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内部演讲,5分钟的视频流传到了网上。因《中国诗词大会》走红的康震,瞬间就变成了“康锡进”、“帝制复辟者”兼“不要脸的文盲”。
此前,孙绍振教授批评康震曲解李白《清平调词三首》,没能引起太大反响。而这一次,知名教授丁启阵痛批康震曲解杜甫的《石壕吏》,“比郭沫若更进了一步”,“不知道在侮辱谁的智商”,影响显然大得多了。
这大概是因为,上一次康震解读李白的诗,算是在“吹捧”李白,而这一次解读杜甫的《石壕吏》,却有“曲解”杜甫的情况存在。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康震在一个讲座视频里面说:(《石壕吏》里面的老人)三个儿子战死了两个,老太太仍然愿意做出牺牲。意思就是说,杜甫写这首诗是在歌颂老妇人的爱国精神,而不是在同情她的家人被“抓壮丁”。
丁启阵认为:过去郭沫若批杜甫时,只是怀疑他对老妇人一家的“同情太少”,有为“石壕吏”掩饰的可能。但是,康震似乎觉得杜甫写这首诗时,没有对老妇人产生同情。
于是,在一夜之间,各大社交媒体的“大字报”铺天盖地。大量的文章都在狂批康震对杜甫名作的“暴论”、“逆向解读”、“哗众取宠”,以及对体制的“抹黑”。
看到这儿,我不禁想重申我的观点:论掐架,自古以来都是杜甫的粉丝最强。
一、康震的“《石壕吏》新解”这件事的起因,是前不久有人把康震在“名师成长大讲堂”的一段演讲视频传到了某个社交媒体里。然后被网友发现了,引发了一场风波。
这一次的“名师成长大讲堂”,看上去是一个面向“中学校长”的培训课程,所以理论上应该是不对外公开的。
康震在这堂课上说:《石壕吏》这首诗表达了一个非常鲜明的价值观,就是当国家和民族遭遇重大灾难的时候,我们的老百姓还是会毅然挺身而出的。
他的这种解读,让许多人感到非常吃惊。因为我们一直把杜甫这首诗,理解成对封建时代酷吏的批判,以及对百姓深切的同情。
不过,这一首诗的解读一直存在争议。因为杜甫写《石壕吏》的时候,是唐朝一位低级的官员。从他的另外几首诗来看,他对唐军征兵的行动其实是支持的。
于是,这里就出现了一个矛盾: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到底是站石壕吏的立场,还是“老妇人”的立场呢?
丁启阵教授提到:他在少年时代看过郭沫若的《李白与杜甫》。在这一篇文章中,郭沫若批评杜甫是站在“士大夫的立场”去同情普通的人民。
理由大概是,杜甫写过“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里的“寒士”,“肯定不包括农民”。
所以石壕吏“抓壮丁”的时候,杜甫并不是站在“老妇人”的立场上。并且他身为唐朝官员,还有为石壕吏“掩饰”恶行的动机和可能。
老妇人家的儿媳妇为什么没有动作?这显然是不科学的。石壕吏一定是针对儿媳妇采取了强制措施,所以杜甫故意不写。
不过,郭沫若只是在质疑杜甫的同情有多少,他并没有完全否定这首诗是在表达同情。而康震的提法,完全是否定了杜甫是在同情老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