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相关
[ 本文作者 ]
和中浚,杨华森,赵怀舟。
[ 通讯作者 ]
袁开惠。
对老官山汉墓医简《六十病方》中的“鼠”和“风偏清”两种疑难病症名称进行讨论和初步释读,认为“鼠” 为癙,指癙瘘病;“风偏”即偏风,“清”义为凉,“风偏清”兼说病因与症状。这两种病症名称与出土医学文献和传世医书中的相关记载可比对阅读、考释,而老官山医简《六十病方》中的治疗方药对于更好地理解出土文献中的“鼠”等病名、治法有积极意义。
老官山汉代医简《六十病方》题名简中的病症名称,由于可与病方简对照释读,并可参考《诸病一》《诸病二》等医简中的相关内容进一步认识,故多数病症的名称和概念已经明确。然而,其中尚有数种病症名称,至今难以释读,意义不明,一些病症的概念迄今尚不清晰,难有定论。“鼠”与“风偏清” 两种疑难病症名称,现进行初步探讨,兼论治疗方药,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不足之处仍需就正于方家。
1
“鼠”病释名与其治疗方药考
“治鼠”见病方简105-116简及题名简341简。病方简105仅保留“十五治鼠”四字残片,且字迹亦有缺损。简116文字为:
〼取毛鼠剶去其腸,冶礜直(置)其腹中,置之䥶中,以一䥶蓋而涂之,炊以桑薪三日,出而冶(116)。
因105简与116简的上下断缘恰相吻合,故暂将此二简予以缀合。虽然两简残损,很难据以弄清“治鼠” 的“鼠”到底是何病,但结合出土文献与传世医书,仍可探讨其命名理据。
01 | “鼠”病释名 |
《说文·鼠部》段玉裁注:“鼠,引申之为病也。”古鼠、癙通用无别,鼠病即癙病。
《淮南子·说山》云:“狸头愈(一作疗)鼠,鸡头已瘘。”
刘文典集解:“鼠即癙字。”
考古籍中,以“癙” 名病者凡二:其一曰瘘疮。
《山海经·中山经》:“(脱扈之山,有草焉,)名为植楮,可以已癙。”
郝懿行笺疏:“《太平御览》卷七百四十二引郭注:‘癙,瘘也。’”
《正字通·疒部》:“癙,屚创也。”
其二曰癙忧,忧惫之病。
《诗经·小雅》:“哀我小心,癙忧以痒。”
考察可与本简相缀合的116简中“以鼠治鼠” 的内容,可知此处的“鼠”指瘘疮之病。
传世医书中对鼠瘘多有记载。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肺脉)微涩为鼠瘘,在颈支腋之间,下不胜其上,其应善酸矣。”
《灵枢·寒热》:“鼠瘘之本, 皆在于脏,其末上出于颈腋之间,其浮于脉中, 而内未着于肌肉,而外为脓血者,易去也。”
《素问·骨空论》:“鼠瘘寒热,还刺寒府。”
《备急千金要方·风毒脚气方诸膏》称“鼠漏瘰” 等,并被归为九漏之一。
《医心方》卷十六简称“鼠瘘”,收有“治鼠瘘方”,释病曰:
《病源论》云:鼠瘘者,饮食之时不择,虫蛆之毒而变化,入于脏,出于脉,不去使人寒热。其根在肺,出于颈项。
鼠,即鼠瘘、癙瘘,也称鼠漏瘰、鼠疮、老鼠疮、 走鼠疮等,即发生于颈腋部的瘰疬之类,也即后世所言颈腋部淋巴结核。其为窦道破溃后难以收敛、愈合的疮疡。古人认为其病属肺,或得病于饮食不洁,摄入虫蛆之毒,内伤脏腑,循脉而发于体外,往往伴随怕冷发热的症状。若已成溃烂、脓血者则难愈。治疗既可使用方药,也可取穴针刺。
鼠病见于多种出土文献,如《关沮秦汉墓简牍》载有“已鼠方”。整理小组与曹方向均认为“已鼠方”即除鼠之法,误。此鼠亦鼠瘘义。
上博简四《柬大王泊旱》:“□(吾)㿋鼠疠(病)。”
《集韵·去声》:“㿋、瘙,《博雅》:疥,瘙创也。”
㿋指疥疮。楚王患的是疥疮病,发展严重而成“鼠病”。此“鼠”即鼠瘘病。
何以名“鼠”?
清代莫枚士《研经言·鼠瘘解》:“鼠性善窜……瘘之称鼠,亦取窜通经络之义。”
甚是。
只是我国古代疾病命名的原因未必唯一。《外台秘要方》 卷二十三引《集验》九种瘘云:
二曰鼠瘘,始发于颈,无头尾,如鼷鼠,瘘核时上时下,使人寒热脱肉。此得之于食大鼠余毒不去,其根在胃,狸骨主之,知母为佐。
《备急千金要方·痔瘘方九漏》论述与之近同。而在《医经原旨·疾病》中是这样解释的:
瘰疬者,其状累然而历贯上下也。故于颈腋之间皆能有之,因其形如鼠穴,塞其一复穿其一,故又名为鼠瘘。盖以寒热之毒留于经脉,所以联络不止。一曰结核,连续者为瘰疬,形长如蚬蛤者为马刀。又曰,胁肋下者为马刀。
综上,因发于颈部的肿凸处状如鼷鼠,瘘核沿经络上下游走,类如细小鼷鼠之善窜走,因此名鼠、鼠瘘;古人又注意到此种疮瘘如鼠穴塞而复穿,且古人又以此种瘘之病因为食鼠之余毒而致,因此鼠、鼠瘘之名便流传开来。
02 | 治“鼠”方药与医书对读 |
鼠瘘病的方治,传世典籍、方书多有记述。秦汉书籍有以礜石入药者,据《神农本草经集注》, 炼百日后,少量服用,可疗鼠瘘等。
后世方书多用狸、鼠为药组方。《淮南子·说山训》“狸头愈(一作疗)鼠”之“狸”即野猫,性善捕鼠。古人谓鼠病治之以狸,实乃取其物理相胜之义。
以礜石治疗鼠瘘,见于西南简牍文献与传世医书。
《关沮秦汉墓简牍》:“已鼠方:取大白礜,大如母(拇)指,置晋斧(釜)中,涂而燔之,毋下九日,冶之,以。(372)”
《六十病方》 治鼠方:“〼取毛鼠剶去其肠,冶礜直(置)其腹中,置之䥶中,以一䥶盖而涂之,炊以桑薪三日,出而冶。”
《本草纲目》卷十引陶弘景曰:“以黄泥包(白礜石),炭火烧之,一日一夕则解而可用。”
斧(釜)、䥶均属类似锅的容器,礜石性热有毒而“得火良”。两种简牍均以火煅之礜石入药。 参《六十病方》治鼠方,知《关沮秦汉墓简牍》“已鼠”之“鼠”为鼠瘘义,“已”为治疗、治愈义。
礜,即礜石,也称白礜,是一种能够毒死老鼠的毒石。
《山海经·西山经》:“皋途之山,有白石焉,名曰礜,可以毒鼠。”
郭璞注:“今礜石*鼠, 蚕食之而肥。”
古人既以白礜毒*老鼠,取象比类,以之治疗人体鼠瘘病。
《神农本草经·下品》:“礜石味辛,大热。 主寒热,鼠瘘,蚀创,死肌,风痹,腹中坚。”
以鼠治鼠瘘之法,在传世医书中记载更为详细。
葛洪《肘后备急方·治卒得鼠瘘方》:“取鼠中者一枚,乱发如鸡子大,以三岁腊月猪脂煎之,令鼠骨肉及发消尽。半涂之,半酒服,鼠从疮中出。姚云:秘不传之法。”
这是古人以鼠治“鼠病” 较为明确而翔实的记载。这种疗法有其渊源,延续了秦汉出土文献的治鼠思想。李时珍《本草纲目》 序例卷一“十剂”引刘完素“鼠善穿而用以治漏, 所谓因其性而为用者如此”。这是对以鼠“治鼠” 的机理作出的进一步解读。
综上各论,并结合《六十病方》中第105简可与第116简相互缀合这一特征,对简文中“以鼠治鼠”内容进行揣度,认为此处“治鼠”的鼠病当指瘘疮。
2
“风偏清”病释名与方药考
题名简“卌一风偏清”(332 简),“风偏清”为一疾病名称,具体所指可以结合秦汉传世医籍相关疾病与病名表述来分析。老官山医简中风病多达20余种,如见于《诸病一》的西风、东风、南风、北风、土风,心风、肺风、肝风、脾风、胃风,月(肉)风、渫风、水风、免风、内风、蹷风;见于《诊治论》的脉风、筋风、月(肉)风等。诸风病皆以不同方位、病位、病症特点命名。《素问·风论》则专论风病与风邪致病之理:“风者,百病之长也。”风乃百病之始,风会导致很多疾病,是很多病痛的罪魁祸首。
01 | “风偏清”病释名 |
“风偏”即偏风。
《医学启源·六气方治》:“治风偏,手足(颤)掉,语言謇涩,筋骨痛。”
病名“风偏”至金元时期仍在使用,指因风邪而致手足四肢拖曳、颤抖、不用的病症。隋唐时称 “风偏枯”。
《诸病源候论·风偏枯候》:“风偏枯者,由血气偏虚,则腠理开,受于风湿,风湿客于半身,在分腠之间,使血气凝涩,不能润养,久不瘥,真气去,邪气独留,则成偏枯。其状半身不随,肌肉偏枯,小而痛,言不变,智不乱是也。”
此外,《外台秘要方》《千金方》中均有“风偏枯”语。 秦汉时期也称“偏风”。
《素问·风论》:“风中五藏六府之前,亦为藏府之风, 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
《灵枢·九宫八风》:“其有三虚而偏中于邪风,则为仆偏枯矣。”
这是秦汉以来医学以风为病因理论的反映。
风邪偏中人体,人体虚而受承,筋脉气血阻塞不通,四肢无气血荣养,致四肢亸曳、瘫痪、不用、不举,即风偏。可见,“风偏” 即偏风,医书也称偏枯、偏瘫、半身不遂等,主要症状为一侧上下肢、面肌和舌肌下部的运动障碍。
“风偏”一病,也有不同的证候。风为疾病病因,偏、偏中言风邪侵袭人体的方式和疾病的人体位置特点,“清”为人体偏中风邪的类型与患者的病位感觉。
“清”应作“寒凉”解,义与“凊”同。
《素问·五脏生成论》:“腰痛,足清,头痛。” 王冰注:“清,亦冷也。”
《太素·厥心痛》:“真心痛,手足凊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萧延平按:“‘凊’,今本《灵枢》作‘清’, 道藏本《灵枢》作‘凊’,《甲乙》作‘青’。”
老官山医简《六十病方》病症卅四为“治伤寒足清养(痒)者”,同样有一“清”字。两处简文“清” 均为寒凉、冷义。
张家山及马王堆汉简《脉书》:“夫脉者,圣人之所以贵殹,气(殹)者,利上而害下, 从暖而去清,故圣人寒头而暖足。”
清与暖相对为文,清为凉义。
《肘后备急方·治卒患腰胁痛诸方》:“治肾气虚衰,腰脊疼痛,或当风卧湿,为冷所中,不速治,流入腿膝,为偏枯冷痹缓弱。”
《诸病源候论·风病诸侯》言导引法可去“脊风冷、偏枯不通润”。
《医方类聚》治中风偏枯不遂诸方:“治中风偏枯不遂,手足冷顽强硬。”
偏枯不遂患者或自觉骨节清冷。
《普济方·针灸》曰:“偏风身汗出而清。皆取侠溪。”
02 | 治“风偏清”方药考 |
《六十病方》:“卌一治风偏清之方。取沥酒三斗,菀五并,荝十果(颗),干姜十果(颗), 桂二尺,鸡卵七,□(字形为上“禾”下“木”)(黍)三分升一,卒饴半斗,枣半斗,辟(擘)(304)之。溃其卵。父且其药,并置金壶中,洎釜,加甑其上,置壶甑中,痈(壅) 以良叔,与壶口济,炊以茉修,挠之,三㵒(沸)。(165)”
方中有可疗风寒的紫苑、荝、干姜、桂、 鸡卵、黍、饴、枣等。
荝为何药?
《说文解字·艹部》:“荝,乌喙也。”
荝即乌喙。
《名医别录·下品》:“乌喙味辛,微温,有大毒。主治风湿,丈夫肾湿,阴囊痒,寒热历节, 掣引腰痛,不能行步,痈肿脓结。”
荝味辛性温, 可祛风除寒痹。
《广韵·入声》:“荝,《广雅》 云:附子,一岁曰荝子,二岁曰乌喙,三岁曰附子,四岁曰乌头,五岁曰天雄。”
古人非业医者对于荝子、乌喙、附子、乌头、天雄的区别不甚了了,混同不别。
《神农本草经》云:“乌喙,神农雷公桐君 黄帝有毒,李氏小寒,十月采,形如乌头,有两岐相合,如乌之喙,名曰乌喙也,所畏恶使,尽与乌头同, 一名萴子,一名莨。(御览、大观本节文)”
荝子得名于生于母根之侧。
□(字形为上“禾”下“木”,下文□均为同一字)是“黍”的异体字。
《隶辨· 字》引石经鲁诗残碑:“毋食我□。”
按云碑复变从“木”。马王堆《养生方》以黍、黍酒入药的“醪利中”方可疗“偏枯”。《备急千金要方》卷八治诸风鲁王酒方也有“炊二斗黍米纳汁酿之”者。
医简方剂以酒、黍、荝子、干姜、桂等温热药为主药,辛通为治,且荝子、干姜用量都至“十果(颗)”之重,属对症治疗,拟通过重剂温阳散寒药以温补阳气、辛散寒邪。中医历来讲究对症下药的治疗原则,从疾病治疗的所用方药也可获悉“风偏清”即风邪所导致的半侧或局部的肢体不遂且自觉骨节寒冷的病症。
综上,结合早期传世医书的相关内容,可知老官山汉代医简《六十病方》中的“鼠”为疮瘘病之一种,“以鼠治鼠”的方法为后世沿用;对比同时期出土文献《关沮秦汉墓简牍》与《六十病方》治鼠所用方药,知《关沮秦汉墓简牍》“治鼠”之“鼠”亦指鼠瘘。
“风偏清”为偏风病中恶寒怕冷的病症,其治疗方药以温热药物为主,亦符合中医素来对症用药、以热治寒的治疗原则。
(致谢: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复旦大学汪少华老师、张小艳老师,东北师范大学赵研老师 等指导,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摘自《中医药文化》2017年第六期
编辑:蒲公英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