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之风声鹤唳。
成语"风声鹤唳"源自中国古代的一个著名故事,它形容人在极度恐慌或紧张的情况下,对周围环境的任何微小动静都感到害怕,以至于连风吹草动和鹤的叫声都以为是敌人的进攻。
这个成语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春秋时期的故事。故事背景:春秋时期晋国和楚国是两个强大的国家,经常发生战争。在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晋国的军队在楚国边境附近驻扎,准备对楚国发动攻击。
故事内容:晋国的军队在边境附近驻扎时,晋军统帅赵盾担心楚军会趁夜偷袭,因此他下令加强警戒。由于晋军士兵对楚军的恐惧,他们对周围的一切动静都非常敏感。在一天晚上晋军士兵听到了风声和鹤的叫声,他们误以为是楚军的进攻,于是惊慌失措四处逃散。
赵盾见状意识到这是士兵们过度紧张造成的恐慌,于是他命令士兵们冷静下来,并解释说那些只是自然的声音不是敌人的进攻。经过赵盾的安抚士兵们逐渐恢复了平静。
成语应用:成语"风声鹤唳"由此而来,用来形容人在极度恐慌或紧张的情况下,对周围环境的任何微小动静都感到害怕。这个成语在现代汉语中仍然广泛使用,尤其是在描述人们在紧张或恐慌状态下的心理反应时。
故事意义: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冷静和理智是非常重要的。过度的恐慌和紧张只会导致混乱和失误,而冷静的分析和应对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式。同时这个故事也反映了古代战争中士兵们的心理状态,以及统帅在稳定军心方面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