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气息经典句子,秋天的句子经典语录简短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5-02 17:18:03


教师亲情作文,你看哪篇最佳

征文

0

6

故事

陕西西安铁一中滨河学校 董问博

盛夏傍晚,小院中,枣树下,半旧的凉席上,手拿蒲扇的爷爷和胡蹬乱踢不安分的我们,构成了我童年最生动最温馨最难以忘怀的画面。爷爷轻摇蒲扇,凉风阵阵扑面而来,我们闭着眼睛,感受着被蒲扇送来的丝丝缕缕的凉意,同时送来的,还有爷爷颇有韵味的乡音。我们咧着嘴,笑嘻嘻地竖起耳朵,知道——爷爷开始讲故事啦!

每当夕阳落山,我们都缠磨着爷爷给我们讲故事。爷爷肚里的故事像天上的繁星那么多:

《三国演义》《岳飞全传》《西游记》……各种故事情节、复杂人物关系,他都能一一讲清。我们还打听爷爷以前的事,问他年轻时如何走上学医道路,如何背井离乡辗转来到西安,爷爷讲起来更一发不可收拾,只是在说的时候,神色多少有些黯然。我们瞪大眼睛听着,时不时插上一句半句嘴追问,又被急于知道下文的其他人斥责,一来二去,我们这些小听众先“炸起毛”,斗起嘴来,爷爷总是平息我们的争执,很耐心地解答完所有问题才算了事。

后来我读了中文系,免不了重新阅读这些古典名著,每次与爷爷讲过的故事相遇,故事的主人公和爷爷讲故事的神情渐渐重合,让人的心绪悠然神飞。如旧的故事里,有如旧的人,如旧的时光,如旧的心情。爷爷的故事支撑着我的整个童年,让我知道,除了整天撒丫子疯玩疯跑之外,还有一个更为广阔的书的天地待我去走进,去驰骋;爷爷的经历让我渐渐顿悟出,人生既充盈着春意,又抵挡着酷暑,既有丰收满仓,又有冰雪压境,每前行一步,是多么的不易。我阅读着书中那些潜入心底的文字,似在品味逝去光阴中沉淀于心的永恒;我品咂着爷爷年轻时的种种经历,似在回望老旧岁月里沧桑漫漶的人事。

大学毕业,回到故乡,又长久地陪在爷爷身边。这时的他讲起故事来似乎少了很多底气,也许是因为年纪更大的缘故,口齿、思路也并不怎么清晰。这时的爷爷,更多地是静静地聆听,听我讲述外面的世界:新鲜见闻、城市变化、时尚科技……神情如我们当年那般专注。听到精彩处,他会流露出惊异的神色,张开嘴总想说点什么,但是口型至多定格在那里,迟疑着,思忖着,声音却没有发出。

爷爷常常感慨他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但在我看来,他根本不用紧跟时代。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幅遥远的画面定格在那里,任岁月风沙的洗礼也无法将它们侵蚀。每每月阙,间或星晚,

我们会在匆忙不迭的时光里,心路陡转,漫步于过往,伫立于画面前,一任那种慨然,那抹眷恋,那份温暖,一直涤荡在我们心间。

那些过往的时光,一如爷爷的故事,总在无声的时空长河里延展……

品读:

又是一位有故事的亲人。

作者写从前爷爷讲故事,这故事成了滋养“我”的精神底料,那时的爷爷博闻广记能说会道;后来爷爷只听“我”讲,自己却不大开口了。时间的力量,任谁再强大也得败下阵来。字里行间,有对时光逝去的淡淡伤感。

全文994字。

0

7

我的母亲菊卿

浙江宁波海曙石碶田莘耕中学 鲍静静

母亲菊卿属兔,生于1951年八月廿六。20岁从镇上高桥嫁到山村白岳,是同村我外婆姐姐夏莲做的媒。那时太太健在,母亲有一个婆婆、一个太婆婆。奶奶大户人家出身,干练泼辣,说话像剪刀,不是一般的尖利。从小到大,母亲却不曾跟我说过一句奶奶的不是。我爷爷生前的时候,多次说起母亲会绣花,他由此断定母亲还是一个聪明的女子。

母亲靠床的抽屉里有许多绣样,金鱼戏水,鸳鸯、白鹤、青松都有,纸翻过多次,折痕老旧,一碰会破的样子。家里枕头有一对是白鹤青松花样,白棉布底子、平实针脚,色彩明快。那鹤半张着翅膀,单腿直立。我常常要盯着看挺长时间,仿佛要等着白鹤走出来,或者飞起来。后来通过木梯子,我找到过阁楼上各种大小的竹制绣棚,无数拆封没拆封的丝线,另外还有一盒绣花针。最大那根是在毛衣上绣花的,有一根空心,针眼在底部,刺绣针。我小阿姨曾经有一个绣着红色的“为人民服务”字样的军用书包,红字毛绒绒的,我老是想用手去摸它。

小时候过年的时候,母亲让走家的裁缝给我做过一件西瓜红的娃娃式样的两用衫,这件衣服在胸口之下是打褶的,在分界的地方,母亲给我绣了一排花,每一朵花里钉着一颗百面光,在阳光下闪得晃人的眼。

我们村在山脚下,离镇上童家横3公里,步行30分钟;离外婆家高桥镇5公里,步行,要1小时。去外婆家,母亲和舅舅阿姨们聊天,遇到分歧处,母亲已感觉镇上与山里人的看法有很大的差距。

我们村,的确偏僻。那时,买菜需要等镇上市日开放。有人家每个赶集的日子都去买菜,村里的人就会觉得这户人家很败家。如果很少买菜,或者干脆不买,那么村里的人就会说这样的人家很勤俭,很会当家。而我们家出现了两个极端。那就是我爷爷很会享受生活,我母亲是几乎不花钱的人。我后来才知道我母亲从牙缝里省下每一分每一厘的钱,就是为了实现一个远大的梦想,那就是把我们家搬到我外婆家高桥镇上去。

这个伟大的工程,在外公和舅舅的帮助下实现了。我高一的时候,我们家在镇上买了两层楼的落地集资房,房款2万。我回想起来,仍然觉得母亲不容易。

母亲五金厂做工,任检验员。父亲的工资与业余都补贴在家里日渐衰败的杂货铺上。我3岁时,母亲生下弟弟。父亲是国家供应户口,其余人都不是。一家人没有土地,向村里买粮食。我家买谷子的钱常欠着。

1987年到1990年,我读高中,数学与物理挺好,化学不行,应该锁定理工农医,可我一定要读中文,两次高考落榜,第三年上了自费专科,需要5200元学费。到镇上买房,掏空母亲一生积蓄。同村姑娘在工厂做工,存下万元,准备谈婚论嫁了。村里人觉得我父亲脑子有毛病,女儿赔钱货,居然倾家荡产读大学。

父亲犹豫不决,母亲坚决支持我。外公气炸了,拿着一根晾衣服的竹竿,在村口等我,斥骂:“想把你娘逼死吗!”小舅舅联系到一批钣金零工,做小学教师的父亲半夜就去干活,给我挣学费。

大学毕业后,我处了男朋友,优柔寡断。按习俗谈婚论嫁请算命先生合八字,母亲说:“不用算,算出来不好,不开心的。喜欢就结婚。”

母亲自己算过命,算命先生说:“蜘蛛命,网结好就走。没有享福的份。”

母亲虚岁59岁,患上恶性肿瘤。这病平时有症状,她没有放心上。她总在忙,春节联欢晚会我们看节目,她在拖地。侄儿出生后,母亲白天养大胖孙子兼顾家务,晚上陪睡起几次床。

患病后她从不表露痛苦,还心平气和地说:“60岁生病最好了,等到八九十岁,老伴可能也去了,子女年纪也大了,那才叫罪过。”她说她如果失去意识,进了重症监护病房,直接给她拔去管子,她不想这样活着。

母亲生病后,她搭了把椅子,在厨房口授父亲做一道又一道的菜。她说她过世后没人烧菜给他吃,子女忙,有家庭。临去那几天,她还一直用筷子绑着抹布,在力所能及的地方除尘。她已经睁不开眼睛了,还坐在沙发上,看我给她买的游台湾的碟片,表示她已经享受了我的孝心。

母亲2011年农历腊月十四过世,享年61虚岁。

我母亲姓陈,她叫陈菊卿。

品读:

有卿如菊,菊开是卿。

作者笔下的母亲,坚忍、聪慧、勤劳,独立有主见,能掌持家中大事,在“我”上大学、结婚等事情上明察善断,意志坚决。她的隐忍和牺牲精神象征着典型的中国式母亲,正如名字中的菊一样,凌寒独自开,自有一种卓绝的品行和气性。

全文1578字。

0

8

我的太姥爷

辽宁大连南金实验学校 张桂银

人自有生便有死。经年之后,我们对于许多亲人的离开都学会了淡然以视,可是有的人,他们即使走出我们的时空好远,却还是牢牢占据着我们的心灵。所有的思念都必须小心翼翼,浅尝辄止,因为一旦深入下去,脆弱的心包里便会霎时间喷涌出滚烫的热泪。他们的离去,造成了我们情感世界里一个巨大的缺口,那是任何人、任何爱都填不进的。我的太姥爷,就是这样。

我是我的太姥爷一手养大的。我生下来第二天就被交给了他。我的妈妈虚弱以极,也不下奶,实在无法哺育襁褓中的我。我的太姥爷一定是万分惶恐与爱惜地接过我,在那个瞬间,他肯定也预备好了要再一次地拿出他全部的爱去抚育这个三斤二两的、幼小而孱弱的生命。在此之前,他已经完满哺育了家中的两辈儿女。

很快,他就盘起双腿为我搭好了一个简陋的摇篮,然后就有节奏地颠着它哄我入睡。“喔喔喔,喔喔喔”,他不知疲倦地颠着,像一只慈祥的老母鸡。

我没有奶水吃,太姥爷就为我熬米汤,他细心地撇去所有的浮米,一勺一勺地,把极珍贵的米汤收在一个小搪瓷碗里,再一口口地吹气儿、晾凉,很耐烦地喂进我嘴里。全家人都担心我喝不上母乳会发育得又瘦又小,可事实很快就向他们证明:我和周围的那些吃奶的小朋友并无二致,我和他们一样的白胖结实。这是太姥爷的功劳。

我和太姥爷、太姥姥睡在一床。夏日的溽热使我翻来覆去,这时候太姥爷便坐起来,笑眯眯地看着我,给我扇扇子。那是一把很大的蒲扇,他轻轻摇着,扇过来陈旧的竹蔑的清香,我很快就滑入了梦境。冬天,北风呼啸,拴窗的铁钩子嗒嗒嗒地响,我像一只小冻猫,蜷缩在太姥爷身边。这时,他便掀开被子,把我拉到他的被窝里,或者用他的胳肢窝夹住我冷冰冰的小手,或者用双手紧紧捂住我一对冰块似的小脚。我的脚有时抵在他的肚子上、他的胸口上,贪婪地攫取着一个老人的温度。依偎着这个天然的人体火炉,慢慢地,我的血液循环起来,我也就睡着了。

这世上有许多人爱过我,但不知怎地,我总觉得他们的爱再深,都有个底,然而我的太姥爷对我的爱,却是深不见底的。那是真正痴心实意的、予取予求的爱。他毫不吝啬地给我他的怀抱、他的体温,他的一切。

可能就是这样亲密无间、切入肌肤的养育,让我的记忆深处满满地打着太姥爷的烙印。我爱嗅吸他粗布枕巾上混合着头油和皮屑的气味,直到今天,当我感到痛苦时,我还是会把头埋进我自己那有类似气味的枕头上,我也不喜欢太过新鲜光洁的背面,一切过分干净的、和太姥爷的身体气味相去甚远的物事,我都本能地拒绝着。它们都会让我丧失安全感。

我念小学的时候,太姥爷送我上下学。一老一小,在蒙蒙亮的天色里,一路穿过灰扑扑的腌臢的桥洞,穿过叮叮当当的自行车的车流,穿进一条红砖白瓦的狭长的小巷,一直到金三小学的门口。我的一只小手,安静乖巧地卧在太姥爷粗大而宽厚的手掌里,由他牵着。在我转身即将没入由无数个小朋友组成的人潮的时候,他朝我挥挥手,“要听老师的话啊——”,这曲慈爱的长调我至今难忘。现在我做了老师,每当看到低年级的小豆丁们背着书包鱼贯而入的时候,我都会停下来,情不自禁地去看他们身后的一排排家长的眼神。那饱含着爱与期待的热乎乎的眼神。我曾透过这些眼神一遍遍地去摸索和*太姥爷当年看向我的目光。我太姥爷的眼睛总在那些时刻得以复活,重新地降临人间,降临在我眼前。

我上初中以后,课业繁重,就不能在太姥爷身边长住了,每到周日下午,就要雷打不动地回去。那是一个特别心碎的时刻。

苍老得如同一截枯树般的太姥爷,总是把我送出门去,接着又艰难地挪动他的双腿,把自己挪到窗边,用手掌揩净上面的霜痕和雾气,吃力地睁大双眼,朝我渐渐消失的那条甬道一路望去。他不停地挥着手,挥着手,而我也总是走得很慢很慢,希望他的目光迟一点再完全落空。我甚至会走出好远好远再于中途折返,给他漆黑的心底再擦出一星欢喜,而每次,我都照例能看到他那双昏花的痴痴的老眼,仍然目不转睛地望着原处,他那僵直的老态龙钟的身体,也根本一动也没有动过。一条不足三分钟的短短的人行步道,每一步都像踩着生离死别。我在那个时候信誓旦旦:当我有了足够的自由,我一定用尽所有的时光去陪伴他。

可是年轻人的话怎能当真呢?几年后,我踌躇满志地在保送研究生的志愿一栏中,毫不犹豫地赫然写下“南京师范大学”的名字。太姥爷那苍老的面庞也许千真万确地闪过我的脑海,但也只是闪过而已。

他长长的牵挂的目光再也留不住一个成年的孩子奔向远方的脚步,他苍老的掏空了所有爱意的怀抱,终究敌不过一个年轻人天高海阔的理想。

临行时,我反复做太姥爷的工作,可是他的伤心溢于言表。他仅有的智识不足以让他明白,为什么总有那么多的书要念,而且越念越远?那几天,他的目光寸步不离地绕着我,好像生怕他稍稍闭一会儿眼,我就头也不回地飞走了。我在屏幕上播放天气预报的时候,一手指着渤海湾的小三角,一手指着南京给他看,我说:“太姥爷,你看,不远。”可是太姥爷呜咽起来,他说:“远啊……都跑下面去了……”

后来,听姥姥说,我去南京以后,太姥爷除了吃饭,几乎从不出屋,他就静静地抄着手躺着,一双眼睛,永远看不出是闭着还是睁着。也许是明明白白地知道他的牵挂、他的思念、他全部的心耳意神,根本无从翻山越岭跨江渡海,所以,他不再徒劳地做任何事。他只是在秋风凉了的时候,问一问姥姥:“你告诉大孩子添点衣服了没?上秋了——”姥姥说早就叮嘱过了,他迟钝地点点头,又倒头躺着了,再不发一言。

在我南下求学的第二年,太姥爷永远地离开了我。他执意不让我回去,说路太远,不安全。我连他的最后一面也没见到。

暑假回去的时候,我来到太姥爷的房间,所有和他有关的被褥衣物早就烧掉了。一同消失的,还有他的气息——那种渐渐走向衰败的却依旧让我温暖和依恋的气息。我在被阳光晒得又香又软的崭新的被面上痛哭到发疯。

我不敢这样去想,可事实就是如此。我这个被他一小带大、爱大的孩子,亲手熄灭了他对生活的盼望,将他更快地推向了那个无法回头的深渊。

此后每每过年,看到时鲜的水果,我都会怅怅地想:我的太姥爷吃不到了。新涨了工资,发了钱,我也会怅怅地想:我的太姥爷看不到了。不然,他还会有多高兴啊!一定笑得合不拢嘴了。这其中的种种遗憾痛苦,岂是一句“子欲养而亲不待”说得清的?

现在我每每离开家,不管是娘家还是自己家,总会习惯性地下意识地回头,我总觉得应该有一双眼睛望向我,可是没有。渐渐地,我就不再回头了。其实,我早就明明白白地知道,这世上,除了我的太姥爷,还有谁会一路为我打着永恒的爱的追光?

品读:

奇怪,读前面写父母的文字都不曾如这篇写太姥爷的,让人的伤感和痛心来得如此突然,与作者共情。细节的力量真的是无法代替的,文中太姥爷以体温暖“我”,“我”嗅他的粗布枕巾上的气味,他贴在窗边凝望“我”离去的昏花老眼……细节,不就是这样一些让人想想就温暖转念又心痛的气息、温度和慢镜头吗?

至少我们曾经拥有过。至少我们可以予取予求地传承、继续,活成他的样子,为别人打着追光,何尝不是一种明亮的纪念?

全文2605字。

0

9

无花果

山东滨州市博兴县曹王中学 盖建红

我家老屋的西窗下,有一棵无花果树。这是我家唯一的一棵果树,因为大姐喜欢吃无花果。(开篇点题,交代无花果与大姐的关系)

每到无花果成熟的时节,大姐做完自己的家务,来到娘家,帮娘洗洗刷刷之后,便站在屋门口,瞅树上的无花果,瞅见哪颗无花果熟透了,便去摘那颗吃,吃得满手满嘴都是红红黄黄的汁液,边吃边笑,笑得像个孩子。每到这时,娘总是笑,笑得脸上的皱纹也平整了许多,边笑边骂:“这闺女,真馋!” (大姐看无花果、馋无花果的样子,和娘的笑骂,构建了一个温馨的场景,画面真切动人)

骂归骂,大姐不来的时候,娘有空也瞅无花果,瞅见哪颗熟了,便摘下那颗,放在碗里。娘照例是不吃的。她说她不爱吃无花果。或许是娘疼大闺女,别的姐妹想吃,娘便说:“少吃个,给你大姐留着,你姐爱吃。”(这一段继续渲染娘对大姐的疼爱,用了动作、语言描写)

2000年,娘家盖了新屋。原来的旧院子全平了,院里的树都没了。但娘把那棵无花果树移了过来,还是栽在西窗下,因为大姐喜欢吃无花果。(盖新房、移果树,这里文势一转)

或许是移栽的原因,这一年,无花果树长得稀稀疏疏的,该结果的季节没有结果。大姐来到娘家,帮娘洗洗刷刷之后,还是站在门口瞅,但一个果子也没有。大姐便像少了点什么。娘不说什么,只是更勤地给树浇水、施肥。(无花果不结果,承上,继续转)

这一年,大姐得了乳腺癌,住了院,做了手术,又出了院。娘的眼泪流了又流,头发白了许多,像染上了一层霜。大姐倒像没事似的,该说则说,该笑则笑,该干活就干活,来娘家的次数反而更多了。(大姐患病、手术,这里是一大转,文势于此为最陡,最令人揪心)

第二年,无花果长势很好,大姐和娘欢喜得像拣了大元宝。无花果熟了,大姐又像以前那样,帮娘干完家务后,站在门口瞅无花果,瞅见哪颗无花果熟透了,便去摘那颗吃,吃得满手满嘴都是红红黄黄的汁液,边吃边笑,笑得像个孩子。娘见了,还是笑,边笑边说:“这闺女,真馋!” 说归说,娘只要有空,便站在门口瞅无花果,哪颗熟了摘哪颗,放在碗里,娘照例是不吃的,这一点,我们都知道。别人想吃,娘便说,“你们别吃了,留给你姐,你姐爱吃。”可能怕别人不好意思,便再补一句“无花果治你姐的病”。(几乎是再现那个温馨的画面,却多了伤感)

第三年,无花果结得更多。大姐说,她吃了一百多颗。我们没吃,我们便也不数,不知道无花果结了120颗,还是130颗。(在简淡的叙事中流露出姐妹之间的亲情)

再一年的春节,大姐的病犯了。年初九住了院,娘的心像被吊了起来,眼泪怎么擦也擦不干。元宵节刚过,大姐便随风飘去了。娘没有哭天抢地,她镇镇静静地送走了大姐,然后大病一场,头发全白了,然后又打起精神替大姐照顾就要高考的孩子。夏天到了,无花果树上结了大大小小的果子,怕有150颗。眼看就要熟了,娘却叫人把树砍了。娘说:树太大,挡住了窗户,屋里不亮堂。(娘决绝到几乎不合情理的砍树,正是内心对大姐的深哀无处盛放的外现。果依旧,人不在,物是人非的触景伤怀,令人情何以堪)

我再回家时,便再也看不见那棵无花果树了。(从有到无,因果分明。作者以看不到果树收束,言已尽而意无穷,令人久久回味)

品读:

本文以时间为序,看似写无花果树的存亡,实则是写一个普通母亲对女儿的爱。

情感真实,或许是读者泪目的主要原因。娘在大姐去世后砍掉无花果,是真实的经历。“我”体会母亲的心境,她怕睹物思人,牵出无尽的悲伤。这份因爱而生出的决绝让人窥到一位母亲不堪承受的悲恸。

无花果是行文线索,也是情感的依托。大姐回娘家吃无花果,娘给大姐留无花果,娘砍无花果树,这一切都是因为女儿牵挂母亲,母亲心疼女儿。整篇文章多次写无花果,其实是在写母女间深深的爱。

文章的情节或语句重复,是情感抒发的需要。唯有重复,方能宣泄那一刻的悲情。

正如《背影》中父亲的背影、《秋天的怀念》中北海的菊花一样,本文的无花果也起着情感抒发依凭与寄托的作用,文中某些情节与语句的重复,也是怀人类散文抒情的一种方式。

全文997字。

1

0

母爱是岁月里永远唱不完的歌

黑龙江鸡西实验中学 王廷义

《人世间》正在热播,电视剧让我们回到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岁月。其中最抓我心的是第一集,不是那一集演的有多好,而是那个情节——母亲送大儿子去建设兵团,在车站分别的那一幕总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看着电视里母亲控制着自己的情绪,想哭出来又怕孩子担心、难过的表情,一下子就让我想起了我上大学的那一幕……

自打我拿回录取通知书,妈的脸上就总是挂着泪痕。我知道她的心一直被担心、恐慌、牵挂揪扯着。你也许会说都是19岁的大小伙子了,当妈的怎么还会这样放心不下?一个矿山的孩子,就连当时的市政府都没有去过,从来没有离开过家和妈,怎能不让她挂牵?

晨光熹微,妈早已经把早饭做好。看着妈憔悴的脸、深陷的眼窝,我就知道这一夜对于她来说是多么难熬。妈不看我,只是嘱咐我这样嘱咐我那样,当哥哥姐姐拿好我的行李,好朋友还有邻居一大帮人簇拥着我,准备出家门时,我也不敢看妈的脸,只是说一声“妈妈我走了”就快步走出了我家的小草房,尽管我已经听到妈的哭声,可是我不敢回头,跌跌撞撞地走向了公交车站点。

一路上我的眼泪没有断过,尽管姐姐一直在安慰我,可是我一想到妈带着泪痕的脸,我的泪就像断了线的珠子。坐上火车后,窗外铺展开从没有看过的风景,但我无心欣赏,我的思绪又回到了少年时代……

一年夏天,天气炎热得让人喘不过气来。我穿着哥哥穿小的解放牌胶鞋上学。大家能想象到我的脚所处的境遇。被汗水泡过的脚总是白白的,厚厚的一层层的脱落。妈看在眼里,疼在心上,答应我暑假一定给我买一双凉鞋。等到了我放暑假,妈执意要去砖厂工作。全家人都不同意,妈便答应我们只干一个月。

只知道妈的脸被晒得脱了皮,只知道妈的手被磨起了泡,只知道妈夜里鼾声如雷。当我有一天和小朋友一起去砖厂看妈妈时,只看到妈瘦小的身子背着重重的砖块,汗水顺着妈的脸颊流淌,我再也控制不住我的情感,一下子就扑到妈的怀里大声地说:“妈妈,我不要穿凉鞋,我不要穿凉鞋。”在我的哭声中,妈决定不干了。老板看到妈瘦弱的身体,同意给她支付半个月的工资,妈便拿着20元钱给我买了一双凉鞋和一件每年六一儿童节都需要穿的白衬衫。每次穿凉鞋和白衬衫的时候,我都能感受到妈的汗水在流淌。

家里兄弟姐妹多,过年想穿一件新衣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记得我已经上了中学,新年快到了,妈决定把姐姐给她买的蓝色的棉布给我做一件衣服。在我的记忆里,妈从没穿过新衣服。为了节省做衣服的手工钱,妈就用手一针一线地缝,40瓦的电灯泡下她为我缝制了新年的衣服。这件衣服也成了我对母亲的记忆。

家里的条件不好,所有好吃的都要给靠上班养活一家老小的父亲。我快高考的时候,母亲愁眉不展,直到后来她养了一只母鸡,每天盼着鸡下蛋好给我增加营养。那是她能想出来的唯一办法。

想一想我让母亲骄傲的事,那就是我考上了师范大学,这让她格外高兴,逢人便讲她儿子如何有出息。我大学期间,母亲最盼望的就是我的家信。据姐姐说,我的每一封家信母亲都要听几遍,每听一遍她都要流泪,我想那眼泪有喜悦,有牵挂,更有思念吧。

在母亲的眼里,儿女永远都是没长大的孩子。娶妻生子的我仍然是妈的牵挂。她总是嘱咐我别太累了,孩子小,要在孩子入睡的时候抓紧时间休息,家里的活是永远干不完的。我每次去看她,她总是说不用担心她,把媳妇孩子照顾好就行。

母亲啊,从小到大,你给了我多少爱我无法衡量,我只知道,你的爱贯穿在我成长的每一时刻,你的爱流淌在我成长的每一个瞬间,尽管时光带走了你的音容笑貌,但是你的爱就是岁月里的一首歌,永恒在岁月的长河里,经久不衰!

品读:

以大家熟悉的剧中场景切入,从荧屏上的母亲送子自然地切换为现实生活中的母亲送子,由离家远行引起少时母亲辛劳打工为“我”买鞋、缝衣、增加营养的回忆,前后事件之间衔接自如,意脉贯通,情融其间,将深挚的母爱和“我”对母亲的感念抒发得淋漓尽致。

全文1429字。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