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坤清气图》白荷局部
吴昌硕在画面的左上角,以狂草笔法画了几枝芦苇,看似逸笔草草,实则匠心独运,既描绘了荷塘的生态环境,又填补了左上角空白,所谓画理上的“虚可跑马,密不透风”在此可见一斑。
在设色上,为了画面的古朴典雅,吴昌硕没有过多的使用色彩,只以白粉在红荷花瓣的反面勾出筋络,以淡硃磦点染花瓣,使其先勾之筋络自然显现;最后他在画的左上角题字落款、钤印,一幅《乾坤清气图》就完成了。整幅作品均以浓淡墨泼写而成,构图饱满、形象生动、笔酣墨畅、设色典雅、寓意高古、画风朴实,彰显了吴氏泼墨大写意画法的精神风韵,令人拍案叫绝、叹为观止!
《乾坤清气图》红荷局部
纵观吴昌硕所画的荷花,为何能做到寓高洁于画境、寄深情于笔端,而又雅俗共赏?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三:一、源于对传统大写意技法的挚爱
我国传统的大写意花鸟画的形成,有的说源于徐渭,而有的又说源于八大山人,我认为无论是源于谁,都是传统绘画艺术有序的传承。我查阅了相关的绘画史资料,在徐渭和八大之前就已经有人尝试此种画法。
写意是中国画超越时空的创造,保存并不断加强和显示着它“超以象外”的东方气质,从先秦到隋唐,从隋唐至宋、元、明、清,一脉相传。《历代名画记》中对顾恺之画赞道:“意存笔先,画尽意在”、“虽笔不周而意周也”,指的便是写意,它属于文人画的一种形式,更是文人画所蕴含的精神。
相传最早运用写意画法的是唐代王维,他“一变勾斫之法”,创造了“水墨淡、笔意清润”的破墨山水,被后人称之为“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写意鼻祖,揭开了中国写意画法的序幕;五代徐熙以墨色写花的枝叶蕊萼,“逸笔草草”,开创了徐氏之“落墨法”;陈淳早年习元代写意之法,深受水墨写意的影响,他的作品一花半叶、淡墨欹毫、自有疏斜历乱之致,是一位继沈周、唐伯虎之后,对水墨写意花鸟画发展作出贡献的画家;徐渭更是寓狂放不羁于满纸苍润,将写意画推至一个高峰,他能以最精炼的几笔和水墨微妙的变化,表现出物象的神气、形态、质感,同时极富主观意趣和情致,既不是具象也不是抽象,而是物我交融的意象;吴昌硕的大写意画法,是对此种画法挚爱的延续。
吴昌硕《荷花图》
二、源于对传统大写意技法的传承
吴昌硕1844年出生于浙江孝丰一个书香门第之家,自幼跟随其父学习刻印,日子还算安静。1860年前后,太平军与清军在浙西决战,他全家为逃避战乱躲进大山,弟妹先后死于饥饿,他也因此在湖北、安徽一带逃难,一家九口只剩父子两人。
吴昌硕习画的历程,早年受家庭影响而热爱艺术,后经人介绍拜师任伯年,正式踏入传统绘画的学习,在任伯年的传授下学习写意画法,后通过学习接触到了石涛、赵之谦、徐渭、八大山人及“扬州八怪”的作品。从这些疾笔勾勒、水墨晕染、枯笔点厾、墨韵生动、清新不俗、别具一格的作品中,吴昌硕看到了大写意花鸟画的精神所在,它不但是一种技法,更是一种境界。要想达到这种境界,就必须在画的内外下足功夫。
吴昌硕《乾坤清气》
在画内,吴昌硕刻苦学习石涛、任伯年的写意技巧,上面这幅《乾坤清气图》是吴昌硕早些年创作的一幅荷花,与他晚年的作品有着明显的区别。画中四片荷叶、三朵荷花、几枝芦苇,将荷塘景致一角描绘得生机勃勃、情趣盎然。吴昌硕在题款中写道:“拟石涛用笔,未能神似耳”,“未能神似耳”在此是吴氏对自己作品高要求的体现,可以权当一句自谦之词看待,不必深究;不过从这幅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在传承上所下的功夫,其荷叶用笔上有石涛的笔意,而荷花的勾线和造型又明显地留有任伯年的影子。
除此之外,他还有意识地分析赵之谦以金石入画的创作门道,将任伯年的荷花与赵之谦的荷花进行对比,力求找出二者之间的长处和差距,而形成自己的特点。他不以狭小的视角描绘一花一叶,而是画荷塘的景观,无论构图是饱满还是空灵,都有意地弱化纵深空间,着力表现荷叶、荷花、荷梗的千姿百态,将其提炼成“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意象;在强化其视觉张力的同时,又极注意传统技法中分割空间的戒律,使其笔下的荷画作品成为“意在象先、趣在法外”理念的载体。
吴昌硕在画荷上形成的鲜明个性,离不开他自身对荷花的亲身观察体验、传承与刻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