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的演变
“三”字本用三横表示数量,战国文字中或在原形上追加“戈”或“弋”为繁形,其中加“弋”之形一直沿袭至汉代。甲骨文“三”字作“三”,三横等长,“气”字作“三”,中间一横较上下两横短,二字是有严格区分的。
“四”为“泗”的本字,原意表示“鼻涕”
四的演变
四,指事字。最早见于甲骨文,以积划成数的方式表示数字四。其造字原理与“ 一 ”、“ 二 ”、“ 三 ”相同,隶定为“亖”。这种写法亦见于西周以至于汉代的金文中,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与写作“四”者并存。金文“图2”承续甲骨文“图1”字形。另一系列的字形最早见于春秋时期,有繁、简两式写法,分别作“图6”和“图7”。将金文“图2”的横笔竖写,就成了“llll”;将“llll”与“二”合写,就成了“图7”。有的金文在“图7”的基础上再加“二”,强调“四”与“二”的倍数关系,写作“图9”。对于这种字形的分析,历来有不同的说法。《说文》认为是“象四分之形”,虽可验证构形为“图6”的一个,但却对其他更多的写法不能尽释。 近代马叙伦 《说文解字六书疏证》认为“四”即“泗”的本字,是以象形的手法表示“鼻涕”的意思。如此则“四”用作数词是假借。
“五”寓意天、地万物的交汇
五的演变
“五”也是特殊指事字,“五”的甲骨文字形用一个叉号寓意天、地万物的交汇,以表示大于“四”的正整数。有的甲骨文(图3)在字形“X”(万物交汇)基础上加“二”(天地之间),表示天地间交汇的万物。 《说文解字》:“五,五行也。从二,阴阳在天地间交午也。” 林义光 在《文源》里认为:“五,本义为交午,假借为数名。二象横平,“X”象相交,以二之平见“X”之交也。” 古之圣人知有水火木金土五者,而后造此字也。
“六”为假借字
六字的演变
“六”的最初写法很像“四”大篆的写法,只是上面加了个头而已。现代学者流沙河认为,甲骨文六,像房屋形,就是廬(简作庐)的本字,也是假借字。《说文解字》:“六,《易》之数也,阴变于六,正于八。从入,从八。”《周易》中称阴爻为六。六个六为“坤”卦,上六爻,是大不顺的卦象。因为不顺,所以人们喜欢说六六大顺,来表达心中的期望。
“七”原来是“切”的本字
七”是“切”的本字。造字本义:动词,用刀分割物体。七,甲骨文是指事字,用一横、一纵
表示切分物体。当“七”的“切分”本义消失后,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的“十”写成“七”形,并再加“刀”另造“切”代替,强调用刀分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