验拿到今天来运用,这就叫没有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有人肯定会反驳,我把昨天的经验用在今天,成功了,怎么说呢?这就叫碰运气。只能是一时,而不是永久都可以这样。这是因为事物的转化是有延后期的,不可能都是突变,比如昨天因为国家一个政策导致股价大涨,从10元涨到了20元,这个政策能持续一个周,让股价持续大涨,这个周期就叫这个政策发挥作用的度,过了这个度,就不起作用了。因为在这个政策的度内,人们普遍的认知是一致的,都认为股票未来会涨的,可是庄家就不会这样想了,庄家和散户是一对矛盾,庄家要赚钱就必须吃掉散户,散户的普遍想法刚好是庄家的反面想法。
当散户都想着因为这个好政策,股票要持续涨价的时候,正是大好形势的时候,往往正是庄家做空的时候。
股票的涨跌:本质上就是散户和庄家之间的矛盾、多头和空头之间的矛盾的博弈。所有的金融大亨都是哲学家,他们并不会整天盯着盘子看,他们研究是政策,读书,揣摩人的心理,学哲学读经济学,只有三流的股票专家才会天天研究大盘,看K线,做短线。
哲学是通用的,金融、政治、经济、商业他们的底层哲学大同小异的。
在股票行业,往往吃亏就吃在听身边人的话,听舆论,听信别人的煽情,听别人的的经验,别人那样可以成功,你拿去就失败了。
所以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马哲活的灵活和精神:实事求是。
小说《天幕红尘》中主角叶子农有句话:“这世上唯经验、教条害死人,一碗面的经验,你去唯唯没事,可要是放在一个国家,一个省、一个县,那就问题大了。”。
所有的经验,都有局限性、历史时期性、地域性。
所以我们要学的不是经验结论,而是学分析问题的方法,把探寻真理的方法掌握在自己手里。
刚才说过,事物的变化是缓慢进行的,不可能是突变。
变化是绝对的,过程是相对的。
在这个变化的延后期的过程中,也就是我们能争取到的主观努力的时间,才是发挥我们的主观作用的时候,对昨天的经验总结,立足今天对明天有所预料,这就是经验的作用,而不是把经验当成教条和真理套在所有的事情上,肯定是处处失败的。
马哲,并不是真理,而是为通向真理开辟了道路,提供了方法和方向指导,至于能不能发现真理,找到真理,这是我们自己的事情。
今天就写到这里,我的文章都属于分析辩证类,比较枯燥费脑子,加上我自己学东西很杂,如果有兴趣,只有靠多读,读的多了自然也就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