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如画,山色渐晚,诗人登上了谢朓楼远眺晴空。溪水澄清,水中倒影着双桥,仿佛落下一道彩虹。往更远处看,原野静寂,橘林柚林掩映在令人感到寒意的缕缕炊烟中,秋色苍茫,梧桐衰老。而今除了我,还会有谁想着到谢朓北楼来,临着这萧飒的晚风怀念谢公呢?
诗里所写的楼,叫“谢公楼”,又叫“谢朓楼”,相传为南北朝名士、诗人谢朓所建。谢朓曾经做过两年的宣城太守,而他传世的诗作里,有四分之一都是在宣城所写,因此他又被称作“谢宣城”。
如李白般傲岸不羁,一生仰慕的人实在很少,“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的孟浩然是一位,谢朓是另一位,甚至有过之而不及。
李白曾为谢朓写下数首诗歌:
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我吟谢朓诗上语,朔风飒飒吹飞雨。——《酬殷明佐见赠五云裘歌》
三山怀谢朓,水澹望长安。——《三山望金陵寄殷淑》
乃至王世禛在《论诗绝句》中都感叹李白“一生低首谢宣城”。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这首诗当是写于李白在宣城谢朓楼上饯别叔叔李云的一首送别诗,在慷慨豪迈中寓有李白对自我怀才不遇的愤懑。
舍弃我而逝去的昨天,已经不可挽留;扰乱我心绪的今天,令人多有烦忧。面对这寥廓明净的秋空,遥望着万里长风吹送鸿雁的壮美景致,不由得激起了我酣饮高楼的豪情逸兴。
校书(官职)您的文章颇具建安风骨,而我的诗则如谢朓般秀朗清发。我们都是怀揣着豪情壮思的人呀,幻想着登上九天去摘取那一轮明月。
然而纵然诗人的精神可以自在遨游,身体却始终被束缚在这多所坎坷磨难的现实,理想与现实总是这般不可调和,于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也便成了一种必然。
酒只能消愁,不过是暂时的逃避与遗忘,清醒后,现实依旧,只会迎来更深的茫然与惆怅。
李白之伟大,还在于他总能找到一条释怀之路:人生在世哪里能够总是称心如意呢?不如明日散发弄扁舟,江海任飘摇。
如“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又如“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哪怕天涯路远,人世滔滔,短暂的愁闷后,他总有法子让自己继续高歌笑傲王侯起来。
宣城之于李白,有时也是一段真挚温暖的友情。
李白一生好入名山,好游,好饮。天宝十四年(755),一位名叫汪伦的粉丝,给李白写了一封信,邀请他去宣城泾县游玩儿。
在信中,汪伦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这样地热情洋溢,字字扣心,李白岂能不中招,于是欣然而往。
去了,方知自己是被套路了,原来“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十里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所幸风景是美的,情意是好的,李白不由得哈哈大笑起来。
游玩儿了数日,临行前,他为汪伦写下了一首诗: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
即使桃花潭水深若千尺,又哪里及得上汪伦送我归去的情谊呢?李白也是厚情谊的,他待朋友总是很真。
宣城是个好地方呀,襟山带水,临湖而居,这是风景的美;宣笔、宣纸、徽墨、歙砚,这是艺术的美;绵延的历史,文人墨客的汇聚,这是文化的美......这样的美本已足够了,可是因着李白,他爬过的山,他荡过的水,他吟哦过的一花一草,他挥毫写下的明月与长风,让宣城不再仅仅只是一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