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说(同“悦”,高兴),曰:“ 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指别人有什麽心思,能揣测出。)’──夫子之谓也。(宾语前置,这话说的就是夫子您这样的人啊。夫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孟子。之,宾语前置的标志)夫我乃(这样)行之,反(回头)而(而:连词,表示目的关系)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内心有所触动的样子)焉。此心之所以(···的原因)合于王(王道)者,何也?”
曰:“有复(禀报)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古代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视力)足以察秋毫之末(鸟兽在秋天新长的细毛的尖端;后比喻极微小的东西或极细微的地方),而不见舆薪(满车子的柴,后比喻大而易见的事物)。’则王许(认可)之乎?”
曰:“否。”
“今恩(恩德)足以及(推及)禽兽,而功(功德)不至于百姓者,独(却)何与(为什么)?然则一羽之不举,为(是)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被)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做)也,非不能也。”(判断句)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表现),何以异(如何区分)?”
曰:“挟太山以超(越过)北海,语(告诉)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为长者按摩肢体。枝,通“ 肢 ”。还有弯腰行礼、折取树枝其他说法,但是都是指常人容易办到的事情),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敬爱)吾老(老人),以及人之老;幼(爱护)吾幼(小孩),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运转)于掌。
诗云:‘刑(通“型”,典范,榜样,这里做动词,做榜样)于寡妻(正妻),至于兄弟,以御(治理)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安抚)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远远超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duó测量),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duó思量,考虑)之!
翻译:《诗经》说:‘(做国君的)给自己的妻子作好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说的就是把这样的心推广到他人身上罢了。所以,推广恩德足够来安抚天下百姓,不推广恩德没有办法来保全自己的妻子儿女。古代圣人远超过别人的原因,没别的,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如今(您的)恩德足够推广到禽兽身上,而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恩惠,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用秤称,这样就知道轻重;用尺量,这样就知道长短,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大王,您请思量一下吧!
“抑(表反问,难道)王兴甲兵,危(使···处于危险境地)士臣,构怨(结怨)于诸侯,然后快(痛快)于(在)心与(通欤,语气词)?”
王曰:“否,吾何(怎么)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最想要的东西)也。”
解析对话第三阶段1、概述上述对话的主要内容:
齐宣王问这种怜悯之心合乎统一天下,是什么缘故呢?孟子没有正面回答,而是绕了一个弯子,说明齐宣王有怜悯之心,就有了仁德之心。有了仁德之心而不行仁政,是他不肯去做,而不是他不能做。接着用了一个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的比喻说明齐宣王不行仁政是他自己主观上不作为,而不是不能做。
当齐宣王又问“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区别)?”时,孟子又进一步用挟太山以超北海和为长者折枝两个生动贴切的比喻来说明“不为者”与“不能者”的区别,然后孟子指出齐宣王没有王天下的原因是没有推恩于天下,爱牛却没有更进一步仁爱百姓。
简言之:孟子分析齐宣王没有称王天下的原因。
2、这部分孟子说理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3.论证方法
比喻论证:“一羽之不举、舆薪之不见”比喻“百姓之不见保”。
对比论证:恩足以及禽兽——功不至于百姓。不能挟太山以超北海——不能为长者折枝。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引用论证:《诗经》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美味的食物)不足(足够)于口与?轻暖(轻软暖和的衣服)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绚丽的颜色。采:通彩)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pián bì,汉语词语,意思为能说会道,善于迎合的宠臣)不足使令(使唤命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因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开辟)土地,朝(使···朝见)秦楚,莅(统治)中国(中原地区)而抚四夷也。以(用)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爬上树去找鱼;比喻行事的方向、方法不对,必将劳而无功)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像(你说的)这么严重吗?”)
曰:“殆(恐怕)有甚焉(比这还严重)。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谁)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聚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通“盍”,何不)亦反(通“返”,返回)其本(指仁政王道)矣。今(如果)王发政施仁(发布政令施行仁政),使天下仕者(当官的)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通“涂”,道路),天下之欲疾(憎恨)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解析对话的第四个阶段1、概述这部分对话的主要内容
孟子指出当前齐宣王的大欲的错误和危害,再次指出反其本,实行仁政王道,获得万民拥戴的人才能统一天下。
2、这部分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比喻论证:缘木求鱼。类比论证:邹人与楚人战——齐国以一服八。假设论证:今王发政施仁……
王曰:“吾惛(不明事理,糊涂),不能进于是矣(达到这种地步)!愿夫子辅吾志(帮助我实现志向),明(明明白白地)以(来)教我。我虽不敏(谦辞,愚钝),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长久维持生活的财产)而有恒心(常存的善心)者,惟士(有道德操守的读书人)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放”和“侈”同义,都是纵逸放荡的意思。“辟”和“邪”同义,都是行为不轨的意思)无不为已(通“矣”,表示确定语气)。(不遵守礼义法度,无所不为)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张开罗网陷害百姓。罔,同“网”,用作动词)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做)也!
是故明君制(规定)民之产,必使仰(向上)足以事(侍奉)父母,俯足以畜(需要)妻子(妻子儿女),乐岁(丰收的年头)终身饱(挨饿受苦),凶年(饥荒的年头)免于死亡;然后驱(督促,驱使)而之善(向善),故民之从(跟随)之(国君)也轻(容易)。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足,及),奚暇(奚:何。暇:空闲时间)治(讲求)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何不)反(通“返,回到”)其本矣!
五亩之宅(五亩之宅:五亩大的住宅。传说古代一个男丁可以分到五亩土地建筑住宅。古时五亩合现在一亩二分多),树(种植)之以(把)桑,五十者可以衣帛(衣:穿。帛:丝织品)矣;
鸡豚狗彘(豚(tún):小猪。彘(zhì):大猪)之畜(畜养),无失(错过)其时(家禽家畜生长繁殖的季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传说古代实行井田制,每个男丁可以分到土地一百亩),勿夺(耽误)其时(种植、收获庄稼的时节),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重视)庠序(古代学校的名称。周代叫庠,殷代叫序)之教,申(告诫)之以(用)孝悌(尊敬父母、敬爱兄长)之义,颁白者(头发花白的老人。颁,同“斑”)不负戴(背着或顶着东西)于道路矣。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黑头发的民众。这里指少壮者,与上文老者对举)不饥不寒,然而不王(统一天下)者,未之有也。(宾语前置)”
解析对话第五阶段1、概述本部分对话的主要内容
阐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
经过上文对王霸利弊的说明,齐宣王表示愿意就教,孟子这才水到渠成地拿出了他的仁政主张:“制民之产”和“谨庠序之教”。使百姓有恒产,足以饱身养家,然后再对他们施以礼义道德的教育。这一王道仁政模式,以排比句对称说出,说王道制度,极言其利。只要做到这一点,老百姓归附,犹如万条江河归大海,形成“孰能御之”之势。全篇最后以一幅王道乐土的美好画卷作结。
2、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正反对比论证:明君制民之产与今也制民之产。
4.本段重点:孟子仁政思想的具体措施有哪些?
(1)国君应该规定每个国民的土地面积,使国民能养活自己和家人。
(2)国民有了养活全家的稳定财产后对他们进行礼义道德教育。
(3)生产经营方面:通过种桑养蚕、饲养家畜、农业耕作,让百姓过上富足的生活。
课文节选到这里。其实后文还有关于改革农业税,减轻农民负担的措施的论述。可以说,孟子虽然是儒家,但他心中是有完整的建设小农经济模式的设想。
三、提炼孟子的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单看这一篇,孟子向齐宣王系统阐述了“行王道”的步骤:
1.君王“爱物”,就具备“不忍之心”,就具备了行仁政的基本素质。
2.君王“亲亲”,就应该“推恩于民”。
3.“推恩”的首要措施是“制民之产”。
4.“制民之产”可以使百姓有“恒产”,有“恒产”的百姓就有“恒心”。
5.等百姓有了“恒心”,君王就能“驱而之善”。
6.做到了以上措施就是“保民”,“保民”就能“行王道”。
(以上只是《齐桓晋文之事》一章的内容,《孟子》一书的其他章节还有更多的理念和措施)
(拜我为师)→不忍之心→推恩于民→制民之产→恒产恒心→驱而之善→保民→王道
四、归纳孟子对话技巧本文以王的九次提问引出孟子的一系列仁政治国主张。看似是王的提问推动了对话,其实除了第一问,王其他的提问都是在孟子的诱导下问出的。孟子一共七次抛出设问,引导王的思维,使王认识到问题,认同孟子的思想。
1.善于通过表扬来获取对方信任
2.善于用过提问来引导对方思维
3.善于通过比喻来阐述抽象道理
五、课后思考1.齐宣王虽然被孟子说服了,但并没有实施孟子的主张, 也没有给孟子一官半职,只是把他当作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来尊重,而不是想实现他那一套政治理想。你觉得孟子的思想有哪些不足使得齐宣王不执行呢?
预设:忽视了恶劣的国际形势,各国混战,没有国家会给齐国闭门发展的机会;高估了小农经济的效果,对影响生产的各种风险缺乏预估,对人好逸恶劳、投机取巧的劣根性认识不足;最重要的是,误以为爱动物的人就会爱同类,对人的*(尤其是占有欲和暴力欲)认识不足。有些人喜欢动物,但对同类的人却很残忍,随意地就能做出暴力行为。
2.从梁惠王、到齐宣王,凡是和孟子对话的君王都会被孟子说服。如果你是君王,要如何应对才能不被孟子占据主动?只能在语言交际层面想办法,不能利用王的权力。
预设:不听孟子讲故事;尽量不要提问;避免回答问题。
六、作业背诵并准确翻译最后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