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塞山怀古唐刘禹锡原文,西塞山怀古刘禹锡赏析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5-01 10:38:57

唐·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书法作品为自创,文字、图片来自网络)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西塞山怀古唐刘禹锡原文,西塞山怀古刘禹锡赏析(1)

【注释】

①西塞山:位于今湖北省黄石市,又名道士洑,山体突出到长江中,因而形成长江弯道,站在山顶犹如身临江中。

②王濬:晋武帝时益州刺史,受命征吴,造大楼船,直取吴都,吴帝孙皓奉表请降。

③益州:晋时郡治在今成都。晋武帝谋伐吴,派王浚造大船,出巴蜀,船上以木为城,起楼,每船可容二千余人。

④金陵:今南京,当时是吴国的都城。

⑤王气:帝王之气。黯然:一作"漠然"。

⑥千寻铁锁沉江底:东吴末帝孙皓命人在江中轧铁锥,又用大铁索横于江面,拦截晋船,终失败。寻:长度单位。

⑦一片降幡(fān)出石头:王浚率船队从武昌顺流而下,直到金陵,攻破石头城,吴主孙皓到营门投降。石头:指石头

城、故址在今江苏省南京清凉山。

⑧人世几回伤往事:一作"荒苑至今生茂草"。

⑨枕寒流:一作"枕江流"。

⑩四海为家:即四海归于一家,指全国统一。今逢:一作"从今"。

⑪故垒:旧时的壁垒。萧萧:秋风的声音。

西塞山怀古唐刘禹锡原文,西塞山怀古刘禹锡赏析(2)

【翻译】

王浚的战船从益州出发,东吴的王气便黯然消逝。

千丈长的铁链沉入江底,一片降旗挂在石头城头。

人生中多少次伤怀往事,山形依然不变靠着寒流。

从今以后天下归为一同,芦荻在旧垒上萧萧飘摇。

西塞山怀古唐刘禹锡原文,西塞山怀古刘禹锡赏析(3)

【作品简介】

《西塞山怀古》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中唐时期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此诗怀古伤今。前四句,写西晋灭吴的历史故事,表现国家统一是历史之必然,阐发了事物兴废决定于人的思想;后四句

写西塞山,点出它之所以闻名,是因为曾经是军事要塞,而今山形依旧,可是人事全非,拓开了诗的主题。全诗叙说的

内容是历史上的事实,状摹的景色是眼前的实景,抒发的感叹是诗人胸中的真情。诗人巧妙地把史、景、情完美地揉合

在一起,使得三者相映相衬,相长相生,营造出一种含蕴半瞻的苍凉意境,给人以沉郁顿挫之感。

西塞山怀古唐刘禹锡原文,西塞山怀古刘禹锡赏析(4)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刘禹锡于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所作。是年,刘禹锡由夔州(治今重庆奉节)刺史调任和州(治今安徽和县)刺史,在沿江东下赴任的途中,经西塞山时,触景生情,抚今追昔,写下了这首感叹历史兴亡的诗。

唐朝自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比较严重。唐宪宗时期,唐朝曾经取得了几次平定藩镇割据战争的胜利,国家又出现了比较统一的局面,不过这种景象只是昙花一现,长庆元年(821年)至二年(822年)河北三镇又恢复了割据局面。此诗即为作者结合当时形势而作。

西塞山怀古唐刘禹锡原文,西塞山怀古刘禹锡赏析(5)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刘禹锡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后历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七十,赠户部尚书。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有《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

西塞山怀古唐刘禹锡原文,西塞山怀古刘禹锡赏析(6)

赛大家集字帖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