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重晚晴”现在的意思是说,人们都比较尊重年纪比较大、德高望重的人,或者说,类似于夕阳红,人们比较重视老年人的情感问题。
原本并没有这个说法,当李商隐写这首《晚晴》的时候呢,他才三十四岁,而当时心情还不错。
李商隐当时去郑亚幕府做幕僚,远离中央的牛李党争,可能这让他松了一口气,算是他摸爬滚打一生中比较平稳的时期。这就像杜甫颠沛流离半辈子,仅仅在成都草堂过了几年安稳日子。所以杜甫那个时期的作品,不但有《戏为六绝句》这种诗词理论的诞生,同时也有比较轻快的作品,如“黄四娘家花满蹊”之类的,这种心态就很轻松。
李商隐在桂林时的心态就和杜甫在成都时期差不多,我们大概就知道他当时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生状况,也就是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晚晴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这是一首平起入韵的五言律诗,押平水韵“八庚”部。晚唐格律诗的规则都已经很完善了,作为晚唐代表性的诗人,李商隐的作品少有出律,是非常完美的。因而读起来也是高低有致,音律清朗。
李商隐诗的特征,就是用典精深、构思新奇。他的作品开创了古诗中的朦胧派,所以他被北宋的西昆体尊为创始人。李商隐兼容并蓄了从南北朝到中唐诗人的所有艺术特色,在表现手法中是最复杂的。他属于这种集大成的诗人,爱情诗写的特别缠绵悱恻、优美动人,而且机关重重,让人有些猜不透,摸不清的感觉。代表作《锦瑟》,一直到如今还有很多人在争论,他到底写的是爱情还是友情还是际遇,都有各种猜测。
其实我们要把握李商隐的诗,需要有一个概念。
读李商隐的诗,我们不需要去了解前因后果,因为他着重的是表现、构造一个情境,然后去书写这个情境,至于这种情境是从何而起,他并不想告诉我们。大量阅读他的诗,就会发现李商隐和前期唐诗风格不同在于“情”的构建。
唐诗大多是寓情于景,那么就肯定是要通过写景色,或者写事情来表达诗人的感情。李商隐的不同在于他是塑造一种感情,就是集中力量写感情的形状,而不是通过景色来反映感情,如“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你以为这是写景吗?这是描写感情的样子。这就有点像北宋开始的造景说事,不过他还是根据自己的真实感情基础来塑造这种情境,以打动读者,并非像宋诗一样无中生有的捏造出各种景色,来达成自己的说教目的。
这是李商隐诗的重要特色,也是诗歌在发展过程中的艺术手法不断涌现。
但是当李商隐不写自己不想说的爱情经历,或者在官场上不得志的时候,他的诗其实还是唐诗的那种比较清晰明白的风格,这首《晚晴》就是这样。
所以《晚晴》其实并不像李商隐闻名于世的诗歌风格,这首诗很好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