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庄王欲伐陈使人视之原文,楚庄王伐陈原文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29 06:35:33

**在强调,年轻干部提高科学决策能力,“做到科学决策,首先要有战略眼光,看得远、想得深”。所谓战略眼光,就是看问题具有全局、长远的视角。年轻干部如何培养战略眼光?

(一)增强战略思维能力

培养战略眼光,首先需要增强战略思维能力。战略思维是站在全局高度,以长远的角度来观察思考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它解决的是组织发展的方向性、长远性和全局性的问题,其目标是指向组织的长期运作。

年轻干部坚持战略思维,才能在谋划工作时全盘考虑,着眼全局,才能在全国总的战略指导下制定自身工作的发展战略,同全国总体战略保持一致。年轻干部有了“战略思维”,就能够做到原则在握,宏观在胸,做到“不畏浮云遮望眼”。

*同志之所以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具有战略思维和战略眼光。

在国民革命失败之后,中国革命面临着何去何从的历史关头,*同志分析革命形势,创造性地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密切结合。“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是*战略思维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从而推动了中国革命的顺利发展。

2014年8月,**在纪念*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明确指出,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

战略眼光也是年轻干部成长的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同志早就在中共七大的结论中告诉我们:“坐在指挥台上,如果什么也看不见,就不能叫领导。坐在指挥台上,只看见地平线上已经出现的大量的普遍的东西,那是平平常常的,也不能算领导。只有当还没有出现大量的明显的东西的时候,当桅杆顶刚刚露出的时候,就能看出这是要发展成为大量的普遍的东西,并能掌握住它,这才叫领导。”

领导,就得有预见。预见就是预先看到前途趋向。如果没有预见,就不能叫领导。预见,就是战略眼光。

(二)审时度势,着眼全局、考虑长远

前人云:“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这前一句话说的是全局性,后一句话说的是长远性。目无全局的将军,即使是暂时争得了一城一地,最终也难免陷入失败的境地。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左倾”冒险主义者就是因为不懂得着眼全局、考虑长远的大道理,主张“不丧失一寸土地”,反对一切必要的退却,结果造成了全局的失败。而*同志懂得“审时度势,着眼全局、考虑长远”这个大道理,因此,他领导全国人民建立了新中国。“西安事变”释放蒋介石,就是审时度势、着眼全局、考虑长远的一个经典案例。

审时度势,着眼全局,考虑长远,要求年轻干部在决策时能仔细、认真地观察、研究现状,正确地估计事物的发展变化趋势,站在全局的高度,以前瞻的角度来观察、思考和处理问题。

我们强调全局利益、长远利益的重要,并不是对局部利益、眼前利益的否定。这里有个如何认识和处理全局和局部、长远和眼前关系的问题。

全局,指事物的整体及其发展的全过程;局部,指构成事物整体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及其发展的各个阶段。

全局是由一个个不同层次的局部所组成,全局制约局部,而局部又影响全局。在局部与全局发生冲突时,要果断地舍弃局部,抓住重点,保证全局。这就是*同志所讲的,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小道理为什么要服从大道理?因为大道理是纲,小道理是目,纲举目才能张。汉朝人桓谭在《新论》中说:“举网以纲,千目皆张;振裘持领,万毛自整。”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打渔时,抓住网上的大绳,网眼就张开了;整理皮袄时,抓住领口一抖,毛就理顺了。

“大道理”就是渔网上的“大绳”,皮袄的“衣领”。纲举目才能张开,持领毛才能齐整。决策中,只有用“大道理”管住“小道理”,才能从根本上把握决策的宏观方向。

当然,在局部利益可能导致全局利益失败时,决策者又要高度重视局部利益。

因此,年轻干部在决策时,做出的决策既要能体现党的方针政策要求,又要坚持实事求是,同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既要考虑局部利益,又要考虑全局利益;既要考虑近期目标,又要考虑长远规划。

年轻干部“想问题、作决策,一定要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多打大算盘、算大账,少打小算盘、算小账,善于把地区和部门的工作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大棋局,做到既为一域争光、更为全局添彩。”

(三)着眼长远的科学预见

预测,就是预先看到前途趋向,预先准备应对各种可能性的对策。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法国未来学家H·儒弗尔有言:“没有预测,就没有决策的自由。”

决策如何预测,按照《吕氏春秋》的概括,决策时预测的任务主要有三点:

第一,“知始”。就是要预测事情的可行性如何。事情如果可行,怎样开始;如果不可行,及时中止。

第二,“知终”。就是要预测事情的最后结果如何。

第三,“知中”。就是预测事情发展的全过程如何。估计在什么阶段会发生什么新情况,以便预先准备好对策,来确保预定目标的实现。刘备江东娶妻时,诸葛亮给他的锦囊妙计,就是“知中”的最好阐释。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火烧赤壁的故事。故事中,火烧曹营是决策的目标,连环计、苦肉计、反间计则是具体的途径。

要说这决策目标不错,三条计策的途径也非常好。但是临作战的前几天所刮的西北风却不利于决策目标的实现,因为曹营在江北。所以,目标再具体伟大,途径再巧妙也于事无补,必须运用对策来解决这一问题。

诸葛亮的借东风就是对策问题。后人曾作诗评论说:“七星坛上卧龙登,东风一夜江水腾。不是孔明施妙计,哪有周瑜呈才能。”

可见,即使决策目标正确,途径措施无懈可击,但缺少必要的对策,也往往是功亏一篑。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科学预测不是算命先生。它是建立在丰富的阅历、渊博的知识、深入的调查、缜密的分析判断基础之上的。

预测要能见微知著,见一叶而知秋,要能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对所获得的决策相关信息去伪存真,透过现象看本质。

《韩非子·喻老》曾经记载过这样一个故事:春秋时,楚庄王准备讨伐陈国,便派使者前去侦察陈国的情况。使者侦察后回来报告说:“陈国是不能讨伐的,因为它城墙高,护城河深,积蓄的财物多。”大臣宁国听了他的话,却认为,可以攻打陈国。他向楚庄王分析说:“陈国,是个小国家,而它积蓄的财物却很多。这表明它的赋税重,老百姓一定对国君怨恨不满了。城墙高,护城河深,则民力肯定疲惫不堪了。此时派兵攻打它,一定能够大获全胜。”庄王接受了宁国的建议,遂夺取了陈国。(原文:楚庄王欲伐陈,使人视之。使者曰:“陈不可伐也。”庄王曰:“何故?”对曰:“其城郭高,沟洫深,蓄积多也。”宁国曰:“陈可伐也。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赋敛重也,则民怨上矣。城郭高,沟洫深,则民力罢矣。兴兵伐之,陈可取也。”庄王听之,遂取陈焉。)

这里,信息情报相同,但由于见识的高低深浅不同,便得出了截然相反的决策意见。可见,收集的信息要准确、全面,但全面、准确的信息还需要正确的分析。只有正确的分析,才能去伪存真,由表及里,透过现象看本质,做出科学的决策来;否则,偏听偏信,或为表面现象所迷惑,决策就会失误。

*同志堪称预测伟人。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面对“亡国论”和“速胜论”的错误论调,*同志在科学分析敌我力量对比的基础上,科学预测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将是属于中国的。他指出:“这种持久战,将具体地表现于三个阶段之中。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

*着重指出,第二阶段是整个战争的过渡阶段,也将是最困难的时期。

为了实现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同志还提出了一套具体的战略方针。这就是在第一和第二阶段中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第三阶段中,应是战略的反攻战。

*同志对抗日战争所作出的科学预测,为夺取抗战最终胜利奠定了重要指导思想基础。(本文节选自《新时代年轻干部必备的七种能力》)

楚庄王欲伐陈使人视之原文,楚庄王伐陈原文(1)

《新时代年轻干部必备的七种能力》

ISBN:978-7-5166-5449-1

刘玉瑛 著

新华出版社 2020年11月

定价:46.00元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