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秦娥无题原文,忆秦娥春暮原文及翻译赏析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5-01 03:00:56

*在五十年代末,曾经说过,这三首小令是写于红军过岷山的时候。但是红军过岷山的时间,是在1935年的6月。

当时距离红军创造“四渡赤水”的神话,已经过去了几个月的时间,所以有学者认为,*不可能忽然看到雪山,就产生了如战场般的联想。

前面提到,*和周总理提到了第一首小令的创作宗旨。至于他为何要回避第二、第三首小令的创作宗旨,并说这三首小令只是在红军翻过岷山后有感而发呢?我们留到后面再说。

下面先看第三首小令,这一首小令是三首中最让人费解的一首。前面我们说了,这三首小令都是在写一个红军长征的过程,再借这个过程来表达对革命精神的赞美与歌颂。

忆秦娥无题原文,忆秦娥春暮原文及翻译赏析(5)

第一首小令写了红军长征之初的惊险场面,同时歌颂了战士们的英勇与大无畏精神。第二首,是借着对山形的丰富联想,描写红军与敌人作战的精彩过程。

既然前面两首小令写了作战的开始和中间,那么最后就应该收尾了。但是,第三首小令中的那一句——“山,刺青天锷未残”,到底想表达什么呢?

第一首小令中的“山”,是实写的山,就是老山界的“越城岭”。在这首小令当中,“山”是横亘在红军前进道路上的阻碍。

第二首小令中的“山”,是虚写的山,在这里它化身为了倒海腾江的巨澜,也就是红军“四渡赤水”中的“赤水”。

忆秦娥无题原文,忆秦娥春暮原文及翻译赏析(6)

总体上来说,前两首小令中的“山”,都象征着艰难和险阻。偏偏第三首小令中的“山”,换了一个身份,它以一种更加复杂的形象出现了。

这座“山”刺破了天,但是当“天”摇摇欲坠的时候,它又要“赖以拄其间”。要靠山来撑着,继续给“天”续命。

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矛盾情绪呢?有一些学者认为,第三首小令的创作时间,应该是在《清平乐·六盘山》之后。

红军翻过六盘山之后,*在《清平乐·六盘山》的末尾,写下了“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蛟龙”一句,明确表达了与国民党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决心。

忆秦娥无题原文,忆秦娥春暮原文及翻译赏析(7)

然而,当时正是日寇犯我中华的关键时期,*忧心国家的安危,认为当时红军与国民党斗争,于国家民族不利。于是*借词中山峰刺破青天的意象,婉转表达了心声。

前面我们曾经说过,*故意不给这三首小令起标题。那是因为在词中另有隐情,不便明说,而问题就出在最后两首小令上。

四渡赤水,是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上“教科书级别的战役”。作为该战役的实际指挥者,*再高兴,也不方便自己写词表扬自己,所以只能借助意象,表达对战役取得胜利的高兴。

至于最后一首小令中的“隐情”,则是更为明显。红军长征虽然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可是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军队,红军仍然处于严重的劣势。

忆秦娥无题原文,忆秦娥春暮原文及翻译赏析(8)

上一页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