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纸发明以前,“简策”是中国书籍的主要形式。比如,西晋时期出土的《竹书纪年》、近年在山东临沂出土的《孙子兵法》等书,都是用竹木书写而成。后来,人们改用缣帛来书写,称之为帛书。《墨子》有“书于帛,镂于金石”的记载。帛书是用特制的丝织品,叫“缯”或“缣”,故“帛书”又称“缣书”。
由于缣帛非常精贵,一般人是用不起的,所以,“缣书”很少,一般人难睹其真容,只有少数贵族才机会拥读。公元前2世纪,中国才出现用植物纤维制成的纸,如1957年在西安出土的灞桥纸。造纸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纸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它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项杰出的发明创造。
其实,任何创造发明都不是凭空而来,多多少少与生活中的某些事件相关。造纸术的发明,就得益于蚕丝业。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丝的国家。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以上等蚕茧抽丝织绸,剩下的恶茧、病茧等则用漂絮法制取丝绵。漂絮完毕,篾席上会遗留一些残絮。当漂絮的次数多了,篾席上的残絮便积成一层纤维薄片,经晾干之后剥离下来,可用于书写。
这种漂絮的副产物数量不多,在古书上称它为赫蹏或方絮。《汉书·外戚传下·孝成赵皇后》:“ 武 ( 籍武 )发箧中,有裹药二枚,赫蹏书。” 颜师古注:“ 邓展曰:‘赫音兄弟阋墙之阋。’ 应劭 曰:‘赫蹏,薄小纸也。’” 由此可证,中国古代造纸术的起源同丝絮有着渊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