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喜堂记原文,养晦堂记全文翻译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27 07:37:37

欧阳修祖籍江西吉州永丰,称“庐陵欧阳修”,生于绵州(今四川绵阳),当时他父亲任绵州推官。3岁父亲去世,欧阳修4岁随母投奔叔父到随州定居。
公元1023年17岁的欧阳修在随州应试未中,两年后再试,又未取。22岁时,欧阳修随汉阳军胥偃到京师,次年赴国子监应试,获第一名,赴国学解试,又获第一。天圣四年,24岁的欧阳修自随州荐或礼部应试,再获第一。经过御试旋即进士入第,授将仕郎,充西京(洛阳)留守推官。
从时间上推算,从4岁到22岁,欧阳修在随州生活了18年,即其青少年时代都在随州生活,随州是欧阳修生活时间最长的城市。
公元1036年,30岁的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改革被贬夷陵(今湖北宜昌),一年多后欧阳修被召回京,复任馆阁校勘,编修崇文总目,后知谏院。
一个是18年的成长地,一个是1年多的贬谪地。欧阳修关于随州的诗文仅有《李秀才东园记》、《记旧本韩文后》以及一些与在随州的朋友钱惟演、尹洙等的诗文互答中。在《欧阳文忠公全集》七百多篇(首)诗文作品中,记述夷陵、写于夷陵的诗文竟达125篇(首),约占其全部诗文创作的20%以上。
于是,随州人不乐意了,以为欧阳修不喜随州,何以文章中极少出现随州,好不容易出现《李秀才东园记》中记载关于随州的文字一些,却将随州描绘为“下州”、“僻陋之地”、“几百年未出一士”。其实此系误读,因在随州期间,他所写文章虽老到娴熟,但仍属学习阶段,而且多是为应试之作,故而在随州所作文章而名满天下实属不易。真正使他崭露头角应是到洛阳任官后所作,加之钱惟演及同僚的提携及应和之作。而贬到夷陵,则是他成熟之年也即创作旺盛之年。试想人一生的成长之年与成熟之年的创作数量,当然不可同日而语。
欧阳修在《李秀才东园记》“而随近在天子千里内,几一百年间未出一士,岂其贫贫薄陋自古然也?”,随州人为此懊恼不已。其实,泰然处之而后痛定思痛,直追前贤而未可知。因为欧阳修一生在多地生活,这样的词语很常见,已经见怪不怪了。
在贬夷陵县令时所作《夷陵县至喜堂记》,也这样写道,“峡州治夷陵,地滨大江,虽有椒、漆、纸以通商贾,而民俗俭陋,常自足,无所仰于四方。贩夫所售不过鱐鱼腐鲍,民所嗜而已;富商大贾皆无为而至。地僻而贫,故夷陵为下县,而峡为小州。”与对随州的评价几乎如出一辙,“夷陵为下县,而峡为小州。”对比“故于今虽名藩镇,而实下州。”当然,随州现今跟宜昌更不能比较了,随州设立地级市仅十多年,而宜昌已经成为湖北经济发展第一方阵。
接下来“夷陵者,楚之西境,昔《春秋》书荆以狄之,而诗人亦曰蛮荆,岂其陋俗自古然矣?”跟随州一样,“难道夷陵的陋俗自古就这样吗?”
我们可以看到,欧阳修这两篇文章都运用了相似的笔法,即由古及今,从历史、人文、物产等方面各个评论,又才转入文章正题,结尾又表述优点,典型的欲扬先抑,故而文章跌宕起伏,笔底波澜。“然予之长也,岂能忘情于随哉”、“是非惟有罪者之可以忘其忧,而凡为吏者莫不始来而不乐,既至而后喜也。作至喜堂记藏其壁。”
附:夷陵县至喜堂记
欧阳修
峡州治夷陵,地滨大江,虽有椒、漆、纸以通商贾,而民俗俭陋,常自足,无所仰于四方。贩夫所售不过鱐鱼腐鲍,民所嗜而已;富商大贾皆无为而至。地僻而贫,故夷陵为下县,而峡为小州。
州居无郭郛,通衢不能容车马,市无百货之列,而鲍鱼之肆不可入,虽邦君之过市,必常下乘,掩鼻以疾趋。而民之列处,灶、廪、匽、井无异位,一室之间上父子而下畜豕。其覆皆用茅竹,故岁常火灾。而俗信鬼神,其相传曰作瓦屋者不利。夷陵者,楚之西境,昔《春秋》书荆以狄之,而诗人亦曰蛮荆,岂其陋俗自古然欤?
景祐二年,尚书驾部员外郎朱公治是州,始树木,增城栅,甓④南北之街,作市门市区;又教民为瓦屋,别灶廪,异人畜,以变其俗。既,又命夷陵令刘光裔治其县,起敕书楼,饰厅事⑤,新吏舍。三年夏,县功毕。某有罪来是邦,朱公与某有旧,且哀其以罪而来,为至县舍,择其厅事之东以作斯堂,度为疏洁高明而日,居之以休其心。堂成,又与宾客偕至而落之。
夫罪戾之人,宜弃恶地,处穷险,使其憔悴忧思而知自悔咎。今乃赖朱公而得善地,以偷宴安,顽然使忘其有罪之忧,是皆异其所以来之意。
然夷陵之僻,陆走荆门、襄阳至京师,二十有八驿;水道大江,绝淮,抵汴东水门,五千五百有九十里。故为吏者多不欲远来,而居者往往不得代,至岁满或自罢去。然不知夷陵风俗朴野,少盗争,而令之日食有稻与鱼,又有橘、柚、茶、笋四时之味,江山美秀,而邑居缮完,无不可爱。是非惟有罪者之可以忘其忧,而凡为吏者莫不始来而不乐,既至而后喜也。作至喜堂记藏其壁。
夫令虽卑,而有土与民,宜知其风俗变化之善恶,使后来者有考焉耳。
译文:峡州治所夷陵,地临长江,虽然有椒、漆、纸可以流通于商人,然而民间习俗节俭简陋,常常自产自足,没有什么需要依赖各地的。小商贩所出售的,不过是干鱼咸鱼,老百姓所喜欢的东西罢了,大富商都因无利可图而不到这里来。地方偏僻而且贫穷,所以夷陵是下等的县,而峡州是小州。
州居没有外城,大路不能通行车马,市面没有商铺排列,而咸鱼店铺腥臭得不能进去。即使是州君经过街市,也一定常常下马,捂着鼻子快步走过去。而老百姓居住的地方,灶屋、仓房、厕所、水井混杂在一起,一个房间里上层住人,下面养猪。覆盖屋顶都使用茅草竹子,所以每年都常常发生火灾,而当地风俗信奉鬼神,百姓相传说修建瓦屋的人家不吉利。夷陵这地方,是楚国西部边境,以前《春秋》记载楚国时把夷陵当做少数民族地区,而写《诗经》的人也称之为“蛮荆”,难道夷陵的陋俗自古就这样吗?
景佑二年,尚书驾部员外郎朱(庆基)先生治理峡州,开始栽树,修筑城栅,用砖铺砌南北街道,规划街市区域。又教百姓建造瓦房,把灶屋和仓房隔开,把住人与养猪分开,来改变夷陵的习俗。这些事情完成后,又命夷陵县令刘光裔加以治理这个县,建造供奉皇帝诏书的楼阁,整修官府办理公务的正堂,翻新官吏宿舍。景佑三年夏天,夷陵县的这些工作都完成了。我犯了罪来到此地,朱先生和我有老交情,而且同情我因贬谪而来,为我来到县府,选择正堂东边的地方修建至喜堂,规划宽敞洁净高大明亮而朝阳,让我住在这里调养心情。至喜堂建成后,他又和宾客一起来到这里庆贺落成。
我是犯罪的人,应该贬弃到偏僻恶劣之地,安置在穷困险恶之处,使自己身心劳苦愁思,然后才知道悔恨过错。现今竟依赖朱先生而得到好地方,得以苟且快乐安逸,欢快地使人忘掉有罪在身的忧愁,这都与我贬谪而来的原意不一样了。
然而夷陵偏僻,从陆路经过荆门、襄阳到达京城,有二十八处驿站的路程;水路取道长江,渡过淮河抵达汴京的东水闸,共五千五百九十里。所以做官的人多数不愿意来,而已到夷陵做官的人常常不能交卸职务,到任期届满后有的便自行辞职离去。然而不了解夷陵习俗原始质朴,很少盗窃争讼,县令每天的饮食有米有鱼,又有橘、柚、茶、笋四季时令鲜味,江山秀美,县府居室修整完善,没有不令人满意的。这并不是只有犯罪的人可以忘掉忧愁,而是凡来夷陵做官的人无不开始来时不高兴,来到后又喜欢了。作了《至喜堂记》,嵌砌在墙壁之间。
县令地位虽然低微,但负有守土安民的责任,应该记载地方风俗变化的好坏,让后来接任县令的人有所考证啊。
《李秀才东园亭记》欧阳修
修友李公佐有亭,在其居之东园。今年春,以书抵洛,命修志之。李氏世家随。随,春秋时称汉东大国。鲁桓之后,楚始盛,随近之,常与为斗,国相胜败。然怪其山川土地,既无高深壮厚之势,封域之广与郧、蓼相介,才一二百里,非有古强诸侯制度,而为大国,何也?其春秋世,未尝通中国盟会朝聘。僖二十年,方见于经,以伐见书。哀之元年,始约列诸侯,一会而罢。其后乃希见。僻居荆夷,盖于蒲*、郧、蓼小国之间,特大而已。故于今虽名藩镇,而实下州,山泽之产无美材,土地之贡无上物。朝廷达官大人自闽U岭徼出而显者,往往皆是,而随近在天子千里内,几一百年间未出一士,岂其庳贫薄陋自古然也?
予少以江南就食居之,能道其风土,地既瘠枯,民给生不舒愉,虽丰年,大族厚聚之家,未尝有树林池沼之乐,以为岁时休暇之嬉。独城南李氏为著姓,家多藏书,训子孙以学。予为童子,与李氏诸儿戏其家,见李氏方治东园,佳木美草,一一手植,周视封树,日日去来园间甚勤。李氏寿终,公佐嗣家,又构亭其间,益修先人之所为。

予亦壮,不复至其家。已而去客汉沔,有京师。久而乃归,复行城南,公佐引予登亭上,周寻童子时所见,则树之蘖者抱,昔之抱者,草之茁者丛,之甲者今果矣。问其游儿,则有子,如予童子之岁矣。相与逆数昔时,则于今七闰矣,然忽忽如前日事,因叹嗟徘徊不能去。妥!予方仕宦奔走,不知再至城南登此亭复几闰,幸而再至,则东园之物又几变也。计亭之梁木其蠹,瓦甓其溜,石物其泐乎!随虽陋,非予乡,然予之长也,岂能忘情于随哉!。
公佐好学有行,乡里推之,与予友善。明道二年十月十二日记。

至喜堂记原文,养晦堂记全文翻译(1)

至喜堂记原文,养晦堂记全文翻译(2)

至喜堂记原文,养晦堂记全文翻译(3)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