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人而施的意思,因人而异择人而施的意思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5-03 16:31:28


[语译]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上说,为了病轻浅,可用宣散法来祛其邪,为了病深重,可用减除法来平其势,为了病退而正气虚弱,可用补养方法来辅助其体力的恢复,——形体不足的用气药温补,精髓不足的用味药滋补。病在上焦的可以因其高而催吐,在下焦的可以因其下而导泻,如在中焦胀满的可用消运和中来逐渐排除,也有在肌表的可用渍形法取汗或内服药发汗。邪势妄行耗散的当予抑制收引,结聚盘踞的当予疎散泻下,必须观察病的在阴在阳,分别邪的属刚属柔,病在阳的也可治其阴,病在阴的也可治其阳。同时明辨气分和血分,按其病源所在,血分实的予以逐瘀,气分虚的予以升提。

[词解]

渍形:渍是潮润,渍形是指用熏蒸取汗。据“世医得效方”记载:“蒸法以薪火烧地良久,扫除去火,以水洒之,取蛋沙、柏叶、桃叶(李念莪注作桃枝,疑误),糠、麸皆可用,相和铺烧地上可侧手厚,上铺草席,令病人卧温复之,夏月只布单复之,汗移时立至,俟周身至脚心自汗漐漐,乃用温粉扑止。”这是一种“劫之”的方法,过去多用于急症。

刚柔:据马玄台注:“难经十难,以五脏之邪相干为刚,六腑之邪相干为柔。盖阳经为腑,邪始感故为柔,阴经为脏,邪入深故为刚。”简单的说,指病邪的强弱。

[体会]

本节承接上文来说明适当地运用一般疗法,关键在于一个“因”字,含有因事制宜和因人而施的意思,故指出病势的轻重,病所的高下,以及其它情况,作为灵活运用的依据。又从邪、正两方面提出了一些例子,关于邪实方面,分出轻和重、上和下等不同治法,关于正虚方面,分出形和精、气和血等不同治法。这些例子当然不够全面,但可以看到祛邪,扶正是治疗的两大纲领,怎样选用“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等等方法,达到又适合又迅捷地发挥治疗作用,实为临床上的重要一环。 主要是同一病因,由于发病的场所不同,治法截然异样,只有寻出病所,处方才有目标,不犯似是而非、隔靴搔痒的毛病。然而人体是有机的联系,不能把“内经”所指出的病所呆板地孤立起来,也不能把“内经”的每一种治法简单地看待。故“轻而扬之”的“轻”字,与“高者越之”的“高”字,“在皮者汗而发之”的“皮”字都有关联;“扬”字与“越”字、“发”字以及“实者散而泻之”的“散”字都应结合。也就是说,或疎散风寒暑湿等邪,或宣化肺脏痰浊,或催吐来解除胸中痰食水饮的郁结,都属“轻而扬之”的一类。

习用的如:

(1)感冒风寒,用神白散(豆豉、白芷、生姜、葱白、甘草);

(2)风温初起,用银翘散(银花、连翘、桔梗、薄荷、荆芥、豆豉、牛蒡、竹叶、甘草);

(3)伤风咳嗽,用三扣汤(麻黄、杏仁、甘草);

(4)风热头痛,用菊花茶调散(菊花、僵蚕、川芎、薄荷、荆芥、防风、细辛、羌活、白芷、甘草);

(5)鼻渊流涕腥秽,用苍耳散(苍耳子、薄荷、辛夷、白芷);

(6)伤寒胸中懊憹,用栀子豉汤(豆豉、山栀)…,皆归于轻扬的范圈。

以此为例,导下方面所说的“减”、“竭”、“泻”等,也包括了轻泻、重泻、泻水、泻宿食等在内,亦即包括了常用的大承气汤(枳实、大黄、芒硝、厚朴)、脾约麻仁丸(麻仁、芍药、杏仁、大黄、积实、厚朴)、大陷胸汤(甘遂、大黄、芒硝)、控涎丹(甘邃、大戟、白芥子)和舟车丸(牵牛子、大黄、甘遂、芜花、大戟、青皮、橘红、木香、轻粉)等方剂。必须分辨,“泻之于内”不同于一般的泻,它的含义是健运消导,有帮助机体自然疗能 使之与祛邪药物协同起来消除病邪,并不以攻泻为惟一手段。成方中如积实消痞丸(人参、白术、枳实、黄连、麦芽、半夏粬、厚朴、茯苓、甘草、干姜)治痞满,中满分消丸(厚朴、积实、黄芩、黄连、半夏、陈皮、知母、泽泻、茯苓、砂仁、干姜,姜黄、人参、白术、甘草、猪苓)治腹胀,芍药汤(芍爽、黄芩、黄连、当归、肉桂、甘草、槟榔、木香)治痢下赤白,以及保和丸(神粬、山查、茯苓、半夏、陈皮、连翘、莱服子)的助消化等,虽然具有泻下性质,显然与单纯的泻下有所区别。故这里的“泻之于内”,不能肤浅地解释为内部积滞当用泻法,应该从“中满”两字体味其用意。至于前人对于祛邪的方法,不论发汗、催吐、利尿、通大便等,凡是用来排除实邪的都叫做泻,内经常以“虚则补之,实则漓之,”作为相对的一般治法,又不能与本节意的相提并论了。

病的发生,必然有因、有型、有所,治病必须把病因、病型和病所相结合,全面地考虑治疗方针,这是“内经”的大法。后人依据这思想指导,定出多种活法,丰富了治疗的内容。故“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只是一个发汗法,“伤寒论”里就有不同的发汗方剂,发展到“温病条辨”又增添了许多不同的发汗方剂,并且两书里都记载了当用发汗而不可发汗的禁忌条文。这种掌握症状的特点和病人的特点来分别解决治疗问题,与“内经”学说是完全一致的。苏联华格拉立克教授在中华医学会第十届全国委员代表大会上报告,讲到“内经”和其它古书中的中医治疗措施,大致说:“治疗永远应当是严格地个体特异化的,并且应当根据病人病情的改变而改变处置方法;所有的治疗都应当是综合的,同时又是针对疾病的情况的。”我认为这几句话有力地表达了“内经”的治疗精神,也说明了重视病人的个体特征而予以个别治疗的重要性和科学性。

[补充]

在复杂的治法里,主要是辨别疾病的表里、虚实,故至真要大论曾有总网提出:“从内之外者调其内,从外之内者治其外,从内之外而盛于外者,先调其内而后治其外,从外之内而盛于内者,先治其外而后调其内,中外不相及,则治主病(既不以内,又不从外的意思,即后世所说不内外因)。调气之方,必别阴阳,定其中外,各守其乡,内者内治,外者外治,微者调之,其次平之,盛者夺之,汗之下之,寒热温凉,衰之以属,随其攸利。无积者求其脏,虚则补之,药以祛之,食以随之,行水溃之,和其中外,可使毕已。”

[应用]

必须熟记。中医辨症用药,对病因、病型和病所三者是不可分割的,了解这些基本原则以后,才能具体地分析具体病况,定出治疗的方针,适当地选择方药。

声明信息:

本文摘编自《内经知要浅析》(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篇幅有限,仅摘选部分,若需全篇阅读,可购买书籍。

本公众号所分享文章仅供参考学习之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发布内容若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可随时和我们联系。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