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继堂记原文,豁然堂记原文及译文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27 07:56:40

丘浚:字仲深,琼山。号深庵、玉峰,别号海山老人。生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一四二一年),卒于明弘治八年(公元一四九五年)。广东琼山人(今海南省海口市)。明景泰五年(公元一四五四年)甲戌科孙贤榜第二甲第一人,授庶吉士(翰林院见习翰林)。

丘浚七岁、其兄丘源九岁时父亲丘传病逝。祖父丘普对独子丘传早逝百感交集,写“嗟无一子堪供老,喜有双孙可继宗”楹联挂于门楣。丘浚入仕后写<<可继堂记>>感念祖父抚养之恩。

景泰五年丘浚参加殿试。本应录为第一甲,进士及第。但其策答触及时讳,明代宗朱祁钰借口丘浚形象欠佳,改录丘浚第二甲第一人,赐进士出身、授翰林院庶吉士。时人得知丘浚因形象降为第二甲,观该榜第一甲三人,状元孙贤面黑,榜眼徐溥面白,探花徐辖面黄。戏言该榜为‘铁状元,银榜眼,金探花’,故此景泰五年科举榜有‘金银铁榜’之称。

在翰林院三年庶吉士期满,丘浚因著述声名日盛,被授翰林院编修。景泰、天顺年间两广瑶人叛乱,朝廷讨伐久不能平。成化元年丘浚上奏道:“瑶人之乱在广东宜行驱逐,在广西宜行围困。应屯兵于瑶人所居,断其粮食来源,蹂践其所种禾稼,使之绝收。瑶人必自归附”。明宪宗朱见深准其奏。未久瑶人因饥荒归顺,丘浚之名从此重于公卿之间。翰林院编修九年秩满,丘浚升侍讲,充任<<英宗实录>>纂修官。

丘浚秉承史笔学不阿世。为曾反对明室南迁,亲自率军十万击退蒙古瓦剌军。被宦官陷害*死时写下千古名作<<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丛中炼几番。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兵部尚书于谦,协助于谦击退蒙古瓦剌军,而遭贬官的工部尚书江渊洗刷不实之名。并观点独到地认为:南宋岳飞未必能迎回二帝,雪靖康之耻。秦桧非秉承南宋高宗赵构旨意,决不敢*害岳飞,南宋高宗赵构应对岳飞之死负责。

成化十三年丘浚升国子监祭酒,萌发纂写<<大学衍义补>>,历时十年书成。在<<大学衍义补>>中,丘浚的观点无论在政治、军事、经济、史学、文学等领域,均有超越前人的见解。<<大学衍义补>>明确提出了劳动决定价值的论点。据史料可查,这是迄今所知人类最早提出劳动价值理论的论述。

生长于大海之隅的丘浚以“臣家居海隅,颇知海舟之便。”提出善用大海主张,并特辟专章阐释漕运。丘浚认为海运比陆运可省费用百分之七八十,比河运省百分之三四十。因此他认为国家不能仅依靠陆运、河运,为长久之计应辅以海运。丘浚还主张应将经商权利交由民间,官府不必揽权。“市者,商贾之事。官不可与民为市,非但榷(专卖)盐一事也。大抵立法以便民为本,苟民自便,何必官为”。丘浚还在继承儒学法律思想的前提下,将国家的司法权定位于德教的辅助。他认为司法官员应具备‘好生之德’,以宽仁的原则指导司法实践。恤刑、慎刑、中正的‘仁道’乃是司法的基本要素。

明孝宗朱祐樘继位,丘浚升任礼部尚书,掌管詹事府。弘治四年加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弘治五年丘浚令抄录<<永乐大典>>一份,“使一书而存数本”避免失传。并从<<永乐大典>>中抄录世人未见医学秘方,辑录<<本草格式>>一卷,广为推广造福世人。还仿照宋代针灸医家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样本,详加考订重绘刊刻,使针炙学得以发扬光大。

弘治六年吏部尚书王恕奏请黜免两千名官吏。其中有许多官吏是因前任遗留问题而被降黜。丘浚认为这种现象颇不合理,据理以争使九十余名官吏得以保留。弘治七年丘浚加少保、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这时丘浚已右目失明,但仍著述不止。

弘治八年丘浚卒于任上,年七十六岁,赐赠太傳,谥号文庄。丘浚为官四十余年清廉介直,仅在京城置宅院一处且面积狭窄地势潮湿。

丘浚学问渊博著述极丰,有明代学识第一人之谓。他与同生广东琼山,入仕明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朝,以严峻执法有‘海青天’之称的海瑞。同享‘海南双壁’美誉。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