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3月,由诗人光未然作词的《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成了中华民族的千古绝唱。这部作品包括《序曲》和八个乐章:《黄河船夫曲》(合唱) 、《黄河颂》(男声独唱) 、《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 、《黄水谣》(女声合唱) 、《河边对口曲》(对唱、合唱)、 《黄河怨》(女声独唱) 、《保卫黄河》(齐唱、轮唱) 、《怒吼吧!黄河》(合唱),歌颂了中国人民的斗争精神,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画面,塑造了中华民族的英雄形象。全曲气势磅礴,将时代精神、民族气魄与大众艺术形式紧密结合,成为反映中华民族解放运动的音乐史诗。1939年4月13日,《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陕北公学礼堂公演。5月11日,在庆祝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成立一周年晚会上,*等中央领导观看了由冼星海指挥演出的《黄河大合唱》后,特别高兴,站起来使劲鼓掌,连声称赞:“好!好!好!”。*从重庆回到延安看过演出后,于7月8日为冼星海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这部充满革命英雄主义气概的音乐史诗,激励着无数热血青年投身民族解放的行列,奔向抗日的最前方,对全国军民的抗日斗志起了极大的鼓舞作用。
《黄河大合唱》一问世,就迅速在中国大地上传唱,成为抗战救亡的精神号角。并推动了团结抗日的形势发展。首演时,乐队只有两三把小提琴,二十来件民族乐器,低音弦乐器是用煤油桶制成,打击乐器有脸盆、大把的勺子放在搪瓷缸子里摇晃选成效果……这支原始的乐队烘托着40多位热血青年放声高唱,《黄河大合唱》从此传遍了延安,传遍了中国,飞向了世界,此起彼伏,回响不绝,震撼人心,经久不衰。《黄河大合唱》一直作为正义力量的象征,在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以其穿越时空的巨大魅力,在炎黄子孙中永远传唱!
《黄河大合唱》深刻地概括了中国人民的雄伟气魄,描写了祖国美丽的大自然和人民在抗日战争中所遭受的痛苦,以及他们在抗战中的英勇气概和决胜的信心。《黄河大合唱》在音乐结构和形式上十分宏伟、生动,充满了史诗性与战斗性,它的音调和民族民间音乐有着密切联系,而又创造性地运用了西洋作曲技巧,堪称为现代大型声乐作品之典范。
1939年6月,冼星海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0年5月,他受党中央派遣去苏联为大型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配乐。临行前,*于百忙中在家中请他吃饭,为他饯行。同年底,到达莫斯科。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他取道外蒙古回国,因战乱和交通受阻而难以归国,滞留乌兰巴托。其间,他以音乐为武器,写下了交响曲《民族解放》、《神圣之战》,管弦乐组曲《满江红》、《中国狂想曲》以及小提琴曲作品等近300件,歌颂了苏联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表达对祖国的深切怀念。他还撰写并发表了《聂耳——中国新兴音乐的创造者》、《论中国音乐的民族形式》等大量音乐论文,论述中国新音乐发展的历史经验及大众化和民族形式等问题。1942年底又返回苏联。由于长期劳累和营养不良,致使肺病加重,1945年被送入莫斯科医院,10月30日逝世。延安各界为他举行了追悼会,*亲笔题词:“为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致哀”。享年四十岁。
鲜明而有力的节奏,简练的音乐结构,明确的音乐形象,清晰的音乐逻辑,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法以及广泛的体裁形式,形成了冼星海创作的独特风格。他的优秀歌曲,大体上可以分为四个方面:
1.战斗性的歌曲。如《战歌》、《救国军歌》、《游击军》、《在太行山上》、《反攻》等。
2.抒情性歌曲。如《莫提起》、《夜半歌声》、《热血》、《江南三月》、《黄河之恋》及《古诗词歌曲》等。
3.劳动性歌曲。如《搬夫曲》、《拉犁歌》、《抬土歌》、《路是我们开》等。
4.民歌风格及说唱性的音乐。如《梁红玉》、《打倒汪精卫》。
此外,还有大合唱《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注:这部大合唱,用艺术真实地给历史留下一份珍贵的文化抗战见证。尤为可贵的是,在书的第一部分特别编排有冼星海所写的关于《九一八大合唱》的创作札记,讲述了这部作品的创作初衷和心路历程。“这是在1939年9月28日在延安第一次演出的大合唱<继《黄河大合唱》之后>。这部作品用六天功夫写成,专以纪念‘九一八’。全曲用五线谱写成。演出后,颇得全延安的好评。”札记的开篇即介绍了这部作品创作于1939年9月)、《牺盟大合唱》(注:据冼星海夫人钱韵玲回忆:“那是在延安桥儿沟窑洞中,在山西工作的傅东岱同志,拿着自己的《牺盟大合唱》歌词,请星海同志谱曲。星海同志看了歌词,听了关于山西牺盟会、决死队的情况和山西军民抗日斗争形势的介绍后,非常激动,当即答应下来。但当时星海同志正在患病。第二天当星海知道傅东岱来问回山西时想带谱走可否时,星海便忍着腹痛,立即开始酝酿,伏在炕上挥笔谱曲。他以饱满的政治热情,惊人的毅力和速度,仅用了一天的时间,就完成了这部大合唱。” 在抗战的艰苦岁月里,《牺盟大合唱》的歌声传遍了延安和山西,极大地鼓舞了牺盟会员和抗日军民的斗志);歌剧《军民进行曲》;交响乐《神圣之战》、《民族解放》;交响组曲《满江红》;管弦乐曲《中国狂想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