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时期,曹操的阵营中曾经有过三个身在曹营心在汉的人物。他们分别是荀彧、关羽和徐庶。他们对曹操的态度也不尽相同,是一死、一走和一留。这跟他们的出身、处境有关,所以各自采取的行动方式也不一样。
荀彧是那位选择死的一位。其实,荀彧完全可以不死,但是他自己选择了死。这是因为他位高权重,遇到的事情不能不表态。而一旦表态,如果他做妥协,就肯定会死。可荀彧不愿意违背自己的理想,所以他选择了死。
荀彧是抱着匡扶汉室的理想投入曹操的阵营的。当时的曹操,还是以汉室江山为重,两人志同道合,相得益彰。曹操称赞荀彧是他的子房,把他作为张良看待。
荀彧为曹操制订战略,稳定后方,推荐人才,治理天下。为了曹操的事业,荀彧可谓鞠躬尽瘁。在几次曹操的危急时刻,都是荀彧力挽狂澜,挽救了局势。在曹操最关键的官渡之战中,曹操与袁绍对峙,眼看坚持不住的时候,想要撤退。是荀彧写信劝住了曹操,继续支撑下去,终于等来了转机,火烧乌巢,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在曹操领兵外出作战的时候,荀彧是坐镇后方的不二人选。
在对于汉室的态度上,荀彧也是忠贞不二。是他对曹操提议奉迎汉献帝,重新树立了汉室的权威。如果按照荀彧的理想,他和曹操作为重整汉室江山的臣子你,削平群雄,指日可待。但是,荀彧什么都想到了,他却漏掉了一件事,那就是人心,尤其是曹操的心。
曹操在他的自白《让县自明本志令》中,说明了自己心理的变化。那就是随着自己权势的增加,曹操不可能放弃手中的权势。他认为,一旦自己放弃手中的权力,回到自己的封地当个诸侯。那么天下就会大乱,而交出权力的自己和家族会落得灭顶之灾。
其实,这是必然的结果。在奉迎汉献帝的时候,曹操就为自己获得了假节钺、录尚书事的封赏,牢牢掌握住了朝廷的军政大权。从这个时候起,曹操就往权臣的道路上走下去了。到后来,想要让他交出权力,无异于与虎谋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