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有约,一号诗巷欢迎各位的到来。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暮春……,眼睁睁地看着属于春天的日子越来越少,就忍不住暗生伤感;因为已经不再绚烂的风景,也因为如流水般无法挽回的光阴。
而自古以来,诗人们为暮春留下的,也往往是浸透着凄凉之意的作品。
比如范成大所云:手把青梅春已去,满城风雨怕黄昏;比如李商隐所云: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再比如杜牧所云:独倚关亭还把酒,一年春尽送春时。
走进古诗词,在最美的文字中,与春相依,聆听最深情的吟哦;诗巷在本期为大家带来的,是元朝诗人黄庚的一首诗。
这首诗写得凄凉又美妙,后两句更是让人百读不厌,相信屏幕前的各位也会很喜欢。
暮春
元·黄庚
芳事阑珊三月时,春愁惟有落花知。
柳绵飘白东风老,一树斜阳叫子规。
黄庚,字星甫,我国宋末元初的诗人。
黄庚官场失意,故而放浪江湖,平生以游幕和教馆为生。晚年的时候,黄庚将自己的诗作收集编录,命名为《月屋漫稿》。
我们这里所分享的这首《暮春》堪称是“暮春”类诗作中的一个典型代表,主要描写了作者在暮春时节的所见与所闻。
诗的首句以较为直白的方式点明时节、切住题目:芳事阑珊三月时;百花在三月的时候逐渐凋落,春天已经接近了尾声。
这是一句很普通的富有概括性的话语,作者没有运用特别的写作手法,而是以直述的口吻将“暮春”的整体景象呈现于读者眼前。
但也正因为首句很具有典型性和概括性,所以在品读的第一时间,我们的内心也总会不由泛起丝丝忧郁和闲愁。
而诗中那味凄凉的情感色彩,也在这样的描述中被含蓄地奠定下来,这也是首句除“切题”以外,所起到的另一个关键作用。
承句顺着首句的内容,又较为直接地将作者的心情抒发出来:春愁惟有落花知;暮春的愁绪,也只有那些落花能够知道。
在格律诗写作中,诗人们向来都非常注重情感的表达;而其中的情感表达,又分多样的形式,比如借助景色去体现,比如直接定格在人物上面去托盘而出,再比如使用率非常高的“借物抒情”等等。
那么在此诗的承句中,作者的情感显然是借助具体的物象去做以鲜明的表达。
尽管其中的“愁”字将情感抒发得非常直接鲜明,但作者借“花”言“情”的这种手法又予以情感一定的生动性和耐品性。
这里的“愁”是作者和“落花”共同的愁,一个“惟”字又将作者和落花之间的距离拉进,使得他们二者于心灵上有了相知、相契、相惜的情感共鸣性。
另外值得一说的是,承句对“落花”的描写,也将一幅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唯美画面呈现于纸上,让读者通过视觉的触动而更加真切地体会到作者笔下的“愁”滋味。
“柳绵飘白东风老,一树斜阳叫子规”;洁白的柳絮随风飘舞,夕阳洒在一棵孤独的树上,只听子规的叫声不时传来。
后两句可谓是此诗的点睛之笔,非常符合七言绝句的写作特点。
诗巷在我们的格律诗写作课程中也曾多次地强调,七言句的后两句非常关键,能将其“托举”作用发挥出来,能将其写出亮眼的特征来,那么整首诗也会随之变得不一般。
而黄庚此诗的后两句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屏幕前如果有格律诗写作爱好者,不妨认真体悟一下。
作者选择暮春的典型代表物象“柳绵”,将其随风飞舞的情景予以裁剪,不但再次为诗增添了生动的画面感,而且还很有力地呼应了题目、很充分地体了现诗中的凄凉情感。
有了“柳绵飘白”的衬托,后一句中“一树斜阳”的暖色调就显得尤为丰盈;而有了“东风老”的鲜明抒发,后一句中“叫子规”的凄凉、忧伤之味也显得尤为饱满。
柳絮飘飞,斜阳残照,孤树静立,子规哀啼;这样的画面美到令人伤感,伤感到令人哀叹。
诗的后两句可谓集艺术视觉之美与情绪感染力于一体,在稳稳收篇的同时,也将无限韵味留在了篇外,堪称妥妥的妙笔。
春老柳绵飞不定,子规啼起几堪听;读此一首,百感于心。不知当读完黄庚的这首诗后,各位看官又作何感想呢?评论区但说无妨。
追逐诗词之脚步,将读写进行到底;欢迎大家关注一号诗巷,下一期精彩,我们不见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