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从这篇课文中得到的结论,是相当尴尬的。老师也不得不面对这一个人生“无为而治”的结论而不敢直视孩子的求知欲的眼睛。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难堪的结论?
恰恰是因为编入教材的这篇课文,删去了前面的两部分,只保留了最后一段内容,从而造成了一种盲人摸象式的尴尬。
就像盲人摸象故事中所表现的那样,当一个摸象者,抱着大象躯体的一个部分,只能得出局部的结论,最后证明恰恰是荒谬的。
那么,《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的原文究竟表现了什么?
《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的原文共分三段,表述了三个层面对世界初创时的想象。
而且注意一下,《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全文的整个文本,是通过对话体构成的。
整篇文章,就像几个小孩,在那里闲聊,首先一个小孩编造了一个史前期的世界情况,另一个小孩不同意,又按照他的想法,描述了另一个他想象中的人类创世纪的故事,最后,又有一个小孩,不同意前面讲述者的话语,便按照他的理解,编造了第三个故事,也就是选入课文中的这个部分。
整篇文章,更像是几个小孩聚在一起,在那里信口开河,讲述了他们理解中的世界初创时的神话世界,是按照童稚的幻想,构造了他们臆想中的一个完全撇开了科学原则的世界初创史。
三个小孩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还出现了一种不能自圆其说的尴尬。一位小孩讲完之后,另一个小孩就对他稍有驳斥,然后讲述了他自己的故事。
整篇故事,讲述了小孩子们拉呱、唠嗑时不负责任的一种想象产物。整个文章连起来看,就是表现了小孩子们街谈巷议的一种状态,整个文章的意思,更接近的是世界的认知,可以有无限的想象的可能,小孩子们只要把这个世界想象成有趣而能够自圆其说就可以了,不需要有逻辑体系与科学原则的介入。
文章的结尾,是发散性的,并没有肯定文中的三个故事,就是终结结论,事实上来看,三个小孩讲述的故事,都是漏洞百出的,所以,结尾部分,鼓励大家继续想象创世纪的可能出现的情况。
现在课文把第三个故事抽离了全文,并将其作为一个铁定的真理来讲述给小学生听,恰恰会产生一种误导作用。
我们可以注意到,《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这篇课文,在小学教材的童话体系里,是放在知识童话里的,其实我们可以看出,它的知识恰恰是违背真正的知识定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