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小宇漫谭
导语:《劝学》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文学家荀子创作的一篇论说文,是《荀子》一书的首篇,较为系统地体现了荀子的教育思想。文章语言精练,设喻贴切,说理深入,结构严谨,代表了先秦论说文成熟阶段的水平。
本文选取《劝学》经典名言10句,附上译文和点评,以飨读者。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君子说:学习是永无止境的。
点评:荀子认为学习不可以停止,因为人类社会总是在变化和发展中,并且需要不断地适应和改进自己才能生存和发展。他强调了学以致用的原则,并且提倡了积累知识、检验自己、锲而不舍等方法来促进学习。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青色来自蓝色,但比蓝色更青;
冰是由水形成的,但却寒于水。
点评:这两个比喻都说明了学习可以使人得到提高和进步,就像青色可以从蓝色中提取出来一样,冰可以从水中凝结出来一样。
3、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如果不登上高山,就不会知道天有多高;
如果不站在深溪边,就不知道地有多厚;
如果不听先王遗言,就不知道学问伟大。
点评:荀子认为,只有通过实践和经验,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和智慧。他还引用了《诗经》中的一句话:“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来表达他对君子修养的期望和赞美。
4、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我曾经整天思考,但没有片刻学习来得有收获;
我曾经站立着仰望,但没有登高来得视野广阔。
点评:荀子认为,君子应该以学为本,以行为用。 他说:“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善于用“物”来达到目的。他们不会盲目地追求理论或者形式,而会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方法和策略。他们不会固守自己的思想或者观点,而会灵活地变通和适应。他们不会拘泥于一种模式或者方式,而会多样化地探索和创新。
5、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
南方有一种鸟,叫作蒙鸠,
它用羽毛做巢,用发编织,
然后系在苇苕上,
当风吹来,苇苕折断,
鸟蛋破裂,小鸟死亡。
点评:荀子认为,即使没有缺陷或错误,只要有人或事物去干扰或破坏它们的完整性,也会造成损失和灾难。
6、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
事物的起源必定有其开始,
荣辱的来临必然反映品德。
点评:荀子认为,善因结善果,恶行酿祸灾,所以他强调人要慎重选择自己的立身行事,不要轻易招致祸患或耻辱。
7、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积累土壤形成山,风雨在此兴起;
积累水形成深渊,蛟龙在此生存;
积累善行形成德性,
神明因此得到满足,
圣人的心因此备足。
点评:通过不断地学习和积累,人们可以逐渐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智智慧境界,最终达到圣人的心境。这句体现了荀子的学以致用和实践主义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对自然界和社会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8、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蹞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
百发失一,不能称为射箭好手;
千里之行,如果只是蹒跚前行,不能称为驾驭之良;
如果不能理解人伦,仁义不一,不能称为学问之善。
点评:只有不断地努力、积累、修养、提升自己,在适当的时机、环境、条件下才能取得成功。这句话也体现了荀子对于自然界规律的认识和运用,在他看来,“天命”并不是一种神秘或者无法改变的力量,“天命”只是指事物发展变化所遵循的必然规律,“天命”可以被人类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制定并利用。“天命”与“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相辅相成,在《荀子》中有详细阐述。
9、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君子的学习,进入耳朵,
存储在心中,布满四肢,
体现于动静之间。
点评:这句强调了学习要有内心的认识和外在的表现,要有持之以恒和不断进步的精神。荀子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改变自己,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界。
10、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
君子知道不完整、不纯粹的东西不足以称为美,
所以他通过反复诵读来理解,通过思考来通达,
通过实践来应用,通过去除害处来保持和养护。
点评:君子知道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达到完美,而是为了不断进步。所以他们要反复地阅读各种书籍,以求融会贯通,用心思考,以达到理解和掌握。他们要效仿良师益友,努力地去实践和实现。他们要去掉自己的错误,培养优异的品德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