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中国现代音乐(1919-1949年)
第九章 “五四运动”后至新中国成立前(12)
向阳光
黄河汹涌澎湃,一泻千里,在民族危难之际,黄河在咆哮,成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象征,激励着亿万中国人民前赴后继,为争取民族解放而战斗。在这场英勇壮烈的斗争中,一位广东番禺籍人士,用乐谱描绘黄河汹涌的浪涛,为抗战发出怒吼,他就是人民音乐家,《黄河大合唱》的曲作者——冼星海。
冼星海(1905年6月13日-1945年10月30日),是我国著名作曲家、钢琴家、音乐活动家和教育家,聂耳道路的继承者。有“人民音乐家之称。祖籍广东番禺人,1905年出生于澳门一个贫苦渔民家庭。出生时父亲已去世,随母亲去了新加坡。1918年回国后,先后入岭南大学附中和岭南大学,酷爱音乐。参加学校的音乐活动,拉小提琴,吹单簧管,并担任指挥。1926年入北平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学习小提琴。1928年考入上海国立音乐院,学习音乐。同时参加南国社,结识了田汉、张曙等人。1929年10月离沪到新加坡,随后又去法国巴黎勤工俭学,先后随小提琴家帕尼·奥别多菲尔、作曲家保罗·杜卡斯等学习小提琴和理论作曲。1930年赴法国学习,先后师从丹第、杜卡斯等著名作曲家。1931年夏以优异成绩考入巴黎音乐学院,在高级作曲班学习,主攻作曲和指挥,他是该班几十年来第一个中国考生。留法期间,他曾创作颇受好评的《风》、《游子吟》、《d小调小提琴奏鸣曲》等十余首作品。1935年夏毕业,接着绕道欧洲、非洲回国,先在上海百代公司工作,创作了《战歌》等大量战斗性的群众歌曲,并为进步影片《壮志凌云》、《夜半歌声》、《青年进行曲》,话剧《复活》、《太平天国》、《日出》、《大雷雨》等谱写音乐。抗战开始后,他参加上海救亡演剧二队。1936年入新华影片公司任音乐部主任,并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其间创作了真实反映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人民拯救民族危亡进行抗日斗争的生活。作品有《游击军歌》、《在太行山上》、《黄河大合唱》等数百首,作品中以《黄河大合唱》最广为人知。
1937年全国抗战爆发后,他积极参加抗日文艺宣传。“八·一三”后,参加洪深(注:1894年12月31日,洪深诞生,学名洪达,字伯骏,号潜斋,别号浅哉。他是中国现代话剧和电影的奠基人之一,中国著名戏剧家、电影导演、戏剧电影活动家,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人,曾参加左翼戏剧运动,一生写了近70部戏剧和电影剧本,导演了50余部话剧和电影。其代表作为“农村三部曲”:《五奎桥》、《香稻米》、《青龙潭》,是“五四”以来的优秀剧作。后导演了《法西斯细菌》、《丽人行》等剧。他于1955年8月29日逝世)领导的上海话剧界战时救亡演剧二队,到苏州、开封、郑州等地进行抗日宣传活动。同年10月到达武汉,不久参加了*、郭沫若等领导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参与主持抗战音乐工作。他深入学校、农村、厂矿,向群众教唱抗日歌曲,举办抗战歌咏活动,对动员民众起了有力的配合作用。其间,他创作了《保卫卢沟桥》、《游击军歌》、《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等著名抗日歌曲。
1938年春,应郭沫若之邀到“军委政治部三厅”与张曙共同主持抗日救亡音乐工作,同年十一月,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担任系主任,并在“女大”兼课。教学之余,创作了《军民进行曲》以及不朽的名作《黄河》、《生产》、《九一八》等三部大合唱,以及《三八妇女节歌》、《打倒汪精卫》等大量歌曲。1935年至1938年间,创作了《救国军歌》、《只怕不抵抗》等各种类型的声乐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