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名句的诞生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1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2,月照花林皆似霰3。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节录)
完全读懂名句
1.滟滟:波光闪耀的样子。2.芳甸:花草遍生的平野。3.霰:音xiàn,冰珠。
春天的江水仿佛连延到海平面,海上的明月随着江潮起伏而跃升。波光闪耀千万里,整个春江都笼罩在明月下。江流蜿蜒地绕过花草遍生的平野,月下的花木宛如洒上一层晶莹的冰珠。感觉不到空气中透明流动的珠霜,水边白色的沙地也被皎洁月光反射得几乎看不见。江水与天际精粹地融成一色,皎洁明亮的孤月挂在天边。究竟是哪个人首先在江畔边观月?江上的月亮又是何时第一次照到人?人的生命要世代交替才得以无穷,江月却岁岁年年都相似。不知道江边的水月究竟等待何人?只见滚滚长江送走一波波流水。
诗人背景小常识
张若虚,生卒年不详,约为初唐、盛唐人,曾与贺知章、张旭、包融等人以诗文交友,号为“吴中四士”。然而可惜的是,张若虚的作品多已散佚,于《全唐诗》中仅存诗两首,本篇名句即是撷取其最著名的《春江花月夜》。这首诗让张若虚一举成名,成为中国文人几乎无一不读的名著,张若虚也成为中国历史上以孤篇佳作传名千古的伟大诗人之一。从文学史演进的角度看,《春江花月夜》是初唐声律集大成之作品,不仅语调和谐、描绘精致,且结合自然万物清新永恒的特质,探讨宇宙人生万物之理,扩充诗歌内容的广度与深度,远远超过前人类似的作品,耐人精微探寻。
名句的故事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一诗,是历来诗评家激赏之作品,通篇不离春、江、花、月、夜,以此建构出春天月下之美景,诗人仿佛妙手丹青,轻轻挥洒,绚烂染出这首耀眼诗篇。张若虚以“春江潮水连海平”破题,不愧为大家出手、非同凡响,开篇便就题兴发,以浩瀚江水、明月初升来互相对应,勾勒出春江印月空阔无限的情景。下句“海上明月共潮生”,诗眼“生”字,让原本壮丽的图像活络起来,赋予明月、潮水鲜活跃动的生命,“生”也让后面对流水、月色笼罩之平野,江流宛转、花林似霰的景致描述瞬间生动起来,宛若画龙点睛一般,整幅图画“动”了起来。这幅由远及近、由大而小的景物描述,最后归结到“皎皎空中孤月轮”,此后诗风一转,诗人并不止于景物客观之描写,而要更深沉地探索宇宙人生之理,于是问道:“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种手笔是在宫体咏物诗之上,细致描物外又能超越,蕴入诗人自我对生命哲理的探寻。
本篇名句仅撷取《春江花月夜》上半首诗,环绕着江水、明月的描述,从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深入哲理的探寻。整篇《春江花月夜》不论在思想或是艺术上都超越过去文学表现,张若虚从生活常见的传统题材,注入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于一体,汇成情、景、理交融的诗篇,达到深邃、邈远的意境,牵动着古今中外不知凡几读者的心,成就其诗歌上不朽之地位。
历久弥新说名句
近代学人闻一多曾经赞誉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一诗为:“那是更迥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有的是强烈的宇宙意识,被宇宙意识升华过的纯洁的爱情,又由爱情辐射出来的同情心,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本篇名句“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以柔美诗歌探索人生哲理与宇宙奥妙,寓景于情,此乃继承汉魏以来玄言诗的传统。魏晋南北朝是中国诗歌史上重要的发展阶段,许多诗歌体例、派别、源头,如山水、田园诗,都扎根于此际,当时虽似涓涓流水,但到唐代则汇为浩浩大流。张若虚言:“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由景又回到主体自身之观照,从物来体悟人生短暂、聊赖世代交替传承,因此若以大时空背景而言,人也将与永恒的江月同存于宇宙。德国17世纪的浪漫派哲理诗人施勒格尔于《文学史讲演》一文中曾言:“从严格的哲学意义上说,永恒不是空无所有,不是时间的徒然否定,而是时间的全部的未分割的整体。在整体中,所有时间的因素并不是被撕得粉碎,而是被亲密地糅合起来,于是就有这么一种情况:过去的爱,在一个永在回溯所形成的永不消失的真实中重新开花,而现在的生命也就挟有未来希望和踵事增华的幼芽了。”这段对过去与生命的体悟、喟叹,与七、八世纪的唐代诗人张若虚,意外地跨时代、跨地域不谋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