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插图
《江上渔者》是宋代诗人范仲淹的一首五言绝句。诗的大意是:江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大家都只爱鲈鱼鲜美的味道,可渔民们的一叶小舟,就要为了捕鱼而在风浪中出没。首句说江上往来的人很多,是为了什么呢?接着引出第二句“但爱鲈鱼美”:原来是因为鲈鱼味道鲜美,人们到江边来,是想要尽快买到新鲜的鲈鱼。诗的后两句笔锋一转。切换了镜头,写渔民们为了捕捞鲈鱼,不得不乘着一叶扁舟“出没风波里”。诗到这里便戛然而止,但通过吃鱼人和捕鱼人之间的鲜明对比,诗人的言外之意已经呼之欲出:渔民们为生活所迫,不得不顶风破浪去江中捕鲈鱼,这鲜美的味道是靠渔民们冒着生命危险得来的啊!可世人只爱鲈鱼的鲜美,却不知体察渔民的艰辛,若不是人人竞相追求美味,渔民们也不必冒这么大的危险来谋生。这首诗语言质朴,言近旨远,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唐代诗人李绅《悯农》一诗中的名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诗中饱含了对渔民的关切和同情,同时也带有对“江上往来人”的规劝。其言尽而意不尽的手法,使这首小诗意蕴隽永,耐人寻味。
课文插图
《泊船瓜洲》是宋代诗人王安石的一首七言绝句。诗的大意是:京口和瓜洲之间隔着长江相对,钟山也只在数重山外。春风吹过,江岸上的春草又变绿了,那日复一日的明月什么时候能照着我返乡呢?诗中的第三句最负盛名,一个“绿”字,不仅写出了春日具有代表性的色彩,更写出了春风吹过草木、送来一片生机的动态变化,甚至令人感到春风都带有了人的情感,极富表现力。关于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和主题,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认为这首诗是王安石第一次 罢相后又复归相位,前往汴京时写的,此时他对推行新法的信心已经不足,但是又身不由己,所以发出了“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感慨,显露出退隐之意;有人则认为这首诗作于王安石拜参知政事前赴京为官之时,是通过对充满生机的江南景色的描写,表达了对变法前景的期望,以及渴望功成身退的心情;还有人认为这首诗作于王安石晚年归隐之后,其政治色彩已经不再强烈。关于这首诗主旨的解读,目前暂无确凿的结论,其背后可能有对故人的怀想、对故乡的存念、对天地四时规律运行而一已之身无法自主的感慨,等等,诸多情思可堪玩味。对六年级学生而言,不必在其创作背景、思想感情等方面作过于深入的挖掘,阅读时可以把重点放在大致疏通诗意、感受“绿”字的妙处上。
课文插图
《游园不值》是宋代诗人叶绍翁的一首七言绝句,写出了诗人在春日的所见所感。诗的大意是:大概是不想让青苔上落下木屐的痕迹吧,敲了半天门也不见有人来开门。可是满园子的春色却不是一道门能够关住的,正有一枝红艳的杏花伸出墙头来。正值大好春日,诗人想要到园中游览一番,但却没有遇到园子的主人,只能在园外徘徊,故而写下了这首诗。前两句写诗人来到园外敲门良久,却没能进入园中,流露出一种遗憾之情。后两句笔锋一转,写到自己虽然没能进去,却发现有一枝红杏越过墙头、伸到园外,由此想象园内一定是百花盛开、春色满盈,已经不是一道门或者一堵院墙能够关住的了,先前的遗憾在此时已转为惊喜。诗人写春景,是于小中见大、于所见推想未见:虽未亲眼得见“满园春色”,但却能从出墙的这“一枝”, 遥想墙内诸多花木该是怎样争奇斗艳。想象的空间一下子扩展开来,使人读来余味无穷。同时,诗人还用一个“出”字,赋予了景物勃勃生机,进一步点染出浓浓的春意。全诗起承转合十分自然,看似信手写就,其实含蕴良多,意在言外。例如,诗的首句即暗含了当时可能是连日阴雨的天气,否则就不太可能穿木屐出门,也无需有“屐齿印苍苔”的担心了;而末句的“红杏”也正与之相合,正如陆游《临安春雨初霁》诗中所言:“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此外,诗题为“游园不值”,园子的主人自始至终没有露面。通过诗中的描写,我们不难想象园中的景致,可有着这样美妙景致、能够显示其主人品位的一座庭园,主人却并没有开放邀人观赏,可见其人多半是醉心自然、怡然自乐的性格。“柴扉”虽未开,但门内的春色已经流露在外;主人虽未见,而其风雅清逸的性情似乎也已经展现在我们眼前了。所谓“言简义丰”,正如此诗。
课文插图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是宋代词人王观送别友人鲍浩然时所写的一首词。词的大意是:水就像流动的眼波,山就像聚拢的眉峰,想要问朋友将要去哪里?正是那有山有水的浙东之地。才刚刚送走了春天,现在又要送你走了,如果你到了江南,还能赶上春天的话,可一定要和春天同住啊!将眉比作远山、春山,将眼睛比作水波,古已有之,如唐崔仲容《赠歌姬》:“皓齿乍分寒玉细,黛眉轻蹙远山微。”李白《长相思》:“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都是把女子的眉眼比喻为曼妙的山水。但这首词的上阙却别出心裁:首先是故作反转,把山水比作眉眼,顿时令景物也有了几分惜别的情意;同时,这里也不再单纯用山水形容女子的眉眼,而是说词人自已的眉眼,“ 眼波横”是送别时的泪眼,“眉峰聚”是因不舍而紧蹙的眉头,暗合了离别的情绪;而“眉眼盈盈处",既是指友人此行的目的地一一山水灵 秀的浙东,同时也表达了无论朋友走到哪里,自己的目光都会一直追随而去,可谓一语双关,精巧绝伦。送别时百般不舍的情态和心思,从这样一个绝妙的比喻中丝丝透出,含而不露,令人叫绝。下阙开头直接点出了送别的主题,“ 才送"“又送”的递进把词人心中的离别之苦描摹得更加深刻动人。但词人却没有一味沉浸在自己的悲伤之情中,转而殷切叮嘱将要启程的友人:“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表面上吐露的是惜春之情,实际上寄托了对朋友前景的美好祝愿,希望对方能和四季中最美好、最具有生机的春天同在,其中的深情厚谊令人感动不已。作为一首送别之作,这首词没有陷入伤怀的气氛中,而是以精巧的比喻寄寓委婉的情思,进而含蓄地表达对朋友的不舍和祝福,可见作者构思之巧、运笔之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