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这是柳永游览途中,在杭州拜会当时地方长官孙何的一首《望海潮》,自宋时开始,关于这首词的故事便有很多的版本,大致是柳永与这孙何是布衣之交,后来孙何发迹了,柳永去拜访,孙闭门不见,于是柳永写了这首词,终于得见,不过,只讨得一餐饭而已。
这个就不作论证了,都是瞎编的故事,真实的只是该词一出,凡间惊叹,柳永一炮走红,一个来自偏僻之地,名不见经传的年轻小伙儿,瞬间红遍大宋。
柳永以此词作敲门砖去拜谒地方长官肯定是有的,但不是孙何,虽然词中最后几句有巴结讨好之嫌,但这首词对杭州的赞美那是无人能及的,几乎可看作杭州的名片,甚至后来还演绎出金主完颜亮看到这首词,心向往之,决定率军再次南侵的“玄龙门阵”。
柳永何时到的京城开封不知,而当时大宋立国承平已久,京都繁华,市民富裕,汴京风情,金樽美酒,花迷人眼,一派的豪奢气象。
也许柳永是去得早,或是如早年陈子昂一样地有备而来,将自己旧时的作品大肆发放,反正这柳永当时在京城是声名鹊起,他的词作是广为流传,竟至传到了当时的皇帝宋真宗那里去了。
宋真宗是鼓励读书的,那著名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便是他所写,但却不喜欢柳永词中的那些“浮辞浪语”,他是想通过科举网罗天下学子,参与治国理政,所以,那些“属辞浮糜”的文人皆遭其遗弃。
柳永对科考肯定是信心满满,自信“定然魁甲登高第”,但由于皇帝定下了录取的基调,主考官如何敢违拗,所以,柳永的落榜是毫无悬念的,这时的他已是24岁了。
柳永在《宋史》中是无传的,他所有传说都来自野史笔记,对柳永落第有个流传很广的故事,即他是考上进士的,但报到皇帝处时,被皇帝的一句“且去填词”给撸了下来,于是,他作了那首著名的《鹤冲天》来发泄不满,后来干脆以“奉旨填词柳三变”自居,绝意科举了。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这首词应该是最能代表柳永的傲气了,有人说这是柳永自甘堕落的宣言,其实不然,这是由他那反叛性格所决定的,想他在这科考之前,一路顺风顺水,从来没有受到过挫折,这落第之痛应该是刻骨铭心的。
柳永是个很狂放之人,这词其实也只是他一时的气话,他虽以自负立世,但对科举还是不会放弃的,因为唯此才能踏上仕途,否则,这一身的才气和抱负如何实现?
宋初之际对流连青楼,泡妞狎妓是没有什么顾忌的,显示的是一种风流,但却有个尺度,不能太过分,也就是说,你可以去清吟小班找小姐,却不能去找那倚门卖笑的“土鸡”,于士族官僚来说,对柳永这常在烟花巷中厮混之人是看不起的,至少表面上是这样,吃相不能太难看。
这点在柳永同晏殊的对话中就能看出,据说柳永落第后想走晏殊的门路,晏殊问道,你作曲子吗?柳永觉得这晏相有些拿大,不是明知故问吗,于是回怼道,同你一样,也作曲子的;不想晏殊怒道,我虽作曲,却不会写那些艳词;于是,柳永只好告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