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括,我们都知道,最经典的故事就是“纸上谈兵”。长平之战一败涂地,险些让赵国直接覆灭,最后赵国虽然勉强得以保全,但从此实力大减,再也无力和秦国抗衡。长平之战的惨败,赵括难辞其咎。但赵国的衰弱却不是他一个人的责任。
其实,我们说他“纸上谈兵”,其实已经认可了他的理论知识,与人谈论军事头头是道,就连他父亲马服君赵奢也难不住他,可见它的理论水平已经很高了,如果在军队里面当个参谋、智囊,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只是让他直接领兵打仗就有些难为他了。结果他没有达到我们的期许,初战即决战,从此成绝响。
赵国也不是没有明白人,赵括的父亲就认为:"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赵括的母亲在赵括即将上战场前也力劝赵王不要让赵括为将,甚至因怕被牵连提前要了一块“免死金牌”,她说:如果赵王一定要任用赵括,万一失败了,希望自己可以免受牵连。最终一语成谶,赵括败了,而她因为提前打了预防针,赵王有言在先也就没有处罚她。
蔺相如也说,赵括只是会读兵书而已,不懂应变,不适合为将。可是赵王急于求胜,不听劝告,一意孤行,任命赵括为将领。所以此战赵王识人不明用人不贤,也负有很大的责任。还有知道赵括不行的,那就是秦军,用离间计,散布谣言,说廉颇意欲投敌,说秦军最怕赵括。结果赵王信以为真。于是掉进了万丈深渊。
其实,胜败乃兵家常事,如果给赵括足够的时间,多磨练磨练,未必不能成为一个好将军。但是很可惜,他没有那么多时间,没那么多机会。
有人把赵括和韩信作比较,说韩信一样没有经验,却最终打败了项羽,成就了“兵仙”之名。而赵括却“纸上谈兵”,沦为笑柄。其实二者之间是有很大差别的。韩信虽然没有实战经验,但他沉着冷静,能忍胯下之辱,堪担大任。而赵括显然养尊处优,心浮气躁。赵母说他:“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可见其贪权好财,轻佻而不堪重用。
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不同就在于他们的对手。韩信让刘邦去牵制项羽主力,他自己则猥琐发育,去攻打其他弱小的诸侯。刘邦受困荥阳危在旦夕,求助韩信,韩信却畏惧项羽不敢轻易出战。直到后来几乎瓦解项羽的全部势力,可谓胜券在握,才敢决战。而且还是用的“四面楚歌”之计,也不是硬抗。
而赵括就悲剧了,自以为熟读兵书,受到赵王任命,意气风发,想着建立不世之功。可是他连自己的对手都没搞清楚。白起秘密来到前线,接替了原来的主将王龁。如果赵括能提前知道这个情报,或许不至于败得那么惨。
其实,面对战国四大名将之首的白起,赵括输得一点都不冤。如果这场仗他打赢了那可就名流千古了。而到时候,白起估计要沦为被调侃的对象了。只能说赵括没那么好命。他如果指挥的是小规模战斗,输了保全自己,涨涨经验,那是非常好的。可惜,时也命也。
他只做了这一件事就呜呼哀哉了,没有机会再次证明自己,所以这“纸上谈兵”的帽子也是摘不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