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1-2-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xi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自己反省: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吗?我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守信了吗?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道理我是否践行了吗?”【何论】曾子是我乡之圣贤,是孔子晚年所收的弟子,是最有成就,最受尊崇的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曾子及其弟子应为《论语》的实际编纂者,是《论语》中少数被尊为“子”的人之一(除孔子外,在《论语》中始终被称为“子”的孔门弟子只有曾参和有若)。曾子是孝文化的倡导者和践行者,据说是《孝经》的作者。曾子还是孔子的孙子孔伋(子思)的老师和监护人,上接孔子学说,下承思孟学派,是孔孟学派承上启下的轴心人物。“三省吾身”人人都知道,但真正能够做到并长期坚持的寥寥无几。三省不一定就是问自己三个问题,古之“三”是多的意思,意味着每天要多次反省,自察。儒家讲究凡事从自己找原因,不苛责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许多名人都是通过不断自省而修身进德,进而成就事功的,比如曾国藩,经常在日记里反省自己的言行,思忖得失,不断改进,最终入将入相,立德立功。亦有不少人干脆用曾子三省吾身的典故来为自己起名,以自省自励,比如近代数学大师陈省身,给《资治通鉴》做注的宋元之际的史学大家胡三省。吾日三省吾身,可谓是振聋发聩,下面就这拷问内心的每日“三省”逐一分析:先看“为人谋而不忠乎?”忠就是尽心尽力,朱熹所言“尽己之谓忠”,替人谋划办事,我真的尽心尽力了吗?我们律师界有句口号,也是执业理念,叫“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律师接受了当事人的委托,就要千方百计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无论走过千山万水,经历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是否真正地忠人之事了?是否真正尽心竭力了?只要还有一丝懈怠,一点余力,就不是真正的忠。每天多问自己几次“为人谋而不忠乎?”,就会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这不尽“忠”的地方,也就是为客户服务的上升空间。这一问,就问出自己在服务客户方面还要哪些需要进步的地方了。“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就是做人实实在在,与人真心相交,言而有信,说到做到,言行一致。朱熹说“以实之谓信”。忠是对事,对工作,对事业,信是对人,对朋友,对社交;所谓:忠于事,信于人。要取信于人,除了说到做到,言而有信之外,还要真诚实在,没有虚情假意,不巧言令色,不端不装,不卑不亢,通过事上来检验友谊的成色,真诚地帮助别人,表里如一,始终如一,言行如一,不靠花言巧语阿谀逢迎来讨取别人欢心,守住交友的边界和底线,恪守原则,保持灵活,也是信的一种表现。“传不xi乎?”的“传”是传授,“xi”是练xi,研xi,实践。老师传授的知识、道理,我真正去练xi了吗?去实践了吗?是否做到知行合一了吗?学到的东西,如果不拿来放在自己身上去历练,去使用,那知识还是知识,那道理还是道理,你只是知晓罢了,对你自身的思想和行为模式没有任何刺激和改变。这样一来,老师教给你的东西全白学了!王阳明的弟子们记录老师思想的那本著名的书,就叫《传xi录》,字面意思就是阳明先生传授,学生温习练xi的记录。阳明先生讲学,强调“事上琢磨”,如果不把知识和道理放在具体事情上反复琢磨推演,结合自己处境和问题,去运用、体会、证悟,就没有真正学到,也愧对老师的传授之恩。在这里,村夫斗胆接朱子对“忠”(尽己之谓忠)、“信”(以实之谓信)的注释,不才狗尾续貂,对xi字解读为“常行之谓xi”。只有将所学用在日常事务之上,学而时xi之,下日日不断之功,长此以往,方可谓之真学问也。人人皆可为师,人人皆可是徒。对于传xi来讲,既可以是对老师的传授我有无练xi实践,也指自己传授的这知识、思想、技能是否自己也在用,也在笃信实干。如果你是一名律师,就应该将法律当做信仰,只向法律和真理低头,就不应当一方面正义凛然地给年轻人说要坚守底线,绝不勾兑,而另一方面又搞关系,进行利益交换。传不习乎,给人的另一层教义是:如果一套理论,自己都不信,不用,不做,就别说出来,更不要唆使别人去做。除非你自己深信不疑,并笃实践行,知行合一,长此以往的做下去,就可以告诉别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影响他人去相信,去改变,去实践。吾日三省吾身,可谓修身之良方,可惜人们往往只是将其作为一句类似鸡汤的漂亮口号,孰不知其真正的价值是无穷的。若能认真切己体察,放事上琢磨,每天多扪心自问,谋事、交友、求知,这三件事我做到了吗?有哪些需要改进的?自省不自欺,自胜不自傲。戒慎恐惧,如履薄临深,时刻警醒,这才是自修的内在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