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就是当时有名的国学大师——陈寅恪。
“老天有眼,派你来救我!”
刘文典看到陈寅恪,一个箭步就冲了上去,握住了他的手。
“我从来没有出过考题,只怕是不行,还是另选他人吧!”
陈寅恪一听刘文典的意思,便赶忙拒绝。
毕竟这可不是普通考试,自己也没有往届的出题经验,如果搞砸了后果不堪设想。
刘文典听罢并没有放弃,他说服道:“我看没有人比你更合适干这个了,这个事非你莫属!”
刘文典为何如此执着,一定要让陈寅恪担任此次出题之人?
陈寅恪出自书香门第,其祖父曾在湖南为官。
父亲更是“清末四公子”之一。
他自小就在自家学堂学习,满腹经纶,有深厚的国学底子。
且他还曾先后去日本、德国、瑞士等国家留学,专门研究文学专业,是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和语言学家。
不仅如此,他还是清华大学国学系的“四大导师”之一,在清华任职多年。
他能够清楚地了解国家需要什么样的栋梁,学校需要什么样的学子。
综合以上来看,陈寅恪确实不失为此次出题的首选。
在刘文典的说服下,陈寅恪便答应了下来。
因为时间紧迫,刘文典又需马上出差,所以给陈寅恪思考试题的时间并不多。
回家后,陈寅恪便开始冥思苦想,应该怎样设计考题,才能选拔出真正有才*学生。
权衡利弊之下,陈寅恪决定出两个题目:
一道作文题、一道对联题。
而也就是这后面的对联题,让考生们都傻了眼。
看似简单的两道题,其实都隐藏玄机,而这也是陈寅恪这两道题的高明之处。
困难的考题第二天,陈寅恪便将考题拿到了刘文典面前。
刘文典起初看到两道试题时也比较疑惑,但是细品之后,也不得不感叹这两道题的精妙。
这第一道题,是一道作文题,题目为《梦游清华园》。
乍一看这道题,仿佛太过普通,主题也没有家国情怀等深刻含义,倒像是一道小学作文题。
对于考生来说,清华大学无疑是他们向往已久的学府,他们也一定对学校的文化及历史都做了充分的研究。
而陈寅恪之所以出此题,就是想让学生还原本真,以最纯粹的方式,阐述自己的求学愿景。
通过此题,不但能看出学生的文学功底,还能了解他们的求学意图。
所以刘文典在看过此题后,稍加思量,便明白了陈寅恪的良苦用心。
第一道题对于考生们而言,并不困难,许多人也早已预料到可能会有此类题目。
但这第二道题,确实让刘文典感到不解。
第二道题是一道命题为“孙行者”的对联题。
自清灭亡后,对联这种传统类的题目,已经很久没有出现在试卷中了。
而且以“孙行者”作为上联,也十分古怪。
那么,他的这道题有何特殊含义吗?
对联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之一,最早始于五代后蜀主孟昶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对联还有很多称呼,如对偶、楹联、春联、对子等,最早起源于桃符,是一种独特的语言艺术。
上联和下联要求对仗工整,字数相同。
且其形式、含义等又有不同涵义和分类。
而陈寅恪设置的这幅对联则叫做“无情对”,不但要求对子意思相符,对子的结构还要对仗。
且上联与下联还要绝不相关。
如果说作文题在众多考生的猜想范围之内,那么这道对联题他们肯定意想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