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秦娥无题原文,忆秦娥春暮原文及翻译赏析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5-01 03:00:56

红军长征时期,*以湖南民谣为创作蓝本,以健劲的笔力写下了三首《十六字令》。这三首小令借着对险山的描写,赞美了革命精神的崇高与壮美。

徐四海教授在其著的《*诗词全编笺译》一书中指出,*这三首《十六字令》其实是“无题”词。凡是没有标题的诗词,后人读到它时,往往很难把握住其中要表达的主旨。

忆秦娥无题原文,忆秦娥春暮原文及翻译赏析(1)

尽管*本人曾在1958年替《忆秦娥·娄山关》作注之时,明确指出这三首词是“过岷山之后创作”的,但是仍有人怀疑,这三首词并非简单描写翻过岷山后,眼前豁然开朗的感受。

有一些学者指出,*这三首《十六字令》的主旨,在于对革命精神的赞美,以及对红军四渡赤水的歌颂,以及特殊时期,抗战重建思想的流露。

《十六字令》赏析

《十六字令三首》

【其一】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其二】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其三】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十六字令》是起源于唐代的一种小令,别名“归字谣”,属于词中最短的一种。*这三首词都是以一个“山”字起头,从表面上看,都是描写红军长征中翻过崇山峻岭的惊险场景。

忆秦娥无题原文,忆秦娥春暮原文及翻译赏析(2)

第一首小令中表现的是长征之初,红军遭到敌人的军队追逐,快马加鞭翻过老山界五岭之一的“越城岭”的情形。词中提到“未下鞍”,是民谣中“马过要下鞍”的反用。

越城岭地处兴安县境内的群山之中,那里的山势险要,沟谷纵横。山的主峰高达二千一百多米,乃是广西境内的第二高峰。

因为山道崎岖狭窄,同时又濒临悬崖,所以寻常百姓不敢纵马在山道上行走。但是红军却快马加鞭,翻过了这座高峰。

等到下山之时,回头来再望向山顶,才意识到那“山巅离天只有三尺三”,于是感觉到心惊肉颤。这里反映的是革命军人在越是危险的关头,越是勇往无前,奋不顾身的精神。

忆秦娥无题原文,忆秦娥春暮原文及翻译赏析(3)

与此同时,*有一次在与周总理谈到“离天三尺三”时,曾经说过:“那是过去,我们共产党人的大志。”要实现这个“大志”是很惊险、很困难的,但是共产党人从无畏惧。

第二首小令从表面上看,写的是*登上山岭之后,对广西群山的形象描写。所以这首小令应该是创作于1935年2月过娄山关以后,因此有学者猜测,可能与红军四渡赤水有关。

这些学者认为,“倒海翻江卷巨澜”一句,写的就是四渡赤水,波澜壮阔的景象。四渡赤水之战,是被载入世界军事史上的“封神”之战,同时也是*生平最得意的杰作。

在这场战役当中,*指挥红军,在三个月的时间内,六次穿过三条大河。运用运动歼敌的方式,把几十万敌军耍得团团转。简直打得太过瘾了,所以才说——“万马战犹酣”。

忆秦娥无题原文,忆秦娥春暮原文及翻译赏析(4)

首页 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