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记》一书,是中国历史上笫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记述了上至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达三千多年的历史。
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司马迁开始创作这部恢宏史学巨著,历经十四余载,终写完成。此书包罗万象,融会贯通,脉络清晰。阅读此书,可以通晓“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太史公自序》)
它详实地记录了上古时期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
该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字,包括“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个部分。记事上起轩辕黄帝,中经唐、虞、夏、商、周、秦,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它包罗广泛,体大思精。它不仅记述了远古、近古,也记述了現代、当代;不仅记述了中原、华夏,也记述了边彊、外国;不仅记述了政治、军事,也记述了经济、文化;不仅记述了帝王将相、英雄豪杰,也记述了下层社会各色人等。如此囊括古今各类知识、各家各派文化于一炉而加以融会贯通的气魄,可谓前无古人;而司马迁自述其写作之目的,在于“究天人之迹,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样打通一切领域,自立学术章程,总结一切规律,以求为现实政治服务的宏伟目标,更是前无古人者。
《史记》一书,不乏独具激动人心之思想。对于当今时代,仍然具有促人奋进之作用。因此,可以说,《史记》一书,是一部思想超前的伟大史学巨著。
纵观全书,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显著特点
《史记》一书,集中体现了它的进歩民族观 。
我国历史非常悠久,源远流长,是一个多民族相融合的国家。对于战国以来,有关中国境内各民族以及周边国家发展来源的一些记载、史迹和说法,司马迁做了周密的考察和了解。在此基础之上,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和吸纳。进而在其《史记》一书中,把春秋、战国时代的中原、荆楚、吴越、秦陇、两广、云贵、塞北、东北各地区的国家与民族,统统纳入黄帝子孙的行列。这对于两千多年以来,我国这个多民族的友好大家庭的形成、稳定与巩固,起了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同时,我们应当注意的是,司马迁对于大汉王朝对于周边国家、周边民族濒繁用兵之事,是持反对态度的。所以,在其《史记》中,鲜明的体现了他极力反对穷兵黩武,反对扩张与掠夺的主张和观点。体现了他极力追求各兄弟民族之间的相互平等与和睦相处的友好关系。正是从这一基点出发,我们说,司马迁是汉族被压迫人民与各周边少数民族共同的朋友。他的民族观已经超越了时空,超越了时代,达到了非常之高的思想境界。
《史记》一书,集中体现了它非常进步的经济思想。
司马迁非常注重和強调要发展经济。因为,司马迁在游览祖国名山大川、踏勘祖国各地行程当中,感受到了经济发展对于改进民生,国家富強所起的极其重要的作用。国家富足,民生殷实,是立国之本,強国之基。唯如此,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他特别反对单打一的“重本抑末”,而大力提倡“工”、“农”、“商”、“虞”四者并重;反对从政治上对工商业者的岐视,提倡对于他们要一视同仁。因此,在其《史记》当中,司马迁极力歌颂工商业者的本领和才干。尤其值得重视的是,在两千多年前的那个时代,司马迁敢于独树一帜,专门为他们歌功颂德,树碑立传。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史记》一书集中体现了它強烈的民主性和批判性。
可以说,《史记》是先秦文化的集大成者。司马迁是先秦士大夫优秀思想人格的继承者与发扬者。他之所以忍辱负重,发愤致力著述《史记》一书,其主要目的在于要“成一家之言”。而不仅仅单纯为了记载历史之陈迹。因此,他所致力追求的理想政治、理想社会的光芒,以及对于现实政治、现实社会的种种尖锐的批判,就在他所著的《史记》之中突出地显示了出来。其中有些十分深刻、十分准确。甚至有些是两千多年以来常读常新,并且富有与时俱进之感。司马迁能夠做到这一点,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这与他具有能容纳天下的博大胸怀是分不开的。
《史记》一书,集中体现了司马迁豪迈的人生观、生死观、价值观 。并贯穿全书始终。
在《史记》一书中,司马迁所讴歌的几乎都是一些勇于进取、勇于建功立业的英雄豪杰。他们有理想,有抱负,有追求;他们为了自己的信念、认定的原则而挚着追求,不惜一切,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们都有一种百折不挠、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对此,司马迁与他们是志同道合者,他为理想而挚着追求和献身的精神,就是生动的范例与写照。在他给他好友任安的信即《报任安书》中写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对他的人生观、生死观、价值观,作了最好的阐释。
司马迁遭受宫刑,蒙受奇耻大辱,痛不欲生。而他为了完成《史记》这一著述,隐忍苟活,顽強生存。他个人的奋斗历程,与他在《史记》中所歌颂的这些艰苦奋斗、愤发图強、不屈不挠以及为了真理义无反顾而献身的思想和精神,是司马迁留给世代炎黄子孙的一份宝贵财富。它永远给我们以激励,给我们以启迪,给我们以鞭策,给我们以鼓舞,给我们以促进。当我们遇到艰难、挫析、坎坷、困苦之时;当我们灰心丧气、濒临绝望之时,他便会给我们以无比的力量、信心和勇气。
《史记》一书,集中体现了他在记述历史的同时加以抒情。可谓中国文学史与文学创作的典范。
在《史记》一书中,有些作品篇幅虽然不长,而通篇犹如一首优美的诗,抒发胸中情意达到了极致。如《伯夷列传》、《屈原列传》、巜游侠列传》等,就是如此。但是,书中大量篇章,则是通过作品的夹叙夹议,以及采取融浓厚的爱憎感情于叙事、描写之中,达到抒发情感的最佳效果。如《项羽本纪》、《魏公子列传》、《李将军列传》等,就是采用了这种写作技巧与手法。
通览《史记》一书,可以看到,它是一曲爱的颂歌,是一首恨的诅曲。是一部饱含作者满腔血泪的悲愤诗篇。是一部忍辱负重,砺志以诚,成就大业的宣言书。
记得鲁迅先生曾说:司马迁“恨为弄臣,寄心楮墨,感身世之戮辱,传畸人于千秋,虽背《春秋》之义,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矣。”可以看出,《史记》在历朝“正史”中,它的主观色彩与其抒情性,是最为浓厚、最为突出的的代表。
因此,原文化部副部长、学者郑振铎曾经说:“自司马迁以来,便视历史为时代的百科全书,所以司马迁取的材料,范围极广,自政治以至经济,自战争以至学术,无不包括在内,其所网络的范围是极其广大的。所谓‘文学史’也常常网络在这个无所不包的‘时代的百科全书’之中。”
说得何等好啊!《史记》,不愧为时代的百科全书。它的思想早已超越了时空,超越了时代。它不仅对过去,对现在,乃至将来,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仍然是一部史学与文学的辉煌典籍!
(写于2022年5月1日下午)
作者简介:尹秀民,山东广饶人。退休公务员。原主攻人才使用管理理论研究,为中国人才研究会会员。后习作散文、随笔、杂感等。出版十一部专著,发表论文多篇,计四百余万字。多获省、市奖项。副编审职称。
壹点号博山区作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