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人与大师阅读理解答案,雕像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4-30 12:48:59

匠人与大师阅读理解答案,雕像阅读理解题及答案(1)

本文共计6357字:临在当下。

这是智远的第0144篇成长笔记的分享。

每个人都是工匠

但不是所有人都有“匠心”。

谈起工匠精神,很多人会把这个词汇往“一件事情做到极致”上靠拢,看似颇具沧桑感的词汇,其实背后蕴含了巨大的哲学秘密。

工匠首先让人想到的便是“匠人”,人们常看到一些艺术馆中挂着“匠人·匠心”的标语,何为匠人呢?

怀着内心的虔诚,临在当下的打磨所做的事情,并把这件事做的尽善尽美,那种直击心灵的力量,就是大国工匠的超高“艺术”。

有人说:“互联网时代,有些传统技术用磨具就可以解决”,为什么还需要“匠人”呢?也有人认为匠人是一种机械重复的工作者,意义不大。

其实匠人的人品比技术重要,一流的匠人,必有一流的心性,古代一些贤者认为:“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那么,什么是君子的“本”呢?

一是“发心”,解决某件事为何为做,二是“愿力”,解决我该如何做,从而就会产生发自内心去做正确事情,形成不抱怨,不抱怨的投入。

那么发心该怎么传递与教学呢?直溯本源就是磨炼心性,以孝育人,这与中国五千年精神传承的主要核心“孝道,师道”息息相关。

唯有在技术和心性上磨炼成熟的人,才能真正被认定为“匠人”,不然就只能称之为“工匠”,任何人都可以掌握一门技术,但心性的修炼却很难。


匠人与大师阅读理解答案,雕像阅读理解题及答案(2)

01.工匠很多,匠人很少。

每个普通人都是一名工匠,都在自己相关的领域和岗位承担一份职责,但能够把“匠心精神”投入到每件小事上的人很少。

我也一直在思考,工匠和匠心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归根结底的答案便是“用心与*的把控”。

在北宋初期,赵匡胤要把封禅寺扩张为开寺,该工程带头的人是当时最牛的建筑师师喻浩。

他接到任务后,整日在工地东量西测,三过家门而不入,他事无巨细,全部躬身而行,甚至连搬运的工人,自己都亲自面试。

几个月后,开宝寺建成了,政府派人过来检查,从里到处处体现着喻浩的匠心独运,但有人在众人赞叹之时却突然发现,多宝寺的塔身不正,很明显向北方倾斜。

也就是说,大名鼎鼎的建筑师把这个工程给“搞砸了”。

最终喻浩揭开谜底,他说,开封这个地方平坦无山,但总有西北风,所以我把它建成向西北方倾斜的样子,一百年后,风就会把它吹正。

在普通人的认知中,一个建筑师,只要把建筑本身打造完美就万事大吉,但喻浩却还在建筑本身之外充分考虑了气候因素,这就是用心。

没有这种用心的精神,喻浩只是一个伟大的工匠,而有了这种用心的精神,他便成了“匠人”之心的大师。

精研,专一,说的就是用心的精神。

这就像人们吃的大米,如若想吃到上等品质白净的大米,农民必须要聚精会神地用心精研,筛选品种,定期施肥,喷洒农药,最后才能达到高质量的产出。

心即理,人的心是无穷的,因为我们心上有个良知,肯用心的人就是肯致良知,俗称“对得起良心”,做到这点,就能解决人生中的多半问题。

犹如在生活与工作中,你总能遇到那些把工作和生活打理得特别好的人。

做同样一份事情,别人比你心细,大家智商层面都差不多,为什么带来的结果却不同?

除了用心之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的把控度”。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加剧了时代的改变,是什么让人越来越没有“耐心”,日常说话的暴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式的工作作风,不愿意沉下心投入每件事。

本质是外界信息强化了“大脑对信息的处理方式”,造成行为上发生巨大的变化。

大脑处理信息有四个特征:

1.优先相信自己听到的信息。

2.随着进一步了解,降低“先入为主”的程度。

3.重复的信息会进一步强化认知。

4.储存信息在脑中会挑选和改动,输出为结论。

这一切的循环就好比日常浏览短视频网站,刷信息流的场景。

平台通过各种各样的算法,想办法增加用户停留时长,推荐喜爱的东西,进一步就会强化“人的*”逐渐被放大。

*驱动着人不断的追求更多比自身拥有维度更高层面的“物质”甚至于“精神需求”,从而迫使人慢慢失去临在当下的耐心。

人们越心浮气躁,凡事就越追求“短,平,快”,内心就越享受即时反馈,也就忽略了“匠人”精神的本质。


匠人与大师阅读理解答案,雕像阅读理解题及答案(3)

02.找到自身心流状态。

普通人若想实现“匠心”精神,就一定要把某件事做到极致吗?其实未必,它的核心在于专注的临在当下,磨炼的是其“心性”。

美国作者“李尔纳杰克伯森”在其文集《拥抱当下》中曾经提到,人觉醒的两步法在于:

当处在当下时,自己的心是“在场”的,做事也就会聚焦,就不会出现心不在焉的状态。

刊登在《自然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的最新研究中,皇后大学加拿大认知神经科学院研究主席Jordan Poppenk和其团队研究生总结认为,每个人每天脑中有6200个念头会一闪而过。

太多的时候,我们的心一点都不“临在”,头脑正在处理某件事的同时还不忘回忆过去,担心未来。

大脑基于过去的经验不断的分析,判断,评论,比较,进而它无时无刻都在不停地忙碌中度过,头脑一忙,心可能就不在场了,这也是人类痛苦的根源之一。

所以,找到自己觉醒状态的第一步便是“把心收回来”,收到当下的这一刻。

你的心一到场,投入便会增加,痛苦和烦恼就自动的不见了,你就全然进入当下的经验里。

心如何收回呢?首先要认知到心流的状态。

从心理学角度指你在专注进行某种行为时所表现的心理状态。

比如你集中精力完成一份高质量的方案,一个人在房间里高效记忆200多个单词全神贯注地打了30多分钟羽毛球。

比如我在写一篇文章时,不愿被别人打扰。

脑的思考与精神状态,行为,三者合一,这样才能保证将全部精力投入在此,同时享受“专注”带来有高度的兴奋与投入的充实感中”。

一个人的工作效率高不高,跟他进入全神贯注学习的“心流”状态的快慢有很大的关系。

理解虽易,现实中人为什么很难在做某件事情的时候“进入状态”呢?是因为大脑中的“精神熵太多了”。

指一个系统的混乱程度,越混乱,熵增越高,例如在冰里面,水分子相对固定在一个位置附近震动,系统稳定,熵值就会越低。

变成液态冰水后,分子开始流动,熵值就开始变大,成为水蒸气后,分子四处乱窜,熵值就会更大,反过来,一个系统内部越有规律,结构越清晰,熵值就越低。

匠人与大师阅读理解答案,雕像阅读理解题及答案(4)

首页 12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