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代没有纸张,赵括如何“纸上”谈兵?“纸上”谈兵的主人公真是赵括吗?这个标签是现代人给他贴上的!
1/赵括的时代有“书”无“纸”如今,一提到“纸上谈兵”这个词,人们第一个想到的,就会是战国时赵国的将领赵括。赵括是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子。史载,赵括自幼熟读兵书,但缺乏战场经验,不懂得灵活应变。秦赵长平之战时,秦国为了扳倒不好对付的赵国老将廉颇。向赵国行反间计,急于求胜的赵孝成王果然中计,他不顾众人反对,启用年轻的赵括代替老将廉颇。
赵括接任后,一反廉颇的策略,改守为攻,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主动全线出击,向秦军发起进攻。秦将白起分兵两路:一路佯败,把赵军吸引到秦军壁垒周围;一路切断赵军后路,实行反包围,使赵军粮道断绝,困于长平。最后,赵军四十六日不得食,分四路突围五次不成,赵括亲自率勇士突围,英勇*敌,被秦军射*而死,数十万赵兵尽降,后被秦军坑*。
为了用赵括之事警示后人,人们发明了一个成语,叫“纸上谈兵”。“纸上谈兵”指的是在纸面上谈用兵策略,比喻空发议论,不联系实际情况一意孤行,不能解决问题。
赵括的故事,记载于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赵括生活的战国时时期并没有现代意义上用以书写的纸张,即使是司马迁创作《史记》时,纸的运用自仍未普及,赵括不可能“纸上”谈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