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楼赋原文注释,登长城赋原文及翻译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5-02 20:10:09

【作品赏析】

这篇赋以铺叙手法,由登楼极目四望而生忧时伤事之慨,并把眷恋故乡、怀才不遇之情巧妙地结合起来,而各层自有重点,深挚的感情,徐徐道来,感人至深,真不愧名家手笔。全篇抒情意味很浓,“忧”字贯穿全篇,风格沉郁悲凉,语言流畅自然,是建安时代抒情小赋的代表性作品。

此赋有如下特点:

一、层次清晰。全文分为三段,第一段写登楼所见,第二段叙怀乡之情,第三段抒身世之惧,遵循主人公情绪的自然发展而来,层次极为清晰。

二、结构严谨。第一段写景中透露出“忧思”,“望”“忧”两字,奠定了全文的抒情基调。第二段集中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沉重忧思。开头四句承上文“非吾土”抒发怀乡之情,“凭轩槛以遥望兮”中的“望”字,化景物为情思。第三段对思乡之情进一步开掘,揭示出“忧思”深层的政治内涵。情景交融。首段写异乡风光:地势开阔,山川秀美,物产富饶,以眼前乐景反衬心中哀情。末段写傍晚景色:日惨风萧,兽狂鸟倦,原野寂寥,烘托出作者内心的凄怆。前后景物描写,即景生情,寓情于景,一乐一悲,相互照应,真切的反映出作者愁绪步步加深、忧伤至极的过程。

三、语言清丽。文章用典贴切,注意与主观感情的抒发相契合。例如“瓠瓜徒悬”“井渫莫食”等典故,都传达出作者的怀乡之情和怀才不遇的怨愤。文章大量运用富有音乐性的修饰词语。例如“眷眷”“惨惨”“凄怆”“憯恻”“盘桓”等,音节流畅,琅琅上口。

四、主题深刻。这篇文章超越了一般的怀乡之作,揭示了深厚的政治内涵。“遭迁逝”句,概括了当时动荡的时代特征和作者悲惨不幸的遭遇;“惟日月”两句,表达了作者时不我待、急欲乘时而起的紧迫感;“冀王道”两句,表达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急于建功立业的使命感。总之,作者通过登楼四望,抒发了浓重的故土之思,倾吐了宏图难展的悲慨,表达了建功立业的迫切愿望。

综上所述,这篇赋体貌高度精练,情思深厚丰腴,使读者自然而然地感觉其意味深永,形象感人,因此成为建安时期抒情小赋的杰作。

登楼赋原文注释,登长城赋原文及翻译(5)

‖评价‖

朱熹·《楚辞后语》:犹过曹植、潘岳、陆机愁咏、闲居、怀旧众作,盖魏之赋极此矣。

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发声微吟,山川奔进,风声、云气与歌声并至。

浦铣·《复小斋赋话》:《登楼赋》情真语至,使人读之,堪为泪下。

登楼赋原文注释,登长城赋原文及翻译(6)

【作者简介】

王粲(177年-217年2月17日),字仲宣。山阳郡高平县(今山东省微山县两城镇)人,东汉末年文学家、官员,“建安七子”之一。太尉王龚曾孙、司空王畅之孙。 王粲自少即有才名,为学者蔡邕所赏识。司徒想征辟他为黄门侍郎,王粲因为长安局势混乱,没有赴任,选择南下依附荆州牧刘表,但未受到刘表重用。建安十三年(208年),丞相曹操南征荆州,刘表病死,王粲力劝刘表之子刘琮举州投降,因此深得曹氏父子信赖,接连任丞相掾、军谋祭酒,赐爵关内侯。建安十八年(213年),魏王国建立,王粲任侍中。建安二十二年(216年),随曹操南征孙权,于北还途中病逝,终年四十一岁。

王粲在汉末以博学多闻著称,其诗、赋辞气慷慨,亦讲求骈俪华彩。为“七子之冠冕”,又与曹植并称“曹王”。他出身高门士族,但身遭离乱,对人民的痛苦生活有一定感受。其诗赋感时伤乱,深沉真挚,但情调苍凉,悲而不壮。方东树评道:“苍凉悲慨,才力豪健,陈思(曹植)而下,一人而已。” 《三国志》记王粲著诗、赋、论、议近60篇 ,《隋书·经籍志》著录有文集十一卷,后散佚。明人张溥辑有《王侍中集》。今人辑有《王粲集》,并附其《英雄记》。

登楼赋原文注释,登长城赋原文及翻译(7)

‖免责声明‖ 本文图文均来自网络,由小编收集整理而成,欢迎收藏转发。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上一页12末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