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点睛之笔的意思,点睛之笔引申什么意思

首页 > 教育 > 作者:YD1662024-05-04 17:14:06

语言描写和语言纪实是截然不同的。在写作过程中,很多学生把语言纪实当做语言描写,这是写作中经常出现的问题。

一.什么是语言描写

语言描写,是以描写为表达方式,为表现人物的某种思想认识、观念、精神、品质、兴趣、爱好、追求,有选择的刻画人物的语言。语言是折射人物灵魂的一面镜子——什么人,说什么话,同时,说什么话,也能印证说话的是个什么人。

1669年,年仅27岁牛顿,就担任了剑桥的数学教授。1672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685~1687年,完成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发现——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1703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他还发现了二项式定理,创立了微积分,完成了阳光色散实验,创立了颜色理论,发明了反射望远镜。大家盛赞他对人类作出的巨大贡献,他说:“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正因为谦虚,所以牛顿才能说出这样的话。同时,他能说出这样的话,也充分印证了牛顿是一个极其谦虚的人。

董卓入京后,表曹操为骁骑校尉。曹操拒绝董卓的任命,逃出洛阳,抄小路回家乡。路过朋友吕伯奢家,暂避董卓追*。其间,曹操偶然听到隔壁磨刀霍霍,怀疑朋友要加害他,于是挥刀将朋友一家尽数*死。后来才发现朋友磨刀是为了*猪宰羊招待他。面对好友无辜被*,曹操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因为曹操自私、凶狠,所以他才能说出这样的话,他说出了这样的话,也充分印证了他是一个极其自私凶狠的人。

在一件事中,一个人先后要说很多话。语言描写不是把这个人说的话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全部如实的记录下来。如果我们想把人物塑造成一个诚实的人,就要收集此人说过的所有的话,从中选出能体现此人诚实的话,然后再从这些话中选出最能体现的诚实的语言,加以详细刻画,这才属于语言描写。同样,如果我们要把此人塑造成一个低级下流的人,就要从他说过的话中选出最能体现他低级下流的语言进行刻画。

二.什么是语言纪实

语言纪实,就是在一件事的发展过程中,人物说了什么,我们都如实记录下来,不加任何选择。

语言描写的目的是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采用语言纪实的方法来写作,完全抛开了作者的表达目的,有用的、无用的语言一股脑的进入文章,读者就无法感知作者究竟要表达什么。

例如,有的同学刻画自己的班长,写作目的是把班长刻画成一个严肃认真的人,表达自己对班长的钦佩之情。作者是这样刻画的:

(1)“没完成数学作业的同学,放学后必须留下,一个也不准走!”放学铃声一响,班长从座位上站起来,一脸严肃地下达了命令。

(2)“别、别、别,班长,今天四点半有足球比赛,我是个铁杆球迷,等我在学校完成了数学作业,黄瓜菜都凉了,通融通融吧?”体委和班长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也是个足球爱好者,听了班长的命令,第一个站起来为自己也为大家求情。

(3)“不行!”班长看着自己的好朋友,望了望众多祈求的眼神,语言依旧斩钉截铁,“班主任说了,我们要养成严格遵守规章度和雷厉风行的作风!”

(4)班里的足球队长一听这话,同座位上一下子跳了起来:“班长,你也别太不开面,下一周我们就要进行全校足球赛,如果你不给这个面子,别说我到时候领着大家放水,整个年级倒地一给你看看!”

(5)“我,我......好,大家别这样,要不我跟老师说一声,大家明天早晨交吧!”面对威胁,班长无可奈何的改变了语气。

(6)“谢谢班长,班长太伟大了!班长太伟大了!!”大家一窝蜂似得跑出了教室。

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场景,比比皆是。作者写出来的文章也很生动、真实,但完全背离了写作原则。既然写作目的是把班长刻画成一个严肃认真的人,就不能完全记录事实,把班长被迫妥协的语言也刻画进去。上面的语言描写中,有侧面推动和交代结果三部分:(2)、(4)、(6),正面描写班长的有三部分:(1)、(3)、(5)。在正面描写中,第(5)部分显然和表达目的——班长是一个严肃认真的人背道而驰,因而写作时要将这一部分删除——对应的推动情节也删除,(事件的结果也必须经过艺术加工,为表达目的服务)。因此正确的写法是:

(1)“没完成数学作业的同学,放学后必须留下,一个也不准走!”放学铃声一响,班长从座位上站起来,一脸严肃地下达了命令。

(2)“别、别、别,班长,今天四点半有足球比赛,我是个铁杆球迷,等我在学校完成了数学作业,黄瓜菜都凉了,通融通融吧?”体委和班长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也是个足球爱好者,听了班长的命令,第一个站起来为自己也为大家求情。

(3)“不行!”班长看着自己的好朋友,望了望众多祈求的眼神,语言依旧斩钉截铁,“班主任说了,我们要养成严格遵守规章度和雷厉风行的作风!”

(4)“哎,摊上这样的班长,真没辙!!”大家见班长连哥们的面子都不给,只好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坐回自己的座位,抓紧时间完成未完成了作业了。

三.语言描写和语言纪实的不同点

(1)语言描写存在非常明显的目的性。进行语言描写时,要事前确定自己的描写语言的目的,比如要塑造一个迂腐的人,或者要塑造一个诚实的人。而语言纪实不同,无需什么目的。

(2)语言描写存在非常明显的选择性。进行语言描写时,要围绕表达目的来选择语言,比如要塑造一个迂腐的人,选择的语言必须全部体现此人的迂腐,其他的语言再生动、再有趣、再富有哲理,也不能选择。语言纪实则不同,人物说什么就记录什么,事实是怎样,就怎样写,语言纪实只是一种客观现实的重现,就像录像一样,全程记录,不加选择。

(3)语言描写具有非常明显的艺术真实性。所谓艺术真实性,是指所写内容符合生活真实——即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发生即可,不一定事件中人物的原话,作者可以根据表达目的和生活经验进行艺术加工。语言纪实则必须保持客观真实性,即每一句话都是事件中人物的原话,不能进行任何改变——必须保持原滋原味。

四.语言描写的四种常规表现形式

(一)说话人 表示说话的动词 冒号 “直接引语”

例如:

(1)张三说:“你快点,再等一会儿,黄瓜菜都凉了!”

(2)妈妈问:“你的作业做完了吗?抓紧点时间,别又磨蹭到十一、二点还剩一大堆!”

(二)“直接引语” 说话人 表示说话的动词。

例如:

(1)“你快点,再等一会儿,黄瓜菜都凉了!”张三说。

(2)“你的作业做完了吗?抓紧点时间,别又磨蹭到十一、二点还剩一大堆!”妈妈问。

(三)“直接引语” 说话人 表示说话的动词 逗号 “直接引语”

例如:

(1)“你快点!”张三说,“再等一会儿,黄瓜菜都凉了!”

(2)“你的作业做完了吗?”妈妈问,“抓紧点时间,别又磨蹭到十一、二点还剩一大堆!”

(四)说话背景 交替对话式(不交代每句话是谁说的) 对话结果

放学的铃声刚响,刘斌就第一个冲出教室。他担心自己被班主任留下来补昨天未完成的作业。然而,怕什么来什么——他冲出教室没有十五米,就和从三班出来的班主任碰了个面对面。(背景)

“站住,作业补完了吗,就想往家跑?”

“还剩几道题,明天早晨——我保证明天早晨一点交给您!”

“又想搞拖延战术,不行,坚决不行,你给我马上会教室去!”

“求求你了,老师!今天有足球联赛,你就满足一下我的球瘾吧,行吗?”

“今天,我就要治治你这个拖拉的毛病,以后,要想看足球赛,事前把作业先做好了!”(交替对话)

刘斌见老师不开面,只好灰溜溜地返回教室,补那些昨天就该完成的作业了。(结果)

【注意事项】

1.在写作过程中,通常前三种形式是并列综合运用的,而第四种形式是独立运用的。在同一自然段内,要避免将第四种形式和前三种形式混合使用。同一事件,不同的故事情节,可单独使用第四种形式,也可综合使用前三种形式。

错误形式经典范例:

放学的铃声刚响,刘斌就第一个冲出教室。他担心自己被班主任留下来补昨天未完成的作业。然而,怕什么来什么——他刚冲出教室十几米,就和从三班出来的班主任碰了个面对面。(背景)

“站住,作业补完了吗,就想往家跑?”老师问。

“还剩几道题,明天早晨——我保证明天早晨一点交给您!”刘斌说。

老师接着说:“又想搞拖延战术,不行,坚决不行,你给我马上会教室去!”

“求求你了,老师!”刘斌见老师不答应,继续软磨硬泡,“今天有足球联赛,你就满足一下我的球瘾吧,行吗?”

“今天,我就要治治你这个拖拉的毛病,以后,要想看足球赛,事前把作业先做好了!”(交替对话)

刘斌见老师不开面,只好灰溜溜地返回教室,补那些昨天就该完成的作业了。(结果)

这样写,最突出的毛病是表达啰嗦。因为在背景中,对话的原因、对话的双方、对话的先后顺序早已交代得十分清楚,在对话过程中,再交代每句话是谁说的,就属于不必要的重复。

2.在同一自然段内,连续刻画人物语言,要避免单一使用前三种语言表现形式中的一种。

错误形式经典范例:

老师问:“站住,作业补完了吗,就想往家跑?”

刘斌说:“还剩几道题,明天早晨——我保证明天早晨一点交给您!”

老师接着说:“又想搞拖延战术,不行,坚决不行,你给我马上会教室去!”

刘斌见老师不答应,跟老师商量说:“求求你了,老师!今天有足球联赛,你就满足一下我的球瘾吧,行吗?”

老师回答说:“今天,我就要治治你这个拖拉的毛病,以后,要想看足球赛,事前把作业先做好了!”

这一段语言描写,单一运用了前三种形式中的第一种,也是学生最喜欢用的形式,这是不可取的。同时,单一运用第二种、第三种也同样是不可取的。单一使用同一种语言描写形式,带给读者的是呆板、僵化的感受。最好的解决办法是灵动的使用前三种表现形式,并列两句尽量不要使用同一种表现形式。文似看山不喜平,形式的千变万化才能使语言文字摇曳多姿,切忌千篇一律。

上面的范例文字应该改写成下面的表现形式:

“站住,作业补完了吗,就想往家跑?”老师问。(第二种形式)

“还剩几道题!”刘斌说,“明天早晨——我保证明天早晨一点交给您!”(第三种形式)

老师接着说:“又想搞拖延战术,不行,坚决不行,你给我马上会教室去!”(第一种形式)

“求求你了,老师!”刘斌见老师不答应,继续软磨硬泡,“今天有足球联赛,你就满足一下我的球瘾吧,行吗?”(第三种形式)

“今天,我就要治治你这个拖拉的毛病,以后,要想看足球赛,事前把作业先做好了!”老师寸步不让。(第二种形式)

形式决定效果,期望自己笔下的语言描写生动、形象、传神,首先要做的就是确保表现形式灵活多变。

五.切除语言描写中的癌细泡——宽泛动词:说、问、答

在学生的眼里,要进行语言描写,“说”、“问”、“答”等是必不可少的动词——离开了这些动词,就无法将人物和语言联系起来。的确,在“山药蛋派”作品中这些动词经常出现,它们能够彰显朴实的文风,但学生写作,要力求文采飞扬,这是中高考判卷的一个重要的评价标准。“说”、“问”、“答”这些动词表意太过笼统宽泛,缺乏艺术表现力,既然没有它们不行,有了它们又缺乏文采,我们就要努力寻找它们的替代品。

(一)用——具体的、能充分体现人物心理、性格的动词——来替代

说——吼、骂、嚷、大叫、讥讽、挖苦、叹息、试探、自言自语等等;

问——斥责、责问、诘责、反诘、请求、哀求、征求、祈求、试探等等;

答——回敬、诺诺连声、回禀、答应、吼道、挑衅、戏弄等等。

这些词语,不但记述了人物的行为,同时又能表现人物的心理、性格、情绪、情感,将宽泛为具体,同时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和文采。

比较:

(1)“站住,作业补完了吗,就想往家跑?”老师问。

(2)“站住,作业补完了吗,就想往家跑?”老师一声断喝。

“断喝”具体刻画了老师的行为,表现了老师内心的不满、对学生要求的严格、对学业的敬畏;而用“问”来刻画老师此时的行为,就失去了这样的表现力——没有表现力的句子,自然是没有文采的句子。

(二)用——伴随语言的动作——来替代

例如:

(1)“站住,作业补完了吗,就想往家跑?”老师上前两步,张开双臂拦住了他。

(2)“站住,作业补完了吗,就想往家跑?”老师往走廊中间一横,一把抓住了他。

(三)用——伴随语言的神态——来替代

例如:

(1)“站住,作业补完了吗,就想往家跑?”老师涨红了脸,两只眼睛似乎要喷出火来。

(2)“站住,作业补完了吗,就想往家跑?”老师的脸一下子绷紧了,眼神像两把刀子。

(四)用——伴随语言的心理——来替代

例如:

(1)“站住,作业补完了吗,就想往家跑?”老师涨红了脸,两只眼睛似乎要喷出火来。

(2)“站住,作业补完了吗,就想往家跑?”老师的脸一下子绷紧了,嘴角不停地抽动着。

(五)用——语言本身特点——来替代

语言特点包括:语调、语气、语速、重音、方言、断续、延长、颤抖以及语言给人的感受。

例如:

(1)“站住,作业补完了吗,就想往家跑?”老师的音调一下子抬高了八度。(语调)

(2)“站住,作业补完了吗,就想往家跑?”老师的语气,沉得就像一座山。(语气)

(3)“站住,作业补完了吗,就想往家跑?”老师的话,仿佛是机关枪爆射出的子弹。(语速)

(4)“站住,作业补完了吗,就想往家跑?”老师似乎想把哪个令他厌恶的“补”字咬碎。(重音)

(5)“站住,作业补完了吗,就想往家跑?”情急之下,老师的呵斥带着非常明显的山东腔。(方言)

(6)“站住,作业补完了吗,就想往家跑?”狭小的走廊里,老师嘴里的“跑”字,拉得好长。(延长)

(7)“站住,作业补完了吗,就想往家跑?”情急之下,老师的声音有些发颤。(颤抖)

(8)“站住,作业补完了吗,就想往家跑?”老师的责问,透着一股无形的压力。(给人的感受)

(六)以上五种方法,随意组合,综合运用

例如:

(1)“站住,作业补完了吗,就想往家跑?”老师一声断喝,上前两步,张开双臂拦住了他,一张脸涨得通红,两只眼睛似乎要喷出火来,情急之下,老师的呵斥带着非常明显的山东腔。

(2)“站住,作业补完了吗,就想往家跑?”老师的脸一下子绷紧了,嘴角不停地抽动着,情急之下,声音有些发颤,似乎想把哪个令他厌恶的“补”字咬碎。

六.语言描写在实战中的运用技巧

(一)常态——白描法

有的人,把“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挂在嘴上,他必是一个自私的人;有的人,总说“没有贫瘠得不长苗的土地,只有懒惰的手,沉重的腚”,他必然是一个勤劳的人;有的人,不变的人生信条是:“天下还是好人多”,他必然是一个善良的人......当我们听一个人始终重复、强调某句话,这句话就会像一只画笔,用语言做线条,勾勒出一个人的轮廓——折射着这个人的思想和灵魂。因此,很多作者在刻画人物时,常常抓住一个人经常说的某句话作为原材料,进行常态语言描写,用最简练的笔法(描写人物的一两句话),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我把这种写法称为“常态——白描法”。

运用“常态——白描法”必须遵守的法则:

1.时态:必须是“常态”——也就是说这是某个人经常说的一句话,而不是在某个特定时间、特定场合、特定背景下一时冲动说出来的。只有经常说,才能说明,这是一个人深入骨髓的认识,是一个人不变的思想和灵魂。

2.刻画语言:必须少而精——一两句话,就能突出人物的个性、思想、品质、胸怀。就像漫画家笔下的线条,一两笔就能勾画出人物的轮廓,折射人物的思想和灵魂。否则,就不叫“白描”了。

例如:

1.“人一辈子,有各种各样的活法,唯有连脸都不要的人,活着最没趣!”小时候,经常听爷爷讲这句话,虽然不懂什么意思,但从字面上也模模糊糊的明白了,“要脸”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这段文字,抓住爷爷常说的一句话,一笔便勾勒出爷爷那种异常自尊的形象。

2.我们的书法老师外号叫“竖”。第一次上课,他便告诉我们:“在所有的笔画当中,我们首先要把竖写正、写直,因为只有正直的人,最终才能真正步入艺术殿堂!”从那以后的每节课他都要重复这句话,我们的耳朵几乎被磨起了老茧。

这段文字,抓住美术老师经常说的一句话进行刻画,几笔便树立了一个治学严谨、育人为先的教师形象。

(二)背景——点睛法

所谓的“背景”,就是记述一件事;所谓的“点睛”抓住事件中主要人物的一句话,体现这个人物非同常人的处事方法、非同常人的品质和个性,在读者思想深处塑造独特的人物形象。

运用这种写作技法必须遵守的法则:

1.记述的事件——必须是公众都熟悉的事,大家对件事中的问题有着统一认识和常规的处理方法。例如:记述一个遵章守纪的开车人,被一个急冲冲出门违规驾驶的人撞车这件事,我们对这件事的统一认识是:责任全部在违规开车的人。常规的处理方法是:要求违规人赔偿撞车损失;如果此人不赔偿,则通过行政手段解决。

2.人物语言刻画——只刻画文中主人一两句话。这一两句话,体现主要人物不同常人的认识和处理方法,用人物简短的语言,刻画并突出人物极富个性化的形象。人物语言就是塑造人物形象的“点睛之笔”。例如:上面的撞车事件,大家都会追究违规驾驶人的责任,要求他赔偿,而用这种写法写出来的人物确是一反常态:看着满头是汗的小伙子,他平静地笑笑说:“谁都有着急的时候,谁也不想和别人撞车,车不过发生了点轻微剐蹭,你走吧!”简短的一句话,就把人物宽容大度、善解人意的形象刻画出来。人物语言体现出来的认识和处理事件的方法必须和常规认识、常规方法截然不同——有了这种对比和反差,人物的形象才能被凸显出来。

例如:

1.爸爸是搞设计的,工作压力大,任务紧,常常需要加班。单位里年轻人多,刚毕业的大学生经验不足,又常常面临谈恋爱、结婚、生子一系列问题,因此一旦有了紧急任务,领导总要安排父亲加班。每次父亲总是欣然应允。然而爸爸在单位工作了十年,从未被评为先进。亲戚朋友都为此愤愤不平,要爸爸找领导评理去,或者干脆采用“软钉子”办法——以后在有重要紧急任务,找个合理的理由“扔挑子”给领导点颜色看。(此前为背景)每当此时,爸爸要么不吭声,要么笑笑说:“嗨,生那闲气干嘛?咱干工作是为年轻人考虑,又不是为了先进和奖金,何况,单位那么多像我一样认真干活的人,领导平衡起来也不容易!”(此处是点睛)

2.妈妈每天下班,都要路过大连商场前面的步行街。步行街两旁常常站着成群的乞讨人。妈妈每次经过那里,总要给那些乞丐一些零钱。其实,这些人大多是专业乞丐,他们口中的天灾人祸,绝大多是自己杜撰出来,换取善良人的同情的,有很多人,家里其实很富足。爷爷奶奶为此给妈妈起了个好听的名字——救苦救难观世音。名字虽然好听,但我知道,他们是怪妈妈太傻。(此前为背景)妈妈不好反对长辈,一旦有谁表现出不满态度的时候,她总是对着我说:“我知道有些人的确是骗子,但也肯定有人是真的需要帮助,我们就能因为有人在欺骗就把所有的人都看成骗子!” (此处是点睛)

(三)工笔——素描法

工笔素描,是一种绘画方法。在绘画过程中,为了刻画一个点,将所有相关的内容,按照一定的顺序,一一进行无微不至地描绘。在写作过程中,作者常常围绕某句话,将这句话相关的内容全部进行描绘,形成某个非常传神的细节,甚至直接构成一篇文章,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我把这种刻画语言细节或独立成篇的写作技法,称为工笔素描法。

运用这种方法必须遵守的原则:

1.这句话是整个细节或全文的核心。这句话既是写作的核心,也是人物形象的缩影。所谓核心,是指整个细节或整篇文章都围绕这句话来刻画,整个人物形象都围绕这句话来塑造。所谓人物形象的缩影,是指作者围绕这句话来刻画人物,通过刻画这句话相关内容,不断增加这句话的内涵,让人物的形象,通过一句话树立起来。

2.必须对这句话进行细致刻画。所谓细致刻画一句话,不是刻画这句话本身,而是刻画这句话相关的内容。相关内容包括:说话人、说这句话的时间和地点、说这句话的原因和背景、说这句话的过程、说这句话带来的结果。说这句话时,主要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说这句话时人物的目的、语气、语调、语速、声音特点等等。

典型范例:

“你纯粹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王八蛋!”他像一头暴怒的狮子,冲上前去,抡起右手,用尽全身的力气,狠狠地抽了张军一个耳光。(围绕核心语言,刻画人物地神态、动作)

这一刻,张军懵了。(刻画结果)

李涛和张军从小就要好。二人是邻居,从小一起上幼儿园、上小学、上初中,即便出去玩,两个人也是形影不离——他们是地地道道的“铁哥们”。李涛性格谦和,文质彬彬,和人交往,从不计较什么。爆粗口骂人、动手打人,在张军的记忆里,这是破天慌的第一次,而且,这第一次竟发生在他这位最好的朋友身上。(刻画主要人物骂人的背景)

看着李涛扭曲变形的脸、气愤地有些战栗的身体、粗重的呼吸以及喷火的眼睛,张军实在搞不懂,自己究竟做错了什么,让他如此歇斯底里。(借助张军的眼睛,再次详细刻画核心人物——李涛的神态)

两天前,学校组织篮球比赛,李涛是班里的主力队员。比赛进行的异常激烈,各班的参赛选手,为了自己班级的荣誉,拼抢得你死我活。二班的体委身高马大,看着李涛一次次漂亮的上篮,连续得分,心中十分着急,便想借助自身的体格优势,采用合理冲撞方法,化解危局。不曾想,在李涛的一次上篮突破时,他用肩膀轻轻一顶,瘦弱的李涛就弹射了出去,摔得满脸都是血。在球场上,出现这种情况,纯属正常,李涛并没在意。然而张军不干了,他觉得自己的哥们受了欺负,于是赛后,找了几个人,狠狠的教训了他一顿。(整*代主要人物——李涛说这句话的原因,在交代原因的同时,交代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上面这段文字,全部围绕李涛的语言——“你纯粹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王八蛋!”展开细腻的工笔刻画,先后描述了李涛说这句话时的神态、动作和这句话带来的直接结果,同时,又刻画了这句话对应的背景和说这句话的原因。突出李涛明辨是非、爱憎分明、讲究做人原则的形象。

(四)主次——推进法

所谓“主次——推进法”,就是采用对话描写形式,展开语言描写。对话一方是作者极力表现的主要人物,另一方是次要人物。在对话过程中,次要人物的话,主要起推动作用,为主要人物说出连珠妙语提供前提。次要人物的话在前,主要人物的话在后,写作时,作者先明确主要人物要说哪些体现自身思想灵魂话,然后根据需要,设计次要人物的“引导语”,让主要人物自然说出作者设计的经典语言。次要人物的语言是“抛砖”,目的是“引玉”。完整的描写,前面要加上对话的背景,后面要加上对话带来的结果。

运用主次推进法进行语言描写必须遵守的原则:

1.事前交代对话描写的背景。也就是说,先写一个自然段,交代何时、何地、何原因,发生了下面的一组对话。

2.语言描写必须采用对话形式。一般情形采用二者对话形式。

3.对话中的人物必须一主一次。一个是作者极力表现的人物,一个是侧面辅助,推动对话展开的人物。

4.顺序安排——前次后主。在对话描写过程中,要先写次要人物,后写主要人物,以次要人物语言,引导主要人物语言。

5.次要人物的“问话”根据主要人物的回答“设计”。写作时,要先定位主要人物先后要说哪些话,然后根据这些话,设计次要人物的“问话”,确保主要人物的话,都能自然地说出来。切实发挥次要人物语言的引导作用。

6.结尾一定要交代这一组对话产生的直接结果和间接影响。用结果和影响表现这组对话的意义,特别是主要人物语言带来的意义,以此塑造人物,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经典范例:

每到夏天的晚上,奶奶便把家里磨得发亮的老藤椅搬到门口的老槐树下,在朦胧如水的月光下,摇着蒲扇给我讲故事。奶奶的故事,都是老故事,但从她嘴里讲出来,大都要改变一点故事情节,有时甚至把故事的结局改的南辕北辙。她讲的《龟兔赛跑》,从来都是兔赢龟输。(交代对话的背景——明确对话的元因和对话的双方)

“为什么,你总要编出第二次比赛呢?”(次要人物“我”首先发问,引出主要人物“奶奶”的精彩回答)

“兔子已经知道自己错了,第二次比赛是给他一次改正的机会。人都要犯错误,我们要给他们创造改正的机会,不能一棒子把人打死!”(刻画主要人物的语言——突出奶奶在潜移默化中育人的形象——这是对话描写的核心内容)

“乌龟是那样的吃苦耐劳、持之以恒,为什么你偏心兔子,非要他赢呢?”(次要人物“我”再次发问,引出主要人物“奶奶”的二次精彩回答)

“决定最终胜负的,不仅仅靠态度,更要靠实力。没有实力,仅仅靠态度是远远不够的。你想,当兔子和乌龟都端正了态度,他们比起来谁能赢呢,难道是乌龟?”(再次刻画主要人物的语言——突出奶奶在潜移默化中育人的形象——这是对话描写的第二个核心内容)

面对奶奶不可辩驳的回答,每次我都以心悦诚服而告终。(对话的直接结果)

奶奶的故事,早已留在童年的记忆里,哪些精彩的对话有些现在已经记不清,然而那些深刻的人生哲理,却深深地烙进我的灵魂,让我在以后的日子里,知道自己该如何认识问题,如何做事,如何做人。(对话的间接影响,揭示对话的深远意义)

在这段语言描写当中,事前要设定写这段对话的目的——突出奶奶通过讲故事给我的深远教益。主要人物——奶奶的语言,是精心选定的,次要人物我的“问话”是根据奶奶的话设计的,起推动作用,目的就是引出奶奶那些经典而富有哲理的语言,塑造奶奶寓教于乐、近乎教育家的人物形象。

(五)叙说——交叉法

所谓的叙说交叉法,就是在叙事的过程中,一边叙事,一边根据刻画人物形象需要,描写故事情节中人物的语言。

刻画人物语言必须遵守的原则:

1.以塑造人物形象作为寻则语言的依据。一个人,在事件发展过程中,要说很多话,选择那些话来写呢?这取决于作者要把这个人物塑造成什么人物形象。如果想把一个人塑造成一个勤劳的人,则选择最能表现人物勤劳的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语言来刻画。

例如:“人就是一个不能闲着的动物,不信你闲下来,一个星期什么都不干试试,你会觉得很空虚,很无聊,有种不知所措的感觉!”“有事做多好,既能锻炼身体,又能享受做事的快乐、成功的喜悦。”“人活着要有价值,而劳动是唯一一条让自己的生命变得有价值的途径。”同理,要想把笔下的人物塑造成一个严谨的人,就要选择事件中最能体现人物严谨的语言来刻画。最忌人物说了什么,都按照客观事实,一一描写。

2.语言描写的位置安排。叙事如枝杈,语言描写如同枝上花。故事情节的发展有先后,我们选择刻画的人物语言,在哪个情节中出现,就在哪里刻画。写作时,我们要按照事件发展的进程,逐一刻画我们选择的语言。故事情节发展是主脉络,语言随着情节走。

3.故事情节和语言描写之间的关系。在写作事件中,我们会发现,故事情节和语言描写具有两种非常明显的关系:

(1)总以故事情节为起点。语言是在故事情节发展中出现的,只有故事情节展开了,才能开始描写故事情节中人物的语言。

例如:下午第三节课,数学老师进行当天的学习成果检测。考试开始了两分钟,王娟才慢腾腾地走进教室。“这次考试你不用参加了,站在墙角面壁思过!”王老师顿时火了,声调冷得有些吓人,“做事做不好,常常不因为事有多难,而是缺少把事做好的积极意识,缺少了这种意识,即便参与了,也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只有先端正了自己的态度,然后才能做事,才能把事做好!”

王娟考试迟到,是老师发怒的原因,没有考试、没有王娟迟到,就没有老师的语言,自然也就无法展开语言描写。

(2)故事情节和语言描写的相互推动关系。情节推动语言,语言也推动情节,二者相互推动,故事情节自然向前发展。

例如:A星期日,早晨八点,小军仍然躺在床上酣睡。B“懒虫,太阳已经照屁股了,还不起床!”妈妈走到床边,将儿子摇醒。C小军睡眼惺忪地看了一眼妈妈,将所有的不满凝聚在眼神里,一句话也没吭,转过身,又闭上了眼睛。D他的这一举动,一下子将性情急躁火爆的妈妈激怒了。她一把抓起被角,往旁边一轮,另一只手在空中划过一条弧线,一巴掌打在小军的屁股上:“你这个混蛋,和老娘较劲,怎么,懒惰还有理了不成,我今天非要治治你这个毛病!”

非常明显,这段描写是因A而B,因B而C,因C而D,互为原因,相互推动。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