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爱国主义思想家、著名学者顾炎武就是读书的榜样。他6岁启蒙,10岁开始读史书、文学名著。勤奋治学的他采取了“自督读书”的措施。
首先,给自己规定每天必须读完的卷数。其次,他限定自己每天读完后把所读的书抄写一遍。再次,他要求自己每读一本书都要做笔记,写下心得体会。最后,他在每年春秋两季,都要温习前半年读过的书籍,边默诵,边请人朗读,发现差异,立刻查对。
他规定每天这样温习200页,温习不完,决不休息。
顾炎武后来在教学时,向学生提了一个问题:“书是用什么做的?”
学生之中有回答纸做的,也有回答是竹简做的,丝织品做的等等。
顾炎武说:“你们说的话都对,但是我要告诉你们的不止这些。你们看,老百姓种田有各种经验,这不是口头上的书吗?大自然的沧海桑田不断变化,沉积了一层又一层,这不是大地上的书吗?大海潮生潮落,运转不停,但是谁也没有穷尽它蕴涵的奥秘,这不是海水上的书吗?”
学生们问道:“那么,该怎样读到这些书呢?”
顾炎武告诉学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的生活就是一本书。”
明朝时,一位出身极为卑微的顾姓人物考中了状元,并官至相国。他叫顾鼎臣,也是我们读书的楷模。
他的父亲是做针线买卖的小商人,年过半百还没有子嗣,就让家中婢女*生下顾鼎臣。这样的出生使顾鼎臣从小就不受待见,顾妻几次想弄死他。母亲于是将他偷偷送给了一个长工收养。长工也没有多少钱,饥一顿饱一顿的顾鼎臣因此经常跑出去要饭吃,跟一群小流氓混得很熟。
混久了之后,他觉得再跟小流氓混没什么前途,就去找一些秀才玩。秀才们当然瞧不起他,于是他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专心读书,最后状元及第,拿下了当时读书人的最高荣誉。
顾鼎臣小时候聪明到什么程度,历史上没有记载。民间传说中,他小时候就能妙语巧对。
老师有一次出了一个上联来考他:“花坞春晴,鸟韵奏成无孔笛。”把鸟鸣声比喻成无孔的笛音。顾鼎臣对上:“树庭日暮,蝉声弹出不弦琴。”将蝉声比喻为无弦的琴声。
小时候贫贱生活的历练,锻炼了顾鼎臣,也提高了他的情商。他在官场上如鱼得水。
当时的皇帝是嘉靖,喜欢养生炼丹,顾鼎臣专门给他安排道场,为他写做道场时献给上天的奏章祝文。这种祝文有个漂亮的名词,叫“青词”。顾鼎臣因此还得了一个外号,叫“青词宰相”。
因为顾鼎臣对家乡江苏昆山的建设颇有功劳,家乡人民对他很是感激。现今有一部昆曲叫《双玉玦》,说的是从相国之位退居家园的顾鼎臣。
有一天,他春游时遇到下雨,就到乡民林子文家避雨。他看到林妻陆素贞仪态端庄,酷似自己的亡女,就收为义女。兵部尚书之子毛君瑞,见陆素贞有姿色,调戏不成,就让自己的家奴*死老帐房,将尸体摆在林家门口,诬陷林子文是*人凶手。陆素贞向义父顾鼎臣求援。
顾鼎臣因为此时没有官职在身,就写了一首诗给知县,暗示对方将林子文无罪开释。知县唯毛家之命是从,想制林子文于死地。顾鼎臣只好亲自写奏章向皇帝伸冤。
当林子文行刑时,顾鼎臣亲自赶赴法场营救,知县拒不容情。正在千钧一发之际,皇命宣告林子文无罪,当即获释,夫妻团圆。
这部戏剧塑造了一个厚道、风趣又有素养的老相国形象,由此可知顾鼎臣在家乡受欢迎的程度。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明代思想家、东林党领袖顾宪成在无锡创办东林书院时,撰写了这副千古名联。
上联将读书声和风雨声融为一体,既有诗意,又有深意。下联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对联提示我们,读书人不仅要读好书,还要关心国家,关心政治,关心天下之事,多用心用体会世间百态,而不要读死书。
东晋时期我国杰出画家顾恺之从小就以学习为乐事,苦练“点睛”神功,不仅成为中国山水画的鼻祖,还擅长诗赋、书法,并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正因为刻苦学习打下的功底,他成为中国画史上最早以绘画为职业的文人画家。自顾恺之开始,绘画不再被看作是低贱的职业。
据说,顾恺之吃甘蔗的方法与别人不同。别人从最甜的地方吃起,吃到不甜了就扔掉。而顾恺之吃甘蔗从末梢吃起,越吃越甜,渐入佳境。这就是“倒吃甘蔗节节甜”,蕴含了深厚的生活哲理和人生的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