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之后苏轼在徐州,弟弟苏辙在南京,两个人终于在繁忙的公务中抽出了时间见面,他们已经七年没有见面了,弟弟苏辙来到徐州和苏轼生活了三个多月。又过了一个美满但是让人感慨万千的中秋。
此时苏轼39岁,苏辙37岁,父亲离开他们已经十年。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阳关曲 中秋月》
携手看月。那黄昏的云彩消散,天空如此清凉带着寒意。
河汉高,万籁无声,看着月亮如玉盘玉轮缓缓转动。
在宋朝,中秋明月的团圆之意比唐朝更为真实恳切,经历了家人去世,这人间的两位至亲兄弟,更懂得中秋的含义和团圆的珍贵。他们在一起,就是曾经的苏家未曾破碎,他们在一起,就是一轮圆月,一个心理的家。
且中秋之月,是一年中最美最清最圆之月,是从春到秋,是历经寒暑,与他们更是七年之后的月光普照,怎么能不珍惜感怀?
然而此时他们都是成年人了,仕途凶险,各有责任和负担。
所以一向豪迈的苏轼在亲人面前,也特别惆怅和伤感。
我们这一生只怕注定了聚少离多,这样美丽的月色,此生此夜不会常有,不知道明年你和我,是在哪里看月亮?
人生在世,成人的世界处处江湖,就算是有心,只怕也很难有机遇年年相守啊。
果然,第二年中秋,他们没能在一起。
美丽生动的云景,有许多星星。夜空有明亮的圆月和多云,宁静的自然背景。夜间户外有月光
"殷勤去年月,潋滟古城东。
憔悴去年人,卧病破窗中。
余年知几何,佳月岂屡(相)逢。
寒鱼亦不睡,竟夕相噞喁。”苏轼《中秋月寄子由三首》节录
第二年的中秋节,苏轼生病,却也分外怀念弟弟,也只有在家信和诗信中,看到苏轼最伤感的一面。这不是应酬的作品,这是写给弟弟的中秋诗信。
弟弟,去年中秋我们在城东看水看月,今年我病了,且窗户也是破的,好在可以在窗户中看月亮。而且我今年收入也不好,李太白的豪气,变成了穷困潦倒。
这一生病,老虎也成了病猫,竟然有后事之悲。也不知道我们能活多久,像去年那样的赏月怎么会年年都落在我们身上。我听见鱼缸里鱼在冒泡泡,仿佛俺的叹气。
也许只有在自己的弟弟面前,苏轼才可以真正倾诉人生的失意吧。
“六年逢此月,五年照离别。
歌君别时曲,满座为凄咽。
唤酒与妇饮,念我向儿说。
欲和去年曲,复恐心断绝。”《中秋月寄子由三首》节录
“明月不解老,良辰难合并。
回头坐上人,聚散如流萍。
尝闻此宵月,万里同阴晴。
天公自著意,此会那可轻。
明年各相望,俯仰今古情。”《中秋月寄子由三首》节录
这三首诗无不是写的,弟弟,我不只是牵挂你,我很想回到过去的岁月啊,童年不可期,去年也行。也许此时苏轼已经预感了前途不妙。没有势力,仅凭才华立身的他已经感觉风雨将来。他能够觉得人世间有一种安定的,就是弟弟苏辙。
夜空,大明月。night sectional sky, large bright moon
果然第二年,“乌台诗案”陡然降临,43岁的苏轼因文下狱,形将问斩。苏辙以削掉自己的官职和前程在皇帝面前,请求保住苏轼的性命,并愿意自己将功折罪。在一百来个日夜里,苏辙为了救苏轼,能够跑的门路都已经跑遍了。
苏轼更是觉得对不住苏辙,自己身死是小,一家老小,都会落在苏辙的身上,他作为哥哥,情何以堪。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这首绝命诗是写给弟弟苏辙的,与君世世为兄弟,这是遗言,足以掂量出情感的力量。真实不虚。
这对难兄难弟,也是命运相关,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贬谪后,弟弟苏辙的情形也差不多。但是苏辙毫无怨言。苏轼临死前最想见的人就是弟弟,但是弟弟远在常州。
多年以后,苏辙遗言将自己和苏轼埋在一起。年轻时苏辙说那些人“无人共吃馒头”,但是他和苏轼不一样,他愿意和哥哥一起吃冷馒头,睡在一个土馒头里。
他们是兄弟,是亲人,更是知己。
年年明月短松冈,中秋月,中元月,春江月,为他们圆,听他们月下联诗,永远少年。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