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插图
《浣溪沙》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在贬官黄州期间所作的一首词。词牌“ 浣溪沙”下的“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简要记述了写作背景,从中可以知道这首词是苏轼游览清泉寺和兰溪时所写的。据《东坡志林》记载,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苏轼在那里买了一块田,但因为来回看地而生病了,便去找一位叫庞安常的聋人医生看病。这位庞医生虽然身有残疾,但却颖悟过人,被苏轼赞为异人。苏轼病愈后,与庞安常相约同游清泉寺,寺院紧邻兰溪,溪水向西流去,于是苏轼即兴作词一首,两人痛饮开怀后方归。词的大意是:山脚下初生的兰芽浸润在溪水中,松间的沙路干净得一尘不染,日暮雨声萧萧,其中还夹杂着杜鹃鸟的啼叫声。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年轻一次呢?这寺门前的流水尚且能够向西流,不用哀叹白发生、以老去为悲。词的上阙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了暮春兰溪雨后的景色。首句写兰芽虽然很短,但状态是“浸溪”,透露出一股生机和活力,而且兰芽茂盛,可能正与“兰溪”的得名有关。第二句写漫步于溪边,沙路极为洁净,说明兰溪十分清澈、干净。本句可能脱胎于杜甫的“ 白沙青石洗无泥”,以及白居易的“沙路润无泥”,但换用了一个“净”字,就突出了沙路的干净、兰溪的清澈。紧接着写雨声和杜鹃的叫声,这既是暮春时节的季节特征,同时也是作者心情的一种写照:这两种声音都是比较凄切的,容易勾起人的愁绪,作者此时正在贬官期间。遭受打击的他觉得此生无法再实现自已的抱负,于是开始计划买田种地,但在这一过程中,他仍然觉得失望、郁结、惘怅,所以当听到雨声夹杂着杜鹃叫声时,这种复杂、忧愁的心绪便从笔端自然而然地流泻出来了。但很快,词的下阕冲淡了这种气氛。先是以一个反问开端,紧接着说“门前流水尚能西”,由于中国的河流多数是自西向东流的,兰溪却是向西流,于是诗人从中悟出了一个道理:“休将白发唱黄鸡。”词的最后一句与白居易的诗有关,是一个用典。白居易《醉歌示妓人商玲珑》:“罢胡琴,掩秦瑟,玲珑再拜歌初毕。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玲珑玲珑奈老何?使君歌了汝更歌。”白居易的诗,感慨黄鸡催晓,朱颜易老,充满了哀伤低沉的情绪。而苏轼在这里则是反其意而用之,“休将白发唱黄鸡”,也就是劝人不要自怨自艾、哀叹老去,毕竟“谁道人生无再少”?此时整首词的调子已经转为昂扬,上阙中的丝丝愁绪已被大大冲淡。整首词从写景到抒怀,运笔流畅自如,用典自然无痕,既描绘出清新淡雅的景致,又蕴含哲理,激发人对生活的热情和信心,诚然是一篇佳作。
课文插图
《清平乐》是宋代文学家黄庭坚的一首词,是一首清新的惜春之作。词的大意是:春天将要往何处归去?她悄悄地走了,没有留下行踪。如果有人知道春去往了哪里,请把她叫回来一起居住。春天没有踪迹,谁能知晓?除非去问黄鹏。可是黄鹏那婉转动听的叫声没有人能听懂,小鸟只好借着风势飞过蔷薇花丛远去了。整首词一扫惜春常见的惆怅之情,充满了空灵动人之感。上阙起首便把春天拟人化了,将悄悄归去的春天描摹得极为可爱、鲜活,紧接着问有没有人知道春天去了哪里,还想把春天唤回来,充满天真、浪漫的情趣,充分表达出作者留恋春天、不舍春归的深切感情。下阙中,作者想到要想抓住春的行踪,那只能去问黄鹏了。其实人何尝能够向鸟提问,而鸟儿又何尝知道“春归何处"呢?可见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留恋已经到了极致,竟还认真地想到了要找鸟儿来问一问。但即使是黄鹏不停地鸣叫,也依然没有人能够听懂,最后小鸟只好飞走了。“百啭”写出了黄鹏不停鸣叫的样子,好像它真的在告诉人们春天的踪迹何在,其中流露出作者的焦急心情;而“因风飞过蔷薇”,不仅写出了黄鹏的动态,似乎也写出了作者的目光追随着鸟儿越过蔷薇远去,充满了求之不得的无奈。词到这里戛然而止,但余味悠长,绕梁不绝。作者的惜春之情、寻春之意,通过一连串清丽美好的想象,曲折委婉地表达出来,典雅柔美,令人读之难忘。
课文插图
十首古诗词均配有插图,勾勒出诗词中描写的景物,画面简洁,意境深远,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
(来自教师教学用书,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