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诗歌,最美之处在于表现含蓄的意境,如果能表现出诗歌本身的柔美和风骨,那是最好。而诗歌属于经典文学的一部分,在具体创作的过程中,都属于雅文学,这也使得诗人在进行创作的时候,通常采用一些柔美或者有风骨的意象。比如明月、比如岁寒三友等,意象本身的价值与诗人所要表达的价值相统一,才可以真正融入到诗歌当中。
古诗词之美
但是,你有没有发现,在古诗词当中,只要是愁苦,动不动就用“断肠”?
比如“断肠人在天涯”,比如“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比如“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比如“过尽千帆皆不是, 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萍洲。”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那么美的中国诗词,在选择意象的时候,为何对对人的内脏——肠子——情有独钟?而且肠子还只是一个消化器官,并不是感知器官,如何影响人的情感,对人诗词的写作带来积极影响?
断肠
仔细去看《辞典》,就会发现,断肠有着丰富的意义内涵。它基础的本义指的是“形容悲痛到极点”,这倒也符合这些诗词的应用。不过,有时候这个“断肠”还会有其他的一些意义,表示极其爱慕、倾心,如自居易的《井底引银瓶》:“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