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出处“泰山鸿毛:意思为比喻轻重相差极大。比喻人本来都有一死,有的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死得比鸿毛还轻。”
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02、典故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迁,是西汉太史令司马谈的儿子。他少年时跟随父亲移居长安。
司马迁成年后遍游名山大川,访问天下胜迹,沿途考察风俗,采集传说。
公元前110年,司马谈病重,遗嘱要儿子继承太史令事业,写出一部完整的通史。司马迁悲痛地说:“我一定完成父亲的宿愿。”
公元前108年,司马迁做了太史令,有机会在皇家藏书楼检索图书。他早进晚出,每天要从大堆的木简和绢书中寻找素材,去整理和考证史料。
经过四、五年时间的整理和考证,他开始构思、撰写伟大的史学巨著《史记》。
公元前99年,,西汉名将李广的孙子李陵率领五千步兵出击匈奴。这支队伍作战奋勇,给匈奴骑兵以严重*伤。后因后援断绝,寡不敌众,李陵败降匈奴,汉武帝闻讯十分愤怒,大臣们都把罪责推在李陵身上。
武帝又征求司马迁的意见。司马迁认为李陵作战勇敢,以五千步兵打败了匈奴数万骑兵,在寡不敌众的情况下仍能拚死搏斗,他的败降是不得已的。汉武帝责备他替李陵辩护,将他处以“腐刑”(去掉睪丸)。
后来,汉武帝为了利用司马迁的才能,下令释放他,命他担任原由太监充任的“中书令”。司马迁为了完成《史记》,忍受了侮辱与迫害。
司马迁受刑后,老友任安曾写信劝戒他,司马迁一直没有回信,后来听说任安因事下狱,才复了一封信(即《报任少卿书》),信中回顾了自己的遭遇,表示自己所以苟活于世甘蒙耻辱,是为了完成自己的历史著作。
信中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比喻人本来都有一死,有的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死得比鸿毛还轻。在这句话的自励下,经过十三个寒暑,他终于完成了中国第一部完整的纪传体通史——《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